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秋
(惠陽三和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廣東惠州 516211)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起病急,主要癥狀為表情肌癱 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等。目前西醫(yī)通常采用藥 物治療,能夠緩解患者癥狀,治療效果較好,但治療周期 長、預后恢復效果不佳。中醫(yī)認為周圍性神經麻痹可以 歸為“面癱”范疇,治療應遵循清熱、活血等治療原則。 針灸治療有利于面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不良反應小,但對 操作者經驗及指力要求較高,故有局限性[1]。中醫(yī)特色 面肌手法康復訓練是專門針對面癱神經的功能性訓練,可通過興奮面部運動神經、改善肌肉收縮功能與其面部局部血液循環(huán)情況,從而有效防止面肌萎縮[2]。本次研究旨在對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應用面肌手法康復訓練聯(lián)合針灸治療后的肌電圖變化及臨床效果進行探討與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惠陽三和醫(yī)院收治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180例進行本次前瞻性研究。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有52例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38例在對照組中;年齡30~42歲,平均年齡(36.53±5.32)歲;體質量 50~85 kg,平均體質量(63.19±3.25)kg;病程1~5 d,平均病程(3.24±0.71) d;面癱部位:左側44例,右側46例。有48例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42例在觀察組中;年齡 30~41歲,平均年齡(35.36±4.62)歲;體質量 52~86 kg,平均體質量(63.28±3.05)kg;病程2~6 d,平均病程(3.24±0.71)d;面癱部位;左側 43例,右側47例。在統(tǒng)計學里比較兩組一般資料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我院(惠陽三和醫(yī)院)已由醫(yī)學倫理委員會中的成員討論本研究,并嚴格審核,通過后給予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所涉及內容,且自愿對知情同意書進行簽署。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3]和《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腦病分冊》[4]中的診斷標準,并經肌電圖檢查確診;②首次且單側發(fā)病者。排除標準:①由于其他因素導致面神經麻痹者;②行動不便者;③肝、腎、脾功能異常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藥物聯(lián)合針灸治療??诜姿釢娔崴升埰▏帨首諬37020648,規(guī)格:5 mg/片,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治療,1 mg/kg,1次/d,隔日減半;口服甲鈷胺片(規(guī)格:0.5 mg/片,國藥準字H20052207,上海新亞藥業(yè)閔行有限公司)治療,0.5 mg/次,3 次/d;口服維生素B1片(國藥準字H31021667,上海美優(yōu)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10 mg/片)治療,10 mg/次,3 次 /d,連續(xù)服用4周。針灸治選取穴位分別為:主穴:陽白、攢竹、四白、瞳子髎、顴髎、地倉、頰車、下關、合谷(雙),鼻唇溝變淺加迎香,根據(jù)患者自身癥狀選取其他穴位,包括人中溝歪、耳后疼痛、氣虛,分別加水溝、翳風、足三里;操作:選用直徑0.3 mm,長33~50 mm針,發(fā)病1~7 d針刺深度4~6 mm,手法應輕柔,后留針15 min;發(fā)病7 d以上針刺以得氣為主, 輕捻行針后留針20 min,1 次/d。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用面肌手法康復訓練。手法操作:操作者需使用雙手拇指推拉或揉搓患者(以眉毛至頭頂發(fā)際處方向為主),操作需緩慢進行;后將拇指放置于患者眉毛內側,由內至外沿其額肌的走向緩慢進行揉捏、推拉;讓患者閉眼后, 用拇指指腹在按摩患者眼眶周圍,并以眼輪匝肌的走向對其進行揉捏,操作時手法需保持輕柔;操作者將拇指放置于患者下眼瞼處,緩慢將下眼瞼向上方推拉,協(xié)助患者將眼瞼閉合;操作者將四肢并攏放置于患者下頜處,后以從頰肌至顴小肌的方向對其進行推拉(從下到上);操作者將拇指放置于患者健側嘴角上方,食指放置于其健側嘴角的下方, 呈“Y”手勢向患側對其口輪匝肌進行推拉,方向為上、下唇的方向,往返數(shù)次,以面部皮膚發(fā)紅為宜,1 次/d。兩組患者均以5 d為1個療程,每兩個療程間隔2 d, 連續(xù)治療 4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依據(jù)《中國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3]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痊愈:體征、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顯效:靜止時雙側對稱,運動時功能可發(fā)生輕微障礙;有效:靜止時雙側基本對稱,運動時不對稱并伴有輕微病理性聯(lián)合運動,面肌痙攣、抽動;無效:體征、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運動時不對稱并伴有病理性聯(lián)合運動,明顯面肌痙攣、抽動。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的肌電圖潛伏期。治療前、后應用肌電信息采集系統(tǒng),誘發(fā)電位刺激耳垂與腮腺橫聯(lián)線,檢測鼻肌、眼輪匝肌、口輪匝肌的肌電圖潛伏期。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患健側波幅比值。信息采集同②,于治療1~4周后檢測患健側波幅比值。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使用[例(%)]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7.78%,較觀察組的88.89%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的肌電圖潛伏期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的肌電圖潛伏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的肌電圖潛伏期均短于治療前,且對照組較觀察組更長,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的肌電圖潛伏期比較(±s,ms)
表2 治療前后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的肌電圖潛伏期比較(±s,m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眼輪匝肌 鼻肌 口輪匝肌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90 4.91±0.14 3.91±0.43* 3.92±0.64 3.62±0.74* 3.32±0.53 3.14±0.36*觀察組 90 4.93±0.12 3.34±0.54* 3.94±0.55 2.65±0.31* 3.36±0.31 2.21±0.95*t值 -1.029 7.834 -0.225 11.470 -0.618 8.68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患健側波幅比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患健側波幅比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患健側波幅比值均高于治療前,且對照組較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患健側波幅比值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眼輪匝肌 鼻肌 口輪匝肌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90 0.32±0.03 0.51±0.03* 0.42±0.06 0.52±0.04* 0.32±0.03 0.54±0.03*觀察組 90 0.33±0.05 0.64±0.04* 0.43±0.05 0.65±0.01* 0.33±0.04 0.61±0.05*t值 -1.627 -24.666 -1.215 -29.912 -1.897 -11.38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周圍性面神經炎是由病毒感染,或者受涼等引發(fā)的缺血性病變[5]。周圍性面神經炎的初期臨床癥狀主要為耳后皰疹、耳痛、味覺及聽覺功能發(fā)生障礙,持續(xù)發(fā)展至喪失面神經功能、面部肌肉癱瘓[6]。針灸是一種“從外治內”的治療方法,通過通絡、腧穴調整氣血,創(chuàng)傷小且不良反應少,但對操作者要求較高,實際效果與操作者水平密切相關。面肌手法康復訓練能夠引起肌纖維收縮,避免患者肌肉發(fā)生萎縮,對損傷肌肉的恢復產生促進作用[7]。面部肌電圖患健側波幅比值可通過將皮膚表面的時間及空間進行疊加,從而反映出對應的神經肌信息,該水平降低代表神經損傷加重。
本研究結果中,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7.78%較觀察組的88.89%低,表明面肌手法康復訓練聯(lián)合針灸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運動障礙, 減輕病理性聯(lián)合運動。治療后,兩組患者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的肌電圖潛伏期均短于治療前,且對照組較觀察組更長,表明面肌手法康復訓練聯(lián)合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提升神經興奮性,促進病情恢復。治療后兩組患者眼輪匝肌、鼻肌、口輪匝肌患健側波幅比值均高于治療前,且對照組較觀察組更低,表明面肌手法康復訓練聯(lián)合針灸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經損傷,改善預后。分析原因:面肌手法康復訓練可將患者患側咬肌牽拉至耳前聽會穴處,后沿著肌纖維的方向,可刺激肌纖維的極大收縮, 從而防止肌肉萎縮,以此對損傷的肌肉功能起到促進其恢復的作用;將食指與中指以“Y”動作置于患者患側口輪匝肌,并以聽會穴與地倉穴連線向上牽拉肌群,以緩解肌群僵硬所導致的活動受限,對患者患側面肌的麻木不適感起到有效緩解作用,達到促進血液 循環(huán)的目的,極大提高相關神經的刺激程度[8]。
綜上所述,面肌手法康復訓練聯(lián)合針灸治療,可以有效改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眼輪匝肌、鼻肌及口輪匝肌的肌電圖,療效顯著,利于預后,建議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