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招娣,范海燕
(1.東莞瑞華口腔醫(yī)院口腔內科;2.東莞廣濟醫(yī)院口腔科,廣東東莞 523690)
乳牙齲齒主要由刷牙不當、飲食不科學等不良習慣導致,其病變的進程較為緩慢。乳牙齲齒會破壞牙齒的正常結構,造成牙齒中的鈣物質流失,最終導致牙齒缺損。該疾病長期發(fā)展易誘發(fā)患兒頜骨和咀嚼肌發(fā)育不對稱,患兒的健康及面容美觀都會受到一定影響[1]。既往研究中,臨床多應用常規(guī)牙鉆磨牙技術治療,該法產生的疼痛感較強,會降低患兒的依從性,阻礙治療的進行[2]。伢典(carisolv)微創(chuàng)技術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夠降低牙體組織的破壞程度,疼痛感較輕,可提高患兒的依從性[3]。本研究通過觀察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咀嚼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分析常規(guī)牙鉆磨牙技術與carisolv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的效果差異,旨在探究carisolv微創(chuàng)技術對乳牙齲齒患兒的疼痛及恢復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東莞瑞華口腔醫(yī)院收治的72例乳牙齲齒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依據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中男患兒19例,女患兒17例;年齡2~9歲,平均年齡(5.27±2.13)歲;齲壞面積 2.38~6.58 mm2,平均齲壞面積(4.28±0.37)mm2。觀察組中男患兒20例,女患兒16例;年齡1~9歲,平均年齡(5.38±2.19)歲;齲壞面積 2.24~6.53 mm2,平均齲壞面積(4.31±0.28)mm2。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東莞瑞華口腔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WHO兩種齲病診斷標準的臨床應用研究》[4]中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肺、腎、心等器官功能障礙者;②存在牙痛史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guī)牙鉆磨牙技術治療。常規(guī)清潔患兒口腔,對口腔中腐質和感染組織應用慢機及高速旋轉車針進行磨除;然后進行沖洗、吹干、消毒、干燥窩洞;填充光固化樹脂,結束治療。觀察組患兒接受carisolv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清潔齲壞牙體后進行干燥,使用carisolv凝膠填充齲腔,使患部完全浸潤,持續(xù)30 s,刮除carisolv凝膠;若齲壞部位未完全清除,則繼續(xù)填充carisolv凝膠,持續(xù)至膠體不含雜質;給予溫鹽水清洗窩洞,風干、消毒,填充光固化樹脂,結束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純喝朐簳r及治療過程中采用VAS[5]評分評估疼痛程度,滿分為10分,9~10分表明劇烈疼痛,7~8分表明疼痛較嚴重,5~6分表明疼痛較明顯,3~4分表明疼痛輕微,0~2分表明疼痛不明顯。②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咀嚼功能指標。評估兩組入院當天及治療6個月后的咀嚼效能、咬合力。采用吸光度法評估咀嚼效能,指導患兒咀嚼4 g的硬化明膠塊,硬化明膠塊內含0.3%的藻紅指示劑,咀嚼20 s,吐出,漱口;收集吐出物和漱口液,靜置30 h,取5 mL懸濁液,在529 nm處比色,過濾剩余部分,稱重干燥后的殘渣,對咀嚼效能進行計算。咀嚼效能=[(總量-干燥殘渣量)/總量]×100%。采用咬合分析儀(麥思科技有限公司,型號:T-Scan I)測定咬合力,指導患兒使用自然力度咬動咬合紙,收集并記錄咬合力數據。③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炎性因子包括: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于入院當天及治療6個月后檢測,檢測樣本為齦溝液,垂直將無菌濾紙條于齦溝處插入,遇阻力停留30 s,取出濾紙條置入微離心管,并與緩沖液混合,以10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5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使用配對t檢驗,組間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VAS評分均降低,且對照組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 例數 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6 7.48±0.15 3.36±0.27*觀察組 36 7.45±0.32 1.43±0.13*t值 0.509 38.643 P值 0.613 0.000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咀嚼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咀嚼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咀嚼效能、咬合力均升高,且對照組均低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咀嚼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咀嚼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咀嚼效能(%) 咬合力(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6 57.78±4.69 71.58±7.45* 82.31±7.49 113.16±10.98*觀察組 36 57.81±4.72 97.46±9.71* 83.12±7.53 133.25±12.14*t值 -0.027 -12.688 -0.458 -7.364 P值 0.979 0.000 0.649 0.000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炎性因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兒的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水平均升高,且對照組均高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超敏C-反應蛋白(ng/mL) 腫瘤壞死因子-α(ng/mL) 白細胞介素-6(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6 2.61±0.59 4.14±0.43 1.42±0.34 5.69±0.27 16.49±1.63 31.59±4.39觀察組 36 2.62±0.60 3.23±0.31 1.44±0.36 2.21±0.21 16.51±1.65 23.24±3.54 t值 -0.071 10.300 -0.242 61.043 -0.052 8.884 P值 0.943 0.000 0.809 0.000 0.959 0.000
乳牙齲齒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該疾病的發(fā)生對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十分不利。當出現齲齒后,應及時采取治療,避免影響患兒咀嚼功能和恒牙發(fā)育。常規(guī)牙鉆磨牙技術治療采用的磨牙機易鉆穿牙髓,造成牙周炎癥,加重患兒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負擔。近年來,carisolv微創(chuàng)技術受到廣泛關注,該技術利用carisolv凝膠的化學反應,只作用于壞死組織,不會損傷正常的牙體組織,有利于患兒預后[6]。
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兒的VAS評分均降低,且對照組高于觀察組(P<0.05),表明應用carisolv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乳牙齲齒有助于緩解患兒疼痛,增加患兒治療的依從性。carisolv微創(chuàng)技術能夠控制carisolv凝膠進入牙體組織的深度,使壞齲組織軟化、脫落,但不會損傷周圍正常牙體,對患兒造成的疼痛較輕,緩解患兒對治療的恐懼[7]。治療后,兩組患兒的咀嚼效能、咬合力均升高,且對照組均低于觀察組(均P<0.05),表明應用伢典carisolv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乳牙齲齒有利于患兒咀嚼功能的恢復,利于患兒牙齒發(fā)育。腫瘤壞死因子-α可刺激白細胞介素-6生成及引起牙周組織發(fā)生損傷,導致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8]。超敏C-反應蛋白與炎癥、創(chuàng)傷、感染等過程關系密切,是較為敏感的炎癥反應指標[9]。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反應蛋白等3個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表明炎癥反應的加重,治療后其水平的降低,則表明炎癥反應得到了控制。治療后,兩組患兒的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水平均升高,且對照組均高于觀察組(均P<0.05),表明應用carisolv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乳牙齲齒能夠調節(jié)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癥反應。分析原因如下:觀察組使用carisolv凝膠填充齲腔,能夠使患部完全浸潤,利用牙本質的變性膠原纖維發(fā)揮軟化壞齲組織的作用,可將壞死部位從牙體中徹底清除;另外,carisolv凝膠能夠控制口腔變形鏈球菌的感染,有助于改善炎癥因子水平[10]。
綜上所述,應用carisolv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乳牙齲齒有助于減輕患兒疼痛,緩解炎癥,改善咀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