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意涵新探
        ——一種基于“性-道-教”視域的詮釋

        2022-02-03 10:44:30黃利金
        社科縱橫 2022年1期
        關鍵詞:樂記禮記禮樂

        黃利金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西 桂林 545003;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 上海 200234)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是孔子教化思想的重要命題。當歷代學者不斷追求這一命題的意涵并意欲給出一種合理解釋時,他們可能在立場和認知上忽視了該命題之內(nèi)涵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復雜變化。這句話在古代就有為政次序、為學次序、感發(fā)意志等多種解讀,今人又有人生在世、生命自我完善等解讀,但這些解讀存在著三個問題:其一,在孔子看來,學習的起點并非《詩》,而是孝悌等德行;其二,以往的解讀大多犯有偷換主語的嫌疑;其三,如若《詩經(jīng)》感發(fā)人的情感有正有邪的話,那么就會與孔子評價《詩經(jīng)》為“思無邪”存在矛盾。因此,基于中國傳統(tǒng)倫理“情理融通”的思想特質(zhì)出發(fā),本文認為《詩》、禮、樂三者都關注人之情感,皆因人之情感而產(chǎn)生,又以人之情感為教,“興于《詩》”是指《詩》能夠感發(fā)人的道德情感,“立于禮”是指以人之理性節(jié)制人的情感,而“成于樂”是指人之情理融通。

        一、前人的詮釋及其問題

        (一)“為學次序”說

        在經(jīng)學上,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詮釋為“為學次序”的觀點影響最大,持這類觀點的主要有包咸、邢昺、朱熹等人。這種觀點源于包咸從“興”“立”“成”三者的語言邏輯順序出發(fā),將這句話理解為求學的次序。邢昺以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等孔子有關《詩》語言學習、禮與立的言論角度對這句話進行詮釋,他說:“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起也。言人修身,當先起于《詩》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在于學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詩》《禮》,然后樂以成之也?!盵1]1074朱熹將這句話詮釋為學習的次序,認為“詩本性情,有邪有正,其為言既易知,而吟詠之間,抑揚反覆,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如此而得之”[2]105。在朱熹看來,“興于詩”就是在求學開始的時候,《詩經(jīng)》能夠興起或感發(fā)人的或善或惡的內(nèi)心;而“立于禮”就是學習《詩經(jīng)》以后,學者的言行能夠符合禮儀,不被內(nèi)心的欲望和外界事物所影響;“成于樂”就是學習《詩》和禮之后,能夠和順于道德仁義。

        新儒家錢穆也認可將這句話詮釋為“為學次序”?!芭d于詩”就是“詩本性情,其言易知,吟詠之間,抑揚反復,感人易入。故學者之能起發(fā)其心志而不能自已者,每于詩得之”[3]298;“立于禮”就是“禮以恭敬辭讓為本,而有節(jié)文度數(shù)之祥。學者之能卓然自立,不為事物所搖奪者,每于禮得之”[3]298;“成于樂”意思是“樂者,更唱迭和以為歌舞,學其俯仰疾徐周旋進退起迄之節(jié),可以勞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廢弛;束其血脈,使不至猛厲僨起。而八音之節(jié),可以養(yǎng)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渣滓。學者之所以至于義精仁熟而和順于道德者,每于樂得之。是學之成”[3]298。這種觀點的問題在于,如若《詩》感發(fā)人之情感有善有惡,孔子為何仍以“思無邪”評價《詩經(jīng)》呢?既然“思無邪”,那么必定意味著《詩》所感發(fā)的是人之“中正”的情感。此外,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立身修德”之初并不在于學《詩》,而在于對孝、悌、忠、信等德性的實踐,“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

        (二)“感發(fā)善心”說

        這類觀點將“出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與人心向善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詩經(jīng)》的一個功用在于能夠使人感發(fā)善良之心,這正是《禮記·經(jīng)解》說的“溫柔敦厚,詩教也”,持這類觀點的人有鄭玄、韓愈、李翱等。鄭玄以“詩言志”(虞書·舜典)對“興于詩”進行詮釋,認為:“興,起也。起于《詩》者,謂始發(fā)意志。意志既發(fā),乃有法度。有法度然后心平性正?!盵4]354根據(jù)吐魯番出土的鄭玄注《論語》的殘篇,鄭玄將“興”理解為“感興”,即意志的感興,而這里的“禮”就是“法度”,“成于樂”就是“心平性正”。此后,韓愈、李翱等人追隨鄭玄的注釋,李翱說:“《詩》者,起于吟詠情性者也。發(fā)乎情,是起于《詩》也;止乎禮、義,是立于禮也;刪《詩》而樂正雅、頌,是成于樂也。三經(jīng)一原也?!盵5]10李翱以“性情”論解讀這句話,不贊同包咸等人將詩、禮、樂分開來,以“發(fā)乎情”解讀“興于詩”,即人“性”本“靜”,感于詩而“動”為“情”,“情者,性之動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6]993。在這里《詩》的功效就是產(chǎn)生“情”,“情”有善有惡,因而“情”的感興需要符合禮的要求。李翱同樣是認為《詩》感發(fā)人的情感有善惡之分,因而以情感“止乎禮”解釋“立于禮”。

        《詩經(jīng)》感發(fā)人之情感,必定中正無邪,因而李翱這里的解讀同樣存在著與孔子思想相悖的問題。但是,從文字上說,“止”是停止的意思,而“立”在甲骨文中像一個人停止站立在某個地方,《說文解字》說:“立,住也”,也有“停止”的意思。從“情”的角度而言,“禮”正是因“情”而定的,情感的抒發(fā)止于禮,“禮者,體情制文也”(淮南子·齊俗訓),又“禮然而然,是情安于禮也”(韓詩外傳·卷五)。在儒家看來,復雜的禮儀絕非簡單的形式,而是人的情感真實無妄的流露,若沒有真實的情感流露則是虛情假意,因而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詩歌也起源于人的情感真實的流露,但反過來又能感人至深。《詩經(jīng)》的每首詩都具有禮義的內(nèi)容,因而其感發(fā)人之情感,并無善惡之分,而是中正無邪的情感。

        (三)“為政次序”說

        項陽教授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聯(lián)系起來,認為孔子講的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層面,前者是平民進入上層社會必須采取的政策,“進入社會上層人群須實施禮樂教育并對禮樂形態(tài)有整體把握,《詩》、禮、樂融為一體是禮樂教育和禮樂形態(tài)的整體特征,學子們?nèi)鎸W習并參與儀式體驗,以此為進入上層社會之階梯”[7]。將這句話詮釋為政治措施源自三國時期的王弼,他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詮釋為一種為政次序的方式,認為“言有為政之次序也”。南朝梁時期皇侃認為,“夫喜懼哀樂,民之自然,感應而動,則發(fā)乎聲歌,所以陳詩采謠,以知民志。風既見其風,則損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達其禮也。矯俗檢刑,民心未化,故必感以聲樂,以和神也。若不采民詩,則無以觀風;風乖俗異,則禮無所立;禮若不設,則樂無所樂;樂非則禮,則功無所濟,故三體相扶而用有先后也”[8]612。

        這種觀點是建立在商周時期樂官“采詩制度”的基礎上的,“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fā),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政也”(漢書·藝文志)。樂官采詩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使統(tǒng)治者能夠通過詩歌觀察到民間的情況,從而為國家的統(tǒng)治作出決策參考?!斑@種詮釋的問題在于:如果這里所言之“詩”并不是《詩經(jīng)》,那么就不存在上述所說的問題,即《詩》感發(fā)人之情感有善惡之分而與孔子對《詩經(jīng)》的評價相悖。但是,從《論語》文本出發(fā),顯然這里所言之“詩”,就是《詩經(jīng)》,“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就是一個例證①。此外,孔子對人之情感的抒發(fā)要求是有節(jié)制的,而節(jié)制的一個標準就是“禮”,因而孔子說:“動之不以禮,未善也?!保ㄕ撜Z·衛(wèi)靈公)總之,這里“詩”無論是否為《詩經(jīng)》,都不符合孔子的思想。

        (四)“人生在世”說

        這種觀點認為孔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句話關注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以及人生在世的問題。劉鐵芳教授認為,這句話講的是“以美興人,以禮導人,以道成人”,而作為古典教育的一種基礎性路徑的根本旨趣是,“以個人身體感官與天地自然相遇,由此而以天地自然及其節(jié)律作為個體生命的基礎性視域;以優(yōu)雅的情景來激活人的原初性身體感官,激活人對美的事物的本原性情緒情感,進而引導個體情志,最終轉(zhuǎn)向?qū)γ篮檬挛锉旧淼膼?,從而達到個體生命的整體性喚起,并朝向合‘禮’也即合‘理’的方向,臻于個體置身天地萬物之中的自我完善”[9]。彭玲、劉澤民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詮釋為一種人生在世的境界問題,并認為“興于詩”是指“人生在世的過程中最開始的狀態(tài)就是詩化的狀態(tài),詩化的狀態(tài)即人的最初情感狀態(tài),最初情感狀態(tài)即愛親情感狀態(tài)?!盵10]

        這里的問題在于,人之最初情感狀態(tài)并不是愛親之情,而是受到外界事物(包括人)的影響所產(chǎn)生的情感,這種情感包括喜怒哀樂等?!熬础钡脑搭^并不是“親子之愛”,而是古代人類對于未知自然界的“敬畏”,所謂“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qū)”(詩經(jīng)·生民之什)就是一種例證。此外,彭玲、劉澤民的詮釋中的問題還在于將“成于樂”之“樂”詮釋為“快樂”之“樂”,不符合語言的邏輯,《詩》、禮都指向某種具體的事物,而“快樂”之“樂”則指的是人的某種心理狀態(tài)。但本人贊同兩位作者在文章提到的《詩》、禮、樂作為一種教化形式并不存在高低之分。一方面,在古代《詩》、樂實為一體,即“詩為樂之辭,樂為詩之曲”;另一方面,作為教化的形式,禮、樂在教化中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記·樂記)。

        二、在“性- 道- 教”視域下的檢視

        既然“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不是指為學次序、感發(fā)意志、人生在世,也不是說國家治理的為政次序,那么這句話的意涵到底是什么呢?既然《詩》、禮、樂皆作為一種教化方式,那么我們且不妨從儒家的教化模式“性-道-教”視域來檢視,《詩》、禮、樂三者在教化中的作用,從而理解這句話的真正意涵。

        (一)教化的基礎:人心感物而動產(chǎn)生的情

        儒家的教化是建立在“情”或“欲”的基礎之上的?!扒椤钡漠a(chǎn)生是禮樂教化得以成立的基礎。先秦時期,雖然孔子未曾明言人性是善還是惡,但總體上肯定了人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習”而使得每個人的人性不同。孟子直言人性向善,即由人心之仁、義、禮、智四端,到盡心、知命、知天,不僅發(fā)揚了孔子的“內(nèi)圣”思想,而且將人之性與天道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到了荀子,由性惡論的立場出發(fā),切斷了禮樂教化與人性的關系,將禮樂作為人之“化性起偽”的一個結(jié)果,從而禮樂被視為一種外在性質(zhì)規(guī)范,發(fā)揚了孔子的“外王”思想,但是,“孟子的性善論沒有建立禮樂教化的人性論基礎”[11]。而《禮記》在人性向善的立場上,從“人心之動”和“性之欲”中,找到了惡的根源,即情感,發(fā)揚了禮樂教化基于人性的觀點,荀子從而將“化性起偽”的外在規(guī)范性質(zhì)的禮樂歸為“率性通情”的內(nèi)在規(guī)范性質(zhì)的禮樂。

        “性-道-教”視域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禮記·中庸)。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天賦予的人之“性”是人的本然狀態(tài),“道”就是遵循上天賦予的本性之應然狀態(tài),“教”就是依照人之應然狀態(tài)的“道”而所作的修養(yǎng)工夫。性、道、教三者是統(tǒng)一的,“性”是人生而就有的,并且每種事物每個人都有其本性,通過“性”,可以窺見更為深邃的“道”,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禮記·樂記) 說的就是世間萬物都有其“性”?!奥市浴奔词恰暗馈保暗馈辈恢皇恰奥市浴?,“率性”是“道”的一方面而已。“率性”是為了檢測人有沒有走在正確的“道”之上,即“盡人之性”(禮記·中庸)?!靶薜馈钡哪康氖菫榱恕敖獭保靶薜馈本褪菚r時刻刻警惕,防止自己偏離正“道”,所以說“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敖獭奔词侨巳粘I钪兴鞒龅姆N種行為,使自身不偏離正“道”。但是,為什么需要做這種修養(yǎng)工夫呢?《禮記·中庸》沒有明確指出這個問題,而《性自命出》點明了為什么需要“教”,所謂“喜怒哀悲之氣,性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說的就是由于人之本然狀態(tài)的“性”產(chǎn)生了人之實然狀態(tài)的“情”,使人偏離了“人道之正”。因為人的“性”產(chǎn)生出“情”后,有“發(fā)而皆中節(jié)”(禮記·中庸)或不“中節(jié)”之分,使得“禮樂教化”成為可能。

        《禮記·樂記》則更進一步論述了“情”的產(chǎn)生。在《禮記·樂記》看來,人之本性向善,而人之所以或善或惡的原因是由于人“性之欲”,即產(chǎn)生情感。所謂“德者性之端也”(禮記·樂記)正是闡述這種人性向善的觀點,而人之“惡”根源于“人心之動”或“性之欲”。與人性之本然狀態(tài)“人生而靜”不同,“情”和“欲”都來源于人之“感物而動”(禮記·樂記)。人性之“靜”是一種向善的本然狀態(tài),但是,“情”和“欲”都來源于“性”,前兩者與后者的差別分別是人之性的“動”與“靜”的差別。所謂的“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禮記·樂記),說的就是人之性感物而動之后,“假如好惡不受心性的節(jié)制,心智亦只是被諸物外誘,則本心本性放失,心智茫然不能反躬自覺,于是來自于天命、涵存于心性中的天理亦喪滅殆盡,成為斷絕本原的認識論和情欲橫流的人生”[12]??偠灾扒椤笔侨寮医袒牧⒄摶A,而《禮記》建構(gòu)了一個以“性”“情”“道”“教”為結(jié)構(gòu)的人性教化思想,既解決了人之惡的根源,又解決了禮樂教化的必要性的問題,這是一種內(nèi)在的必然,是對人性應然狀態(tài)之“道”的一種復歸。

        (二)教化的方式:以禮樂融通情理

        既然“情”的產(chǎn)生使得人不能按其應然狀態(tài)之“道”而成長,那么就必須有“教”的介入,但問題是以何為“教”呢?答曰:“文之以禮樂”(論語·憲問)。在孔子那里禮樂是教化民眾的方式,亦是平民階層進入上級階層的一種方式,“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與為了繼承社會政治地位而學習禮樂的人相比較而言,孔子更加推崇的是學習禮樂后變得優(yōu)秀而獲得社會政治地位的人,所以說“吾從先進”。但是,為何這里只提到禮樂而未提《詩》呢?如前所述,在先秦時期《詩》、樂實為一體,即“詩為樂之辭,樂為詩之曲”,因而當談及以《詩》為“教”的時候,必定也是在談“樂”之“教”。因而,“禮樂”之教化實際上指的是《詩》、禮、樂三者互為融通的教化模式。

        禮和樂對于人之教化具有不同的作用。禮之功效是合宜,作用是別異,手段是節(jié)制,使人各安其位、社會具有秩序,強調(diào)外在的功效;樂之功效是和諧,作用是統(tǒng)同,手段是感化,使人相親和睦、社會秩序和諧,強調(diào)內(nèi)在功效。《禮記·樂記》說:“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币馑际钦f樂的主要功用就是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而禮的主要功用就是使人的差等關系處于合宜的狀態(tài)。《禮記·樂記》進一步論證了禮和樂之間的區(qū)別,認為:“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樂的一個重要功用就是“統(tǒng)同”,將人類社會中各個階層、各個角色的人凝聚在一起。例如,在一個家族之內(nèi),有父子、長幼、男女之別,而樂則能使這些不同身份的人相親和睦。禮的重要功用就是“別異”,將人區(qū)分為不同的身份、等級,如父子、長幼、尊卑,使得社會有秩序。

        雖然禮樂對人之情感的作用不同,但禮樂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禮之合宜與樂之和諧都相互依賴于對方的完成,否則禮和樂都分別達不到合宜、和諧的功效。如果禮之用不能達到和睦相親,那么禮就徒具形式;如果沒有禮之等級、尊卑、貴賤的合宜的等差,那么樂對人之情感的相親和睦就無所為用。《論語》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保ㄕ撜Z·學而)《論語正義》認為,這說的是“禮樂為用,相須乃美”[13]。這里的“和”是指“樂”,因為“樂”能夠“統(tǒng)同”,使人相親和睦?!抖Y記·樂記》認為,“禮勝”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相互疏遠,以至于冷漠、沒有同情心而產(chǎn)生隔閡,所以說“禮勝則離”;“樂勝”會使人之情感抒發(fā)而得不到節(jié)制,容易情感用事,所以說“樂勝則流”,因而需要“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禮記·樂記),這樣才能保證“樂而不淫”。呂明烜認為:“禮別親疏,對應理性的秩序;樂主和同,對應情感的同化。禮的過度會導致人情離散,喪失群體凝聚力;而如果沒有禮所奠定的節(jié)次、秩序,‘和’也將淪為空談而難以實行?!盵14]只有禮樂相互為輔,才能使人之情感和理性和諧融通,所謂“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就是指只有“樂”才能讓人無怨恨,只有“禮”才能使人不爭奪,禮樂具備才能“揖讓而治天下”(禮記·樂記)。從個體的心靈秩序而言,禮使人之言行舉止以及情感的流露得到節(jié)制,從而各安守其位,孔子說:“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論語·衛(wèi)靈公);樂則使人自身的情感“發(fā)而皆中節(jié)”,或像荀子說的“和而不流”(荀子·樂論)。從整體社會秩序而言,禮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而樂則是調(diào)和人與人之情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記·樂記)。因此,“禮是為了維持秩序,樂是調(diào)和人的感情,有了禮就使人有秩序,有了樂上下就會齊心,樂在里面把禮加以人情化”[15]。

        (三)教化的實質(zhì):個體情感升華至道德情感

        在先秦儒家看來,人之情感的產(chǎn)生不可避免,他們一致認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fā)諸聲音,形于動靜,人道也”(禮記·樂記)。人必定是處于某種社會關系之下具體的現(xiàn)實的人,人既不可能脫離社會關系而存在,也不可能擺脫外界事物的聯(lián)系。人需要衣食住行,那就不可能不與外界事物相“接觸”,在這種“接觸”中,就會產(chǎn)生喜怒哀樂等情感?!抖Y記·樂記》認為,哀、樂、喜、怒、敬、愛等情感,“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情”是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心之動”或“性之欲”。王船山也肯定了人的情感產(chǎn)生于人與外界事物的接觸中,“發(fā)而始有、未發(fā)則無者謂之情,乃心之動幾與物相往來者,雖統(tǒng)于心而與性無與”[16]573。但是,這種情感是個人的主觀情感,它是人與外界事物相接觸時主觀的情感體驗,是一種未經(jīng)道德升華的個體情感,這種個體情感的泛濫或不能“發(fā)而皆中節(jié)”就會導致惡的產(chǎn)生?!抖Y記·樂記》說:“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边@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樂”讀為音樂之樂,指人不能沒有音樂,而音樂不能沒有“規(guī)律”,如果音樂“規(guī)律”不能表現(xiàn)為“道”,那就會導致混亂,“亂”就會產(chǎn)生“惡”;二是“樂”是快樂之樂,指人之快樂必須有表現(xiàn)的形式,而形式必須有規(guī)律,否則會因快樂之情得不到節(jié)制而導致混亂,即是惡。這種“惡”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從個人層面來看,個體沉溺于情感而無法自拔會導致邪惡之心,即所謂的“鄙詐之心入之矣”(禮記·樂記);從社會或國家層面來看,這會使得社會或國家陷于混亂,如“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禮記·樂記)。因此,如果只停留在個體情感的抒發(fā),就會導致惡亂的產(chǎn)生。

        既然人之情感的產(chǎn)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只停留在個體情感的抒發(fā)會導致惡,因而必須以禮樂教化將個體情感升華至道德情感,達到情理之融通。所謂“道德情感”是“個人情感機制與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結(jié)合,是人類理性與非理性因素的統(tǒng)一”[17]。在儒家看來,“道德情感”就是個體情感與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禮”相和諧統(tǒng)一,也就是將個體情感與理性和諧融通,以禮義規(guī)范個體情感的表達,以達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狀態(tài)?!抖Y記·樂記》說:“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是指如果以“樂”治心,那么人的平易、正直、慈愛、誠信等道德品質(zhì)就會產(chǎn)生??偠灾?,禮樂對人之情感與理性的和諧融通,實質(zhì)是將個體情感升華至道德情感,而儒家禮樂則是“將個人情感轉(zhuǎn)化為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18]。

        三、《詩》、禮、樂三者融通情理

        雖然在“性-道-教”視域中,《詩》、禮、樂三者是互為融通的教化模式,“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所強調(diào)的是《詩》、禮、樂三者在這種互為融通的教化模式中起到的不同作用。

        (一)“興于《詩》”強調(diào)人之情感教化

        從“性-道-教”的檢視中可以看到,貫穿教化的主線就是人之情感的問題。在儒家的教化思想中,情感的產(chǎn)生是人偏離應然狀態(tài)之“道”的原因,因而必須對人之情感進行教化。“詩”起源于人之情感的真摯流露,這種情感或是對未知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或是祭祀時緬懷先王之情,或是男女戀愛時的相思相戀之情,或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等。朱熹在其《詩集傳》序言中詳細地說明了詩歌的產(chǎn)生過程,“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fā)于咨嗟詠嘆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jié)奏而不能已焉”[19]1。這里說詩歌產(chǎn)生于人的情感,所謂的“性之欲”就是“情”,有情感就會有欲望,有欲望就會有所思,有所思就會有所言,言之不盡于是就產(chǎn)生了詩歌。這就是前文所說的“詩”產(chǎn)生于人之情,但這種情感仍然是個體自然而然的情感,是未得到升華的情感。

        由個體情感抒發(fā)而作的“詩”又能影響人的情感,因而必須對個體情感進行教化,使之升華為道德情感。既然“詩”已經(jīng)具有個體情感的因素了,那么個體情感向道德情感升華,就只欠缺“理性”的因素,即禮義。不具有或違背禮義的“詩”,被朱熹稱之為“淫詩”。在詩學史上,朱熹將《詩經(jīng)》中那些表達男女戀愛的詩稱為“淫詩”,盡管不符合孔子對《詩經(jīng)》“思無邪”的評價,卻反映出不符合禮義的詩是不能夠進入到《詩經(jīng)》的。正因如此,司馬遷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保ㄊ酚洝た鬃邮兰遥┧抉R遷的這段話說明了為什么原來古詩有3000 多篇而經(jīng)孔子刪訂后僅剩下305 篇,因為能夠“施于禮義”的詩只有這么多,或者說能夠更好地表達禮義的只有這么多首詩。

        因此,經(jīng)過孔子編撰刪定的《詩經(jīng)》,具有禮樂教化的意義??鬃诱f:“《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這里孔子從《詩經(jīng)》的社會功能對《詩經(jīng)》作出了解釋,但這種所謂“興”“觀”“群”“怨”都是對人情感的教化,感發(fā)人的道德情感。這種真摯情感的抒發(fā)使得經(jīng)過《詩經(jīng)》陶冶的人具有“溫柔敦厚”(禮記·經(jīng)解)的特質(zhì),所謂“發(fā)乎情,止乎禮義”[20]15正是此意?!对娊?jīng)》中蘊藏著儒家的禮義,情感與禮義是相互交融,一氣貫之的。例如,《關雎》中“鐘鼓樂之”中的“鐘鼓”是禮器,象征著君子對窈窕淑女的愛慕之情必須是優(yōu)雅而又符合禮儀的。因此,《詩經(jīng)》能夠感發(fā)人之情感,引人向善,“《詩》的功能就在于以禮義的要求引導人的自然欲望,使得人的性情萌動漸漸轉(zhuǎn)向德性的生成”[9]。總而言之,《詩經(jīng)》感發(fā)人的道德情感,這種情感是人之個體情感與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和諧融通。

        (二)“立于禮”強調(diào)人之理性教化

        赫爾德說:“我們出生時幾乎全無本能,必須一生學習做人,才能是所當是、成所能成,這也正是為什么我們?nèi)祟惣饶芡昝?,也會墮落。正因如此,人類歷史必然是一個整體,從最初一環(huán)到最末一環(huán),是社會生活和變化著的傳統(tǒng)構(gòu)成的鏈條,我們由此而得塑造?!盵21]18如果說《詩經(jīng)》側(cè)重的是人的情感教化,那么禮則側(cè)重的是人的理性教化。在“性-道-教”視域下,人是具體地生活于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人要生活就不可能不與外在事物接觸,而在接觸中,就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喜怒哀樂等情感。而情感是否“發(fā)而皆中節(jié)”是造成善惡之原因,因而所謂個體情感向道德情感的升華,實質(zhì)就是使個體情感理性化,使其抒發(fā)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禮正是這種社會道德規(guī)范。所謂“禮也者,理也”(禮記·仲尼燕居),也就是說“禮”強調(diào)的是人的理性價值,使情感的抒發(fā)止足于禮,符合“禮”的規(guī)定,受到合理節(jié)制。張自慧教授認為這句話的內(nèi)涵是說“禮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規(guī)定,即用禮來規(guī)約情感就可以走向理性?!?/p>

        “禮”就是為了節(jié)制人之情感,使人的言行舉止具有德性。在《論語》中,出現(xiàn)兩次的“約之以禮”(論語·雍也,論語·顏淵),出現(xiàn)一次“約我以禮”(論語·子罕),以及“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論語·衛(wèi)靈公),三句話都表明“禮”對人的言行舉止具有節(jié)制的作用。除儒家外,先秦時期法家的代表管子也肯定了禮的制定是出于對情感的節(jié)制,“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jié)文者也”(管子·心術上)。總之,“禮”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對人之情感欲望的節(jié)制,“禮的產(chǎn)生是調(diào)整和引導人的情感以正確適度的方式表達,禮本于人情,而非對人性的戕害”[22]。以飲酒為例,在古代人們就知道飲酒多了容易惹生禍端,因而制定復雜的飲酒禮儀,以解決人在飲酒時因情感盛而飲酒過度的問題,所謂“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禮記·樂記)。因此,“‘禮’的規(guī)矩使人具有理性的清醒,而‘酒’的刺激誘使人迷醉而感性沖動?!盵23]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儒家認為人之情感需要受到節(jié)制,但是并不是要完全限制情感,而是要達到一個情感與理性適宜的狀態(tài)?!岸Y”對于人情之治的關鍵在于“中正無邪”(禮記·樂記)。所謂“中正無邪”就是既要有真實的情感流露又不能“流放于邪”?!抖Y記·仲尼燕居》借孔子之言說了這種“中正”思想,“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边@里的“野”“給”“逆”都是一種對“禮”的“過度”,而只有“制中”才符合“禮”。總而言之,禮對于人之喜怒哀樂等情感的節(jié)制在于“適度”,使人之情感“發(fā)而皆中節(jié)”。

        (三)“成于樂”強調(diào)人之情理融通

        雖然《詩經(jīng)》對人之情感教化有其禮義,并且禮對人之理性教化亦有情感的元素,但兩者始終都具有情感和理性的偏向,而無論偏向情感還是理性都會導致不善,過分地強調(diào)情感和理性都是一種“惡”,所謂“過猶不及”,因而情感與理性的適宜或適當才是最好的。張壽安認為,正是由于秦漢以后情感成了理性的“婢女”,即強調(diào)“理性”對“情感”的節(jié)制,尤其是宋儒“存天理,滅人欲”命題的提出,從而導致人文禮教走向了封建禮教。因此,必須“在情感與理性、欲望與道德之間尋求平衡,以便獲得平和、安寧的心靈狀態(tài)”[24]。這種“平衡”并不是兩端之間的中間點,而是要達到情感與理性的和諧,即“情理融通”。

        在儒家思想中,“樂”能夠融通人之情感和理性。莊子說:“樂以道和”(莊子·天下篇)。荀子說,“樂言是其和也”(荀子·儒效),又“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荀子·樂論)。所謂“大齊”就是“整齊”的意思,相對的概念是“爭亂”。這里,荀子以演奏“樂”的時候舞蹈的進退整齊來預示國家的和諧安寧,也就是所謂的“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尚書·舜典)?!昂汀本哂袃煞矫娴囊饬x:“在消極方面,是各種互相對立性質(zhì)的東西的消解;在積極方面,是各種異質(zhì)的東西的諧和統(tǒng)一?!盵25]13徐復觀并沒有更深入地探討什么是“互相對立性質(zhì)的東西”和“異質(zhì)的東西”。從“性-道-教”視域來看,這種“互相對立性質(zhì)的東西”可以理解為人之情感與理性,而“異質(zhì)的東西”可以理解為處于長幼、尊卑、貴賤等位置上的具有不同身份的各種人。人之本性感物而動,產(chǎn)生的情感與理性是對立的,在道德個體內(nèi)部,就是情感與理性的融通問題,表現(xiàn)在社會關系層面,就是道德個體與社會其他個體的關系問題。

        在《禮記·樂記》看來,“樂”對于人之情感與理性融通的關鍵在于“中和之紀”。只有“中和”“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nèi),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這里的“和敬”“和順”“和親”都是一種“中和”。樂之“中和”是人的情感與理性的一種合宜或適當?shù)臓顟B(tài),“樂”強調(diào)合宜的狀態(tài),主要是指兩方面:一是道德主體的情感與理性的和諧,所謂“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禮記·樂記)。就是說樂之教化能夠使人產(chǎn)生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否則“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禮記·樂記)。二是處于長幼、尊卑、貴賤等位置上的具有不同身份的各種人之和諧和睦,所謂“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節(jié)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禮記·樂記)。意思就是說“樂”能夠使得君臣、父子等人際社會關系中各種角色親和在一起。

        總之,在“性-道-教”視域下,人之本然狀態(tài)的“性”是向善的,“感物而動”產(chǎn)生人之實然狀態(tài)的“情”,而“情”是否“發(fā)而皆中節(jié)”成了善惡的原因,因而需要禮樂教化,以使人之情感與理性和諧融通,復歸于人之應然狀態(tài)的“道”。通過具有“中正”之質(zhì)的“禮”使人的情感得到合理的抒發(fā),通過具有“中和”之質(zhì)的“樂”,從情感的流露中體現(xiàn)出君臣、上下、貴賤等禮義的內(nèi)容。雖然禮、樂兩者對人之情感的作用不同,但是禮、樂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并且都是對人情之治,因而無論是外在的禮之“合宜”和還是內(nèi)在的樂之“和諧”都是為了人之情感與理性的“合宜”,即融通人之情理。因此,禮、樂兩者都是對人情的治理,“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禮記·樂記)。

        注釋:

        ①這里的“不學《詩》,無以言”并不是說沒有學習《詩經(jīng)》就不會說話了。這里的“言”是指雅言,從古代知識分子的言論來看,不論是說理論證,還是抒情敘事習慣于引用《詩經(jīng)》的話作為自己語言的佐證材料。此外,《詩經(jīng)》是古人引用最多最普遍的典籍。除了在《論語》中經(jīng)??吹娇鬃右谩对娊?jīng)》外,據(jù)統(tǒng)計,《荀子》一書引用《詩經(jīng)》的詩句作為論證依據(jù)的地方高達75 處。因而說“以古者會同,皆賦詩見意,若不學之,何以為言也?”(參見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30.)

        猜你喜歡
        樂記禮記禮樂
        SOUNDS OF THE VILLAGE
        漢語世界(2022年5期)2022-10-15 12:32:58
        樂籍西譯:五種《樂記》西文譯本、譯者及其傳播
        中國音樂學(2022年2期)2022-08-10 09:21:18
        《禮樂》系列刊物述論
        中國音樂學(2021年4期)2022-01-12 06:25:04
        《禮記·祭統(tǒng)》孝道觀的神圣意蘊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8
        半途而廢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論《樂記》的辯證思維
        周人傳統(tǒng)與西周“禮樂”淵源
        音樂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文明
        綜述現(xiàn)當代學者對《樂記》中音樂美學的研究
        一本一道vs无码中文字幕| 加勒比东京热久久综合| 久久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久网下载| 国产激情对白一区二区三区四| 午夜无码国产18禁| 国产精品成人av大片|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欧美色窝窝色欲|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草莓| 日韩一本之道一区中文字幕| 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 精品国产av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杨幂国产杨幂| 日韩亚洲在线观看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 女人做爰高潮呻吟17分钟|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 一二三四中文字幕日韩乱码| 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 在线视频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人妻一区色偷久久| 日本道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欧美大屁股xxxx| av无码天一区二区一三区| 激情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丰满熟妇午夜免费视频 | 国产91精品丝袜美腿在线| 久草视频在线手机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婷婷第四色| 国产女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熟妇熟女乱妇乱女网站| 亚洲区在线| 免费人成网在线观看品观网|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