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芳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17》)提出:關注主題意義,制訂指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教師要認真分析單元教學內容,梳理并概括與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在教學活動中拓展主題意義(教育部 2018)。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22》)提出:發(fā)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課程目標包括語言能力目標、文化意識目標、思維品質目標和學習能力目標(教育部 2022)?!八季S能力”首次被納入課程目標。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學生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平。思維品質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教育部 2022)。
時隔多年,根據(jù)《課標 2017》《課標 2022》,基于“大觀念單元整體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要求,對2016年部級“一師一優(yōu)課”重新進行設計。在課堂活動和任務上作了重大改變和突破。通過此次“舊課新教”,體會到新英語教學理念、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起明顯促進作用。
教學內容來自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英語》(2012版)七年級(下)Unit 1 The Trip to the Silk Road Lesson 1 ATrip to China。此文本是對話形式(見圖1),講述加拿大學生珍妮(Jenny)的學校正在計劃組織學生去中國旅行,珍妮很想?yún)⒓?,到家后告訴父母這個好消息且得到父母同意,非常興奮。新語法點為一般將來時。語言功能是征求意見:May I do...?文本篇幅不長,句式簡單易懂。本堂課是典型的聽說課課型。課后習題除了獲取文中信息、考查新語言知識外,還有一篇80詞左右的短文對文本信息作出補充說明,這篇短文也被融入其中,充實了本課語篇閱讀量,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圖1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11》)提出:課程標準以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旨在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知識的呈現(xiàn)和學習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語境并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為學生提升“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服務。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要盡可能接近現(xiàn)實生活中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教育部 2012)。
《課標2011》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其心智發(fā)展,提高其綜合人文素養(yǎng)。構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五個方面為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教育部 2012)。
語言知識目標:學生能夠正確使用一般將來時表達計劃;能在日常生活中用“May I...?”征求允許。
語言技能目標:學生能夠通過聽、讀獲得主要信息;能夠結合真實情境,運用所學語言知識進行對話表演。
情感態(tài)度目標:學生能夠在小組活動中準備對話,積極與他人合作,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通過“絲綢之路”為我國的古代文明感到驕傲,為舊絲綢之路的衰敗感到擔憂,并對新絲綢之路的建設充滿希望。
表1
《課標2022》提出:加強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教師要強化素養(yǎng)立意,圍繞單元主題,充分挖掘育人價值,確立單元育人目標和教學主線;深入解讀和分析單元內各語篇及相關教學資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經驗,對單元內容進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組,建立單元內各語篇內容之間及語篇育人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具有整合性、關聯(lián)性、發(fā)展性的單元育人藍圖(教育部 2022)。單元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單位,也是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單位。單元是由素養(yǎng)目標、課時、情境、任務、知識點等要素組成,并將這些要素按某些需求和規(guī)范組織起來而形成的一個有結構的整體(崔允2019)。
本單元講述珍妮這學期正在學習中國相關文化,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為期10天的中國旅行(沿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包含6個語篇。語篇模態(tài)多樣,其中 3篇對話,1篇 E-mail,1篇日記,1篇說明文。單元內容分析、目標與課時安排如下(見表2):
表2
大觀念是理解的基礎,是聯(lián)結碎片化知識點的有意義的模式。大觀念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把握立德樹人的本質,聚焦主題意義的建構,剖析單元內各子主題間的關聯(lián)及其對學生建構該主題下大觀念的價值,為學生探索學科關鍵知識、轉化能力、形成素養(yǎng)奠定基礎,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Whiteley 2012)。通過研讀文本內容,理清各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確立單元主題、大觀念、目標(見圖2)。
圖2
深入研讀語篇,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及與主題意義的關聯(lián),是教師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創(chuàng)設合理學習活動的重要前提(教育部 2018)。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只有深入分析和研讀教材,才能挖掘深層次問題,引導學生有效思考,以提高其思維品質?!芭俑鶈柕?、入木三分”式地對文本進行解讀,為實現(xiàn)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服務(鮑閩芳 2019)。
文本解讀如下:
【W(wǎng)hat】珍妮的學校正在計劃組織學生去中國旅行,珍妮很想?yún)⒓樱郊液蟾嬖V父母這個好消息且得到父母同意,非常興奮。
【How】開篇以珍妮興奮的口吻展開:Hi,Mum!Hi,Dad!Guess what!珍妮與父母交流非常有禮貌,在請示父母時用:May I...?在介紹學校旅行時用一般將來時。此對話顯示珍妮和父母的關系非常融洽。
【W(wǎng)hy】通過此對話,學習珍妮怎樣做到與父母融洽地溝通,以及父母同意她去中國的原因。
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范圍和語境。主題意義指主題呈現(xiàn)的核心思想或深層含義(陳新忠 2019)。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文本內容發(fā)生在旅行前,為旅行作鋪墊。通過對文本進行深度研讀并挖掘,找到了主題意義(與父母溝通的正確方式)和語言現(xiàn)象(May I...)的關聯(lián),提出探究性問題:“Why do Jenny’s parents allow her to visit China?”激發(fā)學生思考,提升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并促使其反思自己與父母的溝通方式。
解讀文本、深度挖掘文本內涵并多維度構建課時教學目標是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比較好的學習效果,特別是能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鮑閩芳 2019)。因此,重新制訂本課目標:
語言能力目標:學生能夠通過聽、讀獲得主要信息;能夠結合真實情境,運用所學語言知識進行對話表演;能夠正確使用一般將來時表達計劃;能在日常生活中用“May I...?”征求允許。(=舊語言技能目標+舊語言知識目標)
文化意識目標:學生能夠樹立用禮貌、合適的方式與父母溝通的意識。
思維品質目標:學生能夠辨析、歸納新語言現(xiàn)象,包括新短語、一般將來時;分析珍妮父母為何同意她去中國游學。
學習能力目標:學生能夠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并積極思考,找到主線問題。
整體性原則強調教師設計一條貫通整堂課的主線,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涵。教學活動應高度關聯(lián),為學習、理解、闡釋、表達同一主題服務(張獻臣 2020)。教師要圍繞主題組織學生展開觀點交流,形成認知、建構意義(張中新 2020)。本課所有活動圍繞“Why do Jenny’s parents allow her to visit China?”展開,引導學生通過聽、讀、思考挖掘編者意圖,并得出“要禮貌、恰當?shù)嘏c父母溝通”的結論,體現(xiàn)育人目標。
1.圍繞主題,創(chuàng)設情境
【教學片段】
單元話題為“旅行”,貼近學生生活,他們十分感興趣,所以教師在導入時讓學生分享喜歡的、旅游過的城市,淺談旅行經歷,激活他們已有的語言知識和體驗,同時喚起其對本課的興趣。作為本單元的第一課,在教學時需要教師先出示單元題目Unit 1 The Trip to the Silk Road,把學生帶入單元大主題語境,并提問:“What is the Silk Road?Is it a road made of silk?Why is it called‘silk’road?We’ll know about it later.”
【設計說明】以“絲綢”命名證明了中國古代文明和輝煌,為本課文本處理后淺層學習絲綢之路作鋪墊,初步達成本單元文化意識目標(樹立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
讓學生了解單元話題后,切入本課內容:珍妮的學校要組織去中國游學。順其自然地導出文本標題:Lesson 1 A Trip to China。
T:Jenny wants to visit China.Do you think what the first thing she should do is?
S1:Buy plane tickets.
S2:打包行李(Packing).
T:If you were Jenny,you really wanted to travel to China,what would you do first?
S3:I would tell this to my parents.
T:Why?
S3:To ask my parents.
T:It makes sense!
T:Do you think Jenny’s parents will allow her to visit China?
Ss:Yes.
T:Why?
【設計說明】結合學生自身考慮,想?yún)⒓訉W校游學首先應征求父母的同意。引出本課主線問題:“Why do Jenny’s parents allow her to visit China?”同時讓學生樹立“在大事上要先跟父母溝通”的意識。
2.進入文本主題,在初步探究中學習新知
《課標2017》提出,引出要解決的問題后,在此基礎上,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鼓勵學生從語篇中獲得新知,通過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間的關聯(lián),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感知并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和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取向(教育部2018)。
第一次接觸文本:通過“聽”初步了解文本內容并得出表面原因:Because Jenny’s parents think it a good chance for her after reading the note.
第二次接觸文本:還是以“聽”的方式,回答不同形式的問題。
Q1:Jenny felt_______before telling her parents thenews.(excited)
Q2:Jenny islearning about_______this month in school.(the Silk Road)
Q3:Mr.Martin willleadthe trip.(F)
Q4:Jenny willsendLi Ming an/a_________.(e-mail)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識別和分析語言反映的態(tài)度、隱含意義、預設等,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程曉堂 2021)。Q1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通過聽說話者的語氣和對新短語Guess what的猜測得出珍妮是興奮或快樂的。
【設計說明】通過兩遍“聽”獲取主線問題表層答案,以及了解文章大意甚至大體細節(jié),在教師設問或學生回答問題時學習新語言點(畫線部分),做到在語境中學習新知識。
3.深入閱讀,進一步探究、挖掘內涵
閱讀是一種積極的信息加工的過程,是大腦利用語言和非語言進行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活動的過程(瞿莉群 2017)。閱讀促進思考,通過閱讀深挖文本,進一步探究主線問題。
【教學片段】
T:Why do her parents allow her to visit China?
S1:Because Jenny’s school is planning a trip with Li Ming’s school.Li Ming is Jenny’s good friend in China.
S2:Because Ms.Martin will lead the trip.Maybe Ms.Martin is Jenny’s favorite teacher and she is reliable.
S3:Because Jenny may want to learn Chinese.
S1、S2的回答能夠從文本內容中直接獲取,S3是通過有邏輯的聯(lián)想并推斷得出。然而,3名學生都忽視了語言表達方式?!墩n標2017》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對文章獲取表層理解后,要嘗試幫助其理解作者的意圖和立場,實現(xiàn)對篇章的深層理解(梅德明、王薔 2018)。分析、探究、領悟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理據(jù)和邏輯關系有利于邏輯能力的發(fā)展(程曉堂 2021)。因此,教師追問:
T:How does she ask her parents?
S4:“May I go with them?”(得出本課功能語言:May I...?)
T:Do you always communicate with your parents in this way?
Ss:反思自己與父母交流的方式。
T:How should we communicate with our parents?
S5:In a polite way.
S6:In a proper way.
對話文本里的深層內容完全被挖掘,對主線問題的討論還在繼續(xù):
T:Are there any other reasons why Jenny’s parents allow her to visit China?What did Jenny give her parents?
S7:A Note.
T:What does the note say?Read the note in Ex.4.
T:Can you find other reasons?
S8:They will take this trip during the March break.It won’t affect her study.
S9:Jenny’s class is doing a China Study this term.
S10:The trip will last for 10 days and it won’t be so long.
S11:All the students are invited and probably many students will go on this trip.
【設計說明】通過閱讀、思考深度探究并總結出主線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培養(yǎng)其思維品質。從“與父母合理溝通方式的總結”體現(xiàn)了立德樹人目標。通過閱讀note,讓學生總結構成note的要素:出游的時間(during spring break)、旅行時長(10 days)、原因(Jenny is doing a China study)、人物(All the students are invited)。提煉新語法:一般將來時。為最后的任務(寫note)作準備。
4.語言知識運用
本課的語言知識包括新詞、新短語、新句型(May I...?)、新語法(一般將來時),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教師把本課對話改編成一篇小短文讓學生填空,要求盡量使用本課新知識。
Jenny is_________the Silk Road this month in school.Her school is planning a_________to China.Ms.Martin_________the trip.Ms.Smith thinks that is a good________for Jenny and she agrees.Jenny is very excited and she_________an e-mail to Li Ming and tell him the good_________.
答案為:learning about,trip,will lead,chance,will send,news
5.了解絲綢之路,初步構建單元大觀念
教師基于對整個單元內容清晰、全面的把握,可以在分課時教學中定位所授課語篇在單元中的位置,以及對形成單元大觀念的作用,幫助學生構建單元大觀念,形成對單元主題的深層認知(王薔、周密、蔡銘珂 2021)。基于大觀念的單元整體教學,需要在每課時都圍繞大觀念展開。本課為單元第一課,學生還沒有真正走進中國、了解中國,無法形成對單元主題的深層認知,但可以通過對絲綢之路的了解,初步構建單元大觀念(中國古代與現(xiàn)代文明都是人類的瑰寶)。
【教學片段】
T:The Silk Road is not made of silk but why is it called Silk Road?
S1:It gets its name from the Chinese silk trade along it during the Han Dynasty.(從課文后的Learning tip得知)
T:Do you know from which country the Silk Road started?
S2:China.
T:Guess what cities in China are along the Silk Road?
Ss:Xi’an,Dunhuang,Lanzhou.
T:The Silk Road started from China and made great prosperity in ancient time,how do you feel?
S:Proud.
T:In this unit,we will learn about these cities.
【設計說明】通過簡單了解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初步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構建單元大觀念。此外,讓學生先了解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激發(fā)其對本單元其他內容的興趣和期待。
6.內化語言,遷移創(chuàng)新
《課標2017》提出:遷移創(chuàng)新活動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在新的語境中,基于新的知識結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運用語言技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陌生情境中的問題,理性表達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實現(xiàn)深度學習,促進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教育部 2018)。
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用本課所學功能、語言知識編對話,用語言做事情,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此任務設計與舊課區(qū)別不大,任務可選,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聽、說、寫的不同任務。
7.關注單元大觀念,形成深層認知,達到立德樹人
教師要以幫助學生建構語篇小觀念,從而服務于單元大觀念的建構為目標,引導學生梳理結構化知識,把握語言重點,將逐步生成的語篇小觀念整合到單元大觀念的體系中,使其從廣度、深度上探究單元大觀念成為可能(王薔、周密、蔡銘珂 2021)。研讀每篇文本,可以從文明古跡介紹及參觀者話語中提煉并建構單元大觀念。特別是對話里出現(xiàn)的一些帶有感嘆號的小短句和一些形容詞,之前從未注意過這些細節(jié)。而正是這些再簡單不過的表達,透露了外國參觀者對中國古代文明的驚嘆和喜愛。各語篇小觀念整理如下(見表3):
表3
(續(xù)表)
通過以上對文本關于中國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的事實信息的獲取、對參觀者游覽時不由自主發(fā)出的感慨,特別是第6課的日記,學生很容易領會珍妮離開中國前依依不舍的情感。這時再插入2022年北京冬奧會結束后外國運動員舍不得離開中國的視頻,加強學生對這種心情的理解。學生的自豪感、愛國之情油然而生,堅定文化自信的目標的達到水到渠成。
由于理念和目標的不同,兩堂課在教學設計上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引出本課語言功能“May I...?”的方式。在舊課里,通過閱讀回答問題“How does Jenny ask her parents’permission to China?”直接引出,只需要學生Read between the lines。而在新課中,此功能的提煉是為回答主線問題“Why do Jenny’s parents allow her to go to China?”,需要學生 Read behind the lines或者 Read beyond the lines,從而培養(yǎng)其思維品質。
通過此次“舊課新教”、兩課對比,在新課里做到了以下幾點:改變傳統(tǒng)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基于主題意義、大觀念的英語單元整合化的課程教學;深度研讀文本,進行深層挖掘,成功地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意圖及說話者的情感態(tài)度,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目標;除了注重語篇中詞匯、句型等語言知識,還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語言知識的意義和功能;設計的問題與主題相關聯(lián),從而使文本處理整體化;把文本內容與學生真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對文本產生共鳴,以達到育人的目的。
通過此次全新的教學設計,對《課標2017》提出的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事物在發(fā)展,教學在改進,短短幾年,英語教學理念在原有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在當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發(fā)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還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