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岳軍艷 ,吳清武 ,劉小煥 ,王明盛
1.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放射科(新鄉(xiāng),453100)
2.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介入科(新鄉(xiāng),453100)
目前常見腦血管病癥是顱內動脈瘤,中老年群體最常見,致殘率、死亡率均高,涉及病因尚不明,與遺傳、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及顱內動脈壁缺陷有關,可能與局部血管異常、異常膨出顱內動脈管壁也有關,患者具體呈惡心、頭暈及昏迷等表現(xiàn),疾病持續(xù)進展、增加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風險,危及生命,因此盡早診治有積極作用。朱君孺[1]證實,臨床公認的診斷此病“金標準”是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其屬有創(chuàng)檢查,并未適合耐受度差的中老年,且反復、多次檢查,可能損害機體動脈內膜、誘導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發(fā)生,效果欠佳,基于此,下面分析顱內動脈瘤患者行多層螺旋CT 診斷價值。
回顧性研究法,數(shù)據(jù)采集本醫(yī)院2018 年2月-2020 年1 月間就診的35 例顱內動脈瘤患者資料,入院后均行DSA、多層螺旋CT 掃描,均知情并簽字確認“知情同意書”,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齡30~73歲,平均(51.45±5.28)歲;體重54~76 kg,均值(64.28±6.39) kg;手術確診的并發(fā)癥:腦出血9 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8 例,突發(fā)性頭痛10 例,其他8 例;文化程度:≤初中13 例,高中12 例,≥大專10 例。
納入標準:①與“顱內血管畸形與動脈瘤診檢與治療”[2]相符;②呈頭暈、惡心嘔吐及昏迷等表現(xiàn);③無DSA 檢查禁忌;④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伴其他急慢性病癥;②伴惡性腫瘤、傳染性病癥;③器質性病變;④精神異常、有癲癇病病史;⑤器質性病變、免疫缺陷;⑥中途退出研究。
入院后35 例顱內動脈瘤患者均行DSA、多層螺旋CT 掃描,檢查流程如下:
①DSA 診斷,選用C 型臂數(shù)字減影機(美國GE 公司)設備,經(jīng)患者股動脈,置入6F 動脈鞘,即刻將5F 造影導管插入其中,左右頸內動脈、椎動脈均是造影部位,每次控制頸內動脈造影劑的劑量為9 mL,控制速度為6 mL/s;每次控制椎動脈造影劑的劑量為7 mL,控制速度為5 mL/s,待結束造影檢查后,圖像送到處理工作站、對圖像結果綜合分析。
②多層螺旋CT 掃描成像,選用320 排螺旋CT 掃描儀(佳能公司Canon),顱頂-頸部第一椎體下緣是具體掃描范圍,患者肘正中位置,借助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射優(yōu)維顯造影劑370 mg.I/mL,控制注入速度為5 mL/s,注射量50 mL,對比劑注射完成后使用40 mL 生理鹽水行沖管操作,設定具體參數(shù)是:容積掃描采集圖像,覆蓋范圍160 mm(320×0.5 mm),管電壓120 kV、管電流300 mA,層厚0.5 mm,獲得的圖像送到影像處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再現(xiàn)(VR)進行觀察,利于對腦血管形態(tài)綜合了解,通過觀察三維血管成像,明確患者是否存有顱內動脈瘤,盡早確診疾病。
①診斷結果:統(tǒng)計腦動脈瘤最大徑、瘤頸最大徑。
②診斷效能:
③病灶檢出符合率:統(tǒng)計檢出大腦前動脈、大腦后動脈、大腦中動脈、前交通動脈、后交通通脈、頸內動脈及椎基底動脈的例數(shù)。
數(shù)據(jù)經(jīng)Excel 表整理,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 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構成比用[n(%)]表示,行χ2檢驗。檢驗水準P=0.05。
比較腦動脈瘤最大徑、瘤頸最大徑無差異,P>0.05,診斷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診斷結果比較(,mm)Tab.1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results
表1 診斷結果比較(,mm)Tab.1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results
患者經(jīng)多層螺旋CT 經(jīng)診斷后,靈敏度為97.14%、特異度為91.43%、陽性預測值為94.29%、陰性預測值為91.43%。
患者經(jīng)DSA 檢查:檢出率為100%;患者經(jīng)多層螺旋CT 檢查:檢出率為91.43%,DSA 檢查、多層螺旋CT 檢查的病灶檢出符合率無差異,P>0.05,病灶檢出符合率比較,見表2。
表2 病灶檢出符合率比較[(n),%]Tab.2 Comparison of coincidence rate of lesion detection
顱內動脈瘤是常見的腦血管病癥,致殘率、死亡率均高,危及患者生命健康,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事業(yè)發(fā)展,影像學技術在臨床應用較廣泛,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3],DSA 是診斷此病的“金標準”,以2 次處理圖像、重建三維圖像為基點,彌補結構重疊的問題,從多個角度,對動脈瘤大小、與周圍血管關系進行直觀顯示,利于對動脈瘤原始屬性顯示,在顱腦疾病診斷中應用較廣泛,但該技術是有創(chuàng)檢查、風險更高,不適合身體機能降低的老年群體,且此檢查方式重復性并不理想,多次操作極易對機體動脈產(chǎn)生損害、增加并發(fā)癥風險,因此結合患者實際,予以檢查前,對受檢者禁忌證需嚴格篩查,避免發(fā)生醫(yī)療糾紛[4-5]。
研究報道[6],目前診斷此病的首選方式為多層螺旋CT,其是無創(chuàng)血管檢查,實用價值較高,具備確診率高、操作簡便及經(jīng)濟實惠等特點,通過清晰地顯示血管的空間立體結構、周圍組織關系,明確血管內病灶情況,且該方式利于對通道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采集,具有較高的分辨率,提供清晰視野、快速完成掃描,便于獲得的腦血管圖像質量較高,為臨床醫(yī)師診斷病情、提供參考數(shù)據(jù)。其次,借助多層螺旋CT 診斷此病時,三維顯像能力較強,清晰、實時地顯示瘤體、載瘤動脈與周圍組織關系等,甚至發(fā)現(xiàn)腔內血栓、瘤壁鈣化等病灶。與其他診斷方式比較,該項診斷具備適應證廣泛、放射損傷小等優(yōu)勢,基本所有患者均適合。需要注意的是,對患者椎動脈動脈瘤、眼動脈動脈瘤進行診斷時,顱底骨質影響診斷效果,無法對瘤體全貌進行清晰的顯示,需要輔助其他診斷方法來提高診斷確診度,改善患者預后[7-8]。近年來研究表明,CT 血管造影也是診斷此病常見方式,但仍有檢查時間長、處理圖像后丟失信息等缺點,臨床醫(yī)師對圖像進行檢查時,僅能對血管解剖結構直觀了解,無法對腫瘤部位的血流動力學情況加以明確,且重建圖像時,操作手法、熟練程度均會影響圖像質量,因此實際開展相關檢查時,盡量選擇熟練度高的醫(yī)師開展操作流程,為檢查準確度提供可靠的保障[9]。
本研究顯示,比較腦動脈瘤最大徑、瘤頸最大徑無差異,P>0.05;患者經(jīng)多層螺旋CT 經(jīng)診斷后,靈敏度為97.14%、特異度為91.43%、陽性預測值為94.29%、陰性預測值為91.43%;比較病灶檢出符合率也無差異,P>0.05,表示結果與楊劍[5]文獻相同,通過分析CT 圖像發(fā)現(xiàn),顱內動脈瘤呈囊狀、梭形,部分群體的腫瘤不規(guī)則,偶有夾層動脈瘤,機體頸部發(fā)生輕度擴張、狹窄,予以對比劑后充盈瘤體,利于對瘤體的形態(tài)、大小直觀了解,因此CT 診斷此病的準確度、靈敏度及特異度均高,為后期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數(shù)據(jù),改善患者預后,具有實踐價值。
綜上所述:顱內動脈瘤患者行多層螺旋CT 掃描成像診斷能盡早確診、提高診斷效能,具有重復性好、安全性高等特點,對病灶位置、形態(tài)及大小清晰地顯示,可作為早期診斷此病方式,具有可借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