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祥
(咸豐縣人民醫(yī)院骨一科,湖北 恩施 445600)
痛風作為比較常見的一種復雜的關節(jié)炎類型代謝性疾病,發(fā)病于各個年齡段,男性多于女性[1-3]。痛風性關節(jié)炎是痛風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是由單鈉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jié)所引發(fā)的炎癥反應。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急性發(fā)病期的臨床表現為紅、腫、痛等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咬樣般的痛感,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關節(jié)功能受限,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會出現關節(jié)畸形的情況,到導致患者行動功能受限,生活質量降低。臨床癥狀主要發(fā)生在晚上,突發(fā)性的關節(jié)疼痛,起病急,且患者病發(fā)時,關節(jié)部位紅腫,炎癥等癥狀會加重患者的疼痛,感痛感持續(xù)且反復發(fā)作[4-7]。在出現突然強烈疼痛情況下,應及時就醫(yī)治療,痛風會對關節(jié)本身造成影響,嚴重甚至會威脅生命。非布司他是臨床中常見用于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藥物,在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具有較高的止痛以及消炎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對痛風性關節(jié)炎采用非布司他進行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對血尿酸、血脂水平、不良反應的影響,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9年7月~2020年8月期間收錄的88例住院和門診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詳細報道如下。
我院住院部收治于2019年6月~2020年8月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共88例,納入標準(1)實驗室指標以及臨床病理確診原發(fā)性痛風;(2)血尿酸水平≥480μmol/L;(3)自愿加入研究,對研究流程以及內容知情。(4)全程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臟器重大疾病者;(2)合并各種感染性疾病;(3)患有精神類病,無法配合實驗者。(4)病史模糊不詳。(5)對研究中藥物存在不適反應。選取隨機方式(彩色球)將患者分為實驗組(45例患者,非布司他,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占比為24:21,年齡在30歲~75歲之間,均值為52.62±6.83歲,患者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22.26~25.83kg/m2,均值為24.01±1.31kg/m2)和對照組(患者43例,服用苯溴馬隆,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占比為22:21,年齡在30歲~79歲之間,均值為52.43±6.46歲,患者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22.18~25.85kg/m2,均值為24.11±1.16kg/m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飲食、用藥。
對照組:患者每日口服昆山龍燈瑞迪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苯溴馬隆(國藥準字J20130141,50mg*10片/盒)一片,都在早餐后服用,用藥期間1~3周對血清尿酸濃度進行檢查,后續(xù)治療中根據醫(yī)囑用藥。
實驗組:患者開始服用杭州朱養(yǎng)心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非布司他(國藥準字H20130010,80mg)起始劑量為40mg(半片),每天一次,持續(xù)服藥兩周后,檢查血清尿酸水平,如果仍然高于6mg/dL,將劑量提高到80mg(一片)用量。
(1)實驗組與對照組血脂水平治療前后的變化差異。
(2)實驗組與對照組血尿酸水平治療前、后不同時間段變化差異。
(3)治療有效率:1)顯著:臨床癥狀消失,疼痛、腫脹消失,血尿酸水平檢查結果正常。2)有效:臨床癥狀有減輕,血尿酸水平檢查結果有所下降。3)無效:與治療前相比臨床癥狀變化不明顯,甚至更嚴重。總體治療有效率=[(顯著人數+有效人數)/組內所有患者例數]×100%。
(4)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服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總例數)100%。
(5)比較兩組炎性因子水平,在清晨患者兒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其靜脈血8mL,將速度設置為1000r/min進行離心處理,取分離后的血清,檢測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則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血脂水平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實驗組患者服用非布司他藥物后血脂水平低于對照組服用苯溴馬隆藥物的血脂水平(P<0.05),詳細見表1。
表1 本研究兩組實驗對象血脂水平對比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血尿酸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服用非布司他后的血尿酸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尿酸水平對比[n,(%),μmol/L]
實驗組45例患者在服用非布司他藥物后效果顯著患者15例,有效的患者25例,無效的患者5例,總體治療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43例患者在服用苯溴馬隆藥物后效果顯著患者10例,有效的患者21例,無效的患者12例,總體治療有效率為72.10%。實驗組患者在服用非布司他藥物后總體治療有效率(72.10%)高于對照組患者服用苯溴馬隆藥物的總體治療有效率(72.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χ2=3.979,P=0.046)
實驗組45例患者在服用非布司他藥物后輕度心肌梗死發(fā)生0例,痛風發(fā)生1例,轉氨酶升高發(fā)生1例,總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44%,對照組43例患者在服用苯溴馬隆藥物后輕度心肌梗死發(fā)生3例,痛風發(fā)生5例,轉氨酶升高發(fā)生2例,總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3.26%,實驗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44%)低于對照組患者(23.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χ2=6.607,P=0.010)。
在hs-CRP、IL-6、TNF-α水平上,兩組治療前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有明顯降低(P<0.05),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TNF-α、IL-6、hs-CRP水平更低(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痛風在我國的發(fā)生率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痛風合并痛風性關節(jié)炎是臨床中常見的伴隨性疾病之一,會為患者帶來強烈的疼痛感,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痛風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具有發(fā)病急、復發(fā)率高、病程長的特點[8-10]。針對其發(fā)病原因不同,也可在臨床中將其劃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類型。導致痛風的原因很多,但臨床研究中一致認為,血尿酸升高導致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jié)處是導致痛風發(fā)生的主要影響因素,且結晶會刺激患者關節(jié)類炎性因子水平增高,導致患者出現炎癥以及疼痛等表現。患者機體代謝異常、尿酸的水平高是致高血尿癥的直接原因。在疾病初期沒有引起重視,后期嚴重情況下會對腎臟組織造成不可逆損傷,盡早治療避免病情嚴重至關重要[11]。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尿酸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降低對痛風出現影響較大,對此臨床上治療痛風主要療效是加快尿酸排泄。非布司他是臨床中常見用于痛風的治療藥物,在對患者治療過程中能有效抑制黃嘌呤氧化酶的產生,同時,能減少藥物對患者機體代謝功能的影響,在用藥過程中,能進一步提高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口服藥物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被人體吸收,因此在臨床上被廣泛使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深的大家喜愛。根據本文研究數據顯示實驗組患者在服用非布司他藥物后血脂水平、血尿酸水平低于對照組服用苯溴馬隆;實驗組患者在服用非布司他藥物后總體治療有效率(72.10%)高于對照組患者服用苯溴馬隆藥物的總體治療有效率(72.10%),實驗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44%)低于對照組患者(23.26%),觀察組TNF-α、IL-6、hs-CRP水平更低,上述對比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表明,非布司他在對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治療過程中能有效降低血尿酸以及血脂水平,且用藥不良反應低于對照組患者,患者機體炎性因子水平更低,患者治療效果更好,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機體炎性因子水平上升,采用非布司他能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保障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于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采用非布司他進行治療臨床效果較好,能夠降低血尿酸、血脂水平,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同時能有效降低患者TNF-α、IL-6、hs-CRP水平,該藥物治療效果更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