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步慶,龐新豐,喬 靜,楊廣平,李紅芬,李小榮,倫瑞花,李文剛
焦作市婦幼保健院:1.檢驗科;2.輸血科;3.兒科,河南焦作 454000
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RMPP)近年在兒童患者中發(fā)病率明顯增高,RMPP易累及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器官組織造成肺外感染,引起嚴重并發(fā)癥[1]。RMPP病理特點是由富含漿細胞的淋巴細胞浸潤支氣管,淋巴細胞在RMPP發(fā)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嬰幼兒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突變導致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治療嬰幼兒肺炎支原體感染過程發(fā)生治療無效,也可導致嬰幼兒RMPP[3];CD4+輔助性T細胞參與了RMPP的免疫病理過程,CD4+輔助性T細胞決定疾病的嚴重程度和對感染的抵抗力,而CD8+T淋巴細胞則參與抑制這些炎性反應[4]。外周血白細胞介素-6(IL-6)是一種多功能的炎癥因子,可以作用于T淋巴細胞,促使炎性反應的發(fā)生,對RMPP發(fā)生及進展有鑒別作用,IL-6在抗感染的免疫反應中與機體損傷有關[5]。患者外周血IL-6、淋巴細胞亞群異常情況及肺炎支原體耐藥基因位點成為RMPP近年來研究的熱點[6]。本研究旨在對0~6歲RMPP患兒進行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檢測結合外周血IL-6、淋巴細胞亞群異常情況,采用Logistic回歸方程對RMPP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為早期診斷RMPP提供依據(jù)。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在焦作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呼吸病區(qū)住院的RMPP嬰幼兒45例(研究組)作為研究對象,年齡為0~6歲;45例普通單純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符合單純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標準[7],年齡0~6歲;兩組年齡、體質(zhì)量、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經(jīng)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菌藥物正規(guī)治療超過7 d,仍持續(xù)發(fā)熱38 ℃以上;(2)臨床癥狀加重、出現(xiàn)肺外合并癥;(3)病程延長并伴隨影像學異常。排除標準:(1)先天性支氣管發(fā)育異常,先天性肺功能不全;(2)先天性免疫缺陷,繼發(fā)性免疫缺陷;(3)嚴重的肝腎心功能障礙,影響檢測結果。研究通過焦作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編號jzfy-2020-1360),患者享有知情權、選擇權。
1.2方法 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檢測采用PCR-Taqman熒光探針技術,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采用流式細胞分析儀進行CD4+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檢測。參考中國不同年齡及性別的健康兒童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參考值范圍[8],患兒淋巴細胞亞群結果不在正常范圍內(nèi)即為異常;IL-6檢測方法為化學發(fā)光法,儀器選用深圳新產(chǎn)業(yè)生物MAGLUMI 2000 Plus型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儀,0~6歲人群IL-6>7 pg/mL為IL-6水平異常。
2.1各組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突變情況 研究組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突變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各年齡段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突變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年齡越大,其突變比例也越高。見表1。
表1 各組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突變情況
2.2研究組各年齡段IL-6水平及其異常情況比較 研究組各年齡段IL-6水平及其異常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各年齡段IL-6水平及其異常情況比較
2.3兩組CD4+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水平及異常情況比較 兩組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CD4+T淋巴細胞異常數(shù)、CD4+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異常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CD4+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水平及異常情況比較
2.4RMPP 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通過多因素Logistic分析RMPP: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突變、IL-6水平異常是RMPP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4。
表4 RMPP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5聯(lián)合指標診斷RMPP的ROC曲線分析 IL-6水平異常診斷RMPP的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844(95%CI:0.758~0.931);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突變診斷RMPP的AUC為0.756(95%CI:0.652~0.859);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突變、IL-6水平異常聯(lián)合指標診斷預測RMPP的AUC為0.927(95%CI:0.870~0.984),對比單一因素診斷RMPP具有較高價值,見圖1。
圖1 A2603G或(和)A2604G突變、IL-6水平異常聯(lián)合指標診斷RMPP的ROC曲線
RMPP具有發(fā)熱時間長、病情進展快的臨床特點,容易發(fā)生肺實質(zhì)病變,造成胸腔積液和肺不張等合并癥,嚴重病例可發(fā)展成壞死性肺炎。病原體感染類型可以為單純肺炎支原體、混合型病原體感染。RMPP以肺炎支原體引起的肺炎感染及肺外損傷為病理特點,肺炎支原體A2063、A2064核苷酸突變,可引起核糖體結合抗菌藥物的親和力下降,從而使肺炎支原體產(chǎn)生耐藥性[9]。0~6歲RMPP患兒通常出現(xiàn)炎癥因子變化劇烈、氣管平滑肌痙攣、呼吸困難及肺外器官如心臟、肝臟損傷,造成病情加重[10]。
本研究結果提示,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產(chǎn)生耐藥性可能是肺炎支原體肺炎轉為RMPP的重要原因,耐藥性導致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對于兒童患者無效或者效果減低[11],而常規(guī)用于成人治療肺炎支原體的藥物對于兒童是慎用的,普通治療方案不能控制病情,造成病程增加,病情加重。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各年齡段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突變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年齡越大,其突變比例也越高。提示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的檢測可以作為RMPP診斷指標[12]。
IL-6作為臨床常用一種的炎癥指標,可以反映炎癥感染程度及肺部實質(zhì)病變指標,單純肺炎支原體感染造成的感染程度有限,且合并癥較少[12-13]。本研究結果證實了IL-6可以作為RMPP診斷指標。與文獻[14-15]報道結果一致。
肺炎支原體感染可導致淋巴細胞多克隆活化,淋巴細胞亞群發(fā)生改變,淋巴細胞亞群變化與肺炎支原體感染導致的肺炎進展密切相關[16]。有學者認為輔助性T細胞參與了肺部感染肺炎支原體的免疫病理過程,而CD8+T淋巴細胞則抑制了肺部免疫反應,CD4+輔助性T細胞與肺炎的嚴重程度有關[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CD4+T淋巴細胞異常數(shù)、CD4+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異常數(shù)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突變、IL-6水平異常是RMPP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肺炎支原體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突變、IL-6水平異常聯(lián)合指標診斷對比單一因素診斷RMPP具有較高價值。
綜上所述,肺炎支原體23SrRNA基因突變位點A2603G或(和)A2604G檢測可作為RMPP診斷的常規(guī)項目,該檢測結果可以為早期診斷RMPP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