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靜,孟慶寧,孫艷秋
(1.青海省人民醫(yī)院影像科CT室,青海 西寧 810007;2.青海省第五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青海 西寧 810007)
顱腦損傷是臨床高發(fā)神經(jīng)外科疾患,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1-2]。CT是診斷顱腦損傷的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3-4]。鹿特丹CT(Rotterdam CT)評分可通過評估CT征象為臨床判斷病情提供重要依據(jù)。本研究觀察Rotterdam CT評分用于評估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青海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22例顱腦損傷患者,男72例,女50例,年齡21~68歲,平均(44.5±7.4)歲;致傷原因包括交通事故74例,高空墜落37例,打擊傷11例。納入標準:①明確顱腦外傷史,經(jīng)CT檢查確診;②受傷至入院時間<24 h;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評分[5]<12分;④患者和/或其家屬同意配合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損傷;②開放性顱腦損傷;③心、肝、肺等嚴重器質性功能不全;④合并惡性腫瘤;⑤合并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虎弈獧C制異常;⑦免疫系統(tǒng)疾??;⑧嚴重出血、貧血性疾病;⑨單純硬腦膜外血腫。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GE Optima520 16排螺旋CT儀行顱腦CT檢查,管電流125 mA,管電壓125 kV,矩陣512×512,掃描時間2~3 s,窗位35~55 HU,窗寬85~100 HU。先以常用基線為基準線行常規(guī)軸位掃描,層間距10 mm,層厚10 mm;再對后顱窩至顱頂部位行薄層掃描,層間距5 mm,層厚5 mm。
1.3 圖像分析 將圖像傳輸至GE工作站進行圖像配準、融合等,完成三維重建。由2名具有5年工作經(jīng)驗的影像科主治醫(yī)師閱片,評估中線移位、基底池受壓及腦室受壓情況等CT表現(xiàn)。具體評估方法及標準[6]:①中線移位,于室間孔平面測量顱內腔寬度(記為S1)、偏移側顱骨至透明隔長度(記為S2),計算中線移位值(中線移位=S1-S2);②基底池情況,0分為基底池正常,1分為基底池受壓,2分為基底池消失;③腦室受壓,測量腦室額角最大寬度與相同水平兩顱骨間內徑,計算二者比值,該值越小,代表腦室受壓越嚴重。
計算Rotterdam CT評分(評分范圍為0~5分)[7]:基底池正常記0分、受壓記1分、消失記2分;顱內無血腫或占位性病變記0分,有則記1分;中線移位≤5 mm記0分,>5 mm記1分;腦室和/或蛛網(wǎng)膜下腔無出血記0分,存在出血記1分。
1.4 觀察指標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營養(yǎng)神經(jīng)、降低顱內壓、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有手術指征者接受手術治療。入院14天后根據(jù)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評分判斷預后[8]:GOS評分≤3分為預后不良,GOS評分>3分為預后良好。比較預后良好(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預后不良組)患者一般資料、CT征象和Rotterdam CT評分。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earson相關分析觀察Rotterdam CT評分與預后的相關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預后的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入院14天后,根據(jù)GOS評分,81例患者預后良好、41例預后不良;2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不同預后顱腦損傷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圖2 患者男,75歲,高空墜落致顱腦損傷(傷后13 h入院) A.腦組織腫脹,第四腦室受壓,左側顳葉多發(fā)斑片狀較高密度影(箭); B.左側顳枕部顱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箭),左側側腦室受壓,環(huán)池閉塞; C.左側額頂部顱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箭); D.中線結構受壓向對側移位 (箭)
2.2 不同預后患者CT征象和Rotterdam評分對比 預后良好組中線移位、基底池情況評分及Rotterdam CT評分均低于預后不良組,腦室受壓情況好于預后不良組(P均<0.01)。見圖1、2及表2。
圖1 患者男,46歲,交通事故致顱腦損傷(傷后10 h入院) A.環(huán)池及小腦幕下鑄形高密度影(箭),腦組織彌漫性腫脹,環(huán)池及第四腦室閉塞; B.腦溝及左側外側裂池可見鑄形高密度影(箭); C.腦組織彌漫性腫脹(箭),雙側側腦室受壓、變窄; D.腦中線結構受壓移位(箭)
表2 不同預后顱腦損傷CT征象及Rotterdam評分比較(±s)
表2 不同預后顱腦損傷CT征象及Rotterdam評分比較(±s)
組別中線移位(mm)基底池情況評分腦室受壓情況Rotterdam CT評分預后良好組(n=81)3.84±0.570.95±0.220.27±0.043.17±0.65預后不良組(n=41)4.18±0.741.21±0.270.24±0.064.09±0.76t值—2.808—5.7043.288—6.970P值0.0030.0030.0010.001
注:腦室受壓情況數(shù)據(jù)為腦室額角最大寬度與相同水平兩顱骨間內徑的比值
2.3 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Rotterdam CT評分(r=-0.702,P=0.002)、中線移位(r=-0.691,P=0.003)、基底池情況(r=-0.538,P=0.030)均與顱腦損傷患者預后呈負相關,腦室受壓情況與預后無明顯相關性(P=0.617)。
2.4 預后不良影響因素 將患者年齡、GCS評分及Rotterdam CT評分納入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Rotterdam CT評分與顱腦損傷患者預后有關(P<0.001),患者年齡、GOS評分與預后無明顯相關性(P均>0.05),見表3。
表3 顱腦損傷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顱腦損傷主要由意外摔傷、交通事故等引發(fā),及時診斷、有效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CT是診斷顱腦損傷的常用影像學技術,可輔助醫(yī)師觀察腦室中線移位、變形等,以明確判斷病情[9-10]。
Rotterdam CT評分是基于顱腦損傷患者多個CT征象的綜合評分系統(tǒng),主要包括中線結構移位、基底池狀態(tài)及顱內出血,易于計算,且在不同背景、不同評分者間重復性較好。本研究分析Rotterdam CT評分評估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應用價值,結果顯示,預后良好組Rotterdam CT評分、中線移位、基底池情況評分均低于預后不良組,而腦室受壓程度較預后不良組為輕,提示Rotterdam CT評分及CT征象可為臨床判斷顱腦損傷患者預后提供參考。
基底池由四疊體池、環(huán)池、鞍上池三部分組成。環(huán)池位于中腦外側,與四疊體池、腳間池相連,內含多條神經(jīng)、血管,是腦脊液循環(huán)的必經(jīng)途徑;基底池閉塞可致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而影響預后[11-12]。本研究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Rotterdam CT評分、中線移位、基底池情況均與顱腦損傷患者預后呈負相關,其中Rotterdam CT評分與預后關聯(lián)最為緊密(r=-0.702);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進一步證實Rotterdam CT評分與顱腦損傷患者預后有關。顱腦損傷后,患側顱腦壓力常增高,壓迫腦組織向健側偏移;但受大腦鐮的存在導致海馬回、鉤回等半球底部近中線結構移位受阻,使鞍上池、環(huán)池、腳間池受壓,致基底池完全閉塞或部分閉塞,腦脊液循環(huán)受阻,壓迫腦干,使上行網(wǎng)狀激活系統(tǒng)受損而影響預后[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腦室受壓情況與預后無明顯相關,可能與腦室體積、結構及患者年齡等因素有關:青年及中年人腦組織飽滿,發(fā)生顱腦損傷后腦室壓縮較小,且受壓后恢復較快,經(jīng)積極治療后多可獲得良好預后。
既往研究[11-12]認為年齡、GCS評分與顱腦損傷患者預后有關,故本研究將二者納入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GCS評分與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無明顯關聯(lián)。GCS評分反映顱腦損傷病情,患者在治療期間需接受氣管插管、鎮(zhèn)靜及機械通氣等治療,僅憑入院時GCS評分評估預后可能存在誤差。此外,有無飲酒史及是否伴隨基礎性疾病等均可影響GCS評分[14]。臨床高齡顱腦損傷患者常伴基礎疾病,并存在組織器官退化等,預后不良風險較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年齡與預后不良無關,可能與樣本量較少,且多數(shù)入組患者相對年輕、未合并嚴重基礎疾病有關。
綜上,Rotterdam CT評分與顱腦損傷患者預后密切相關,可為臨床預測患者預后提供參照。受樣本量限制,本研究未能進一步分析Rotterdam CT評分評估不同程度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價值,有待后續(xù)擴大樣本量深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