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瓊
推敲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有效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成了教師用來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有效策略。其中,查字典、知詞義、選方法、對比讀、知精妙、用聯(lián)結、巧積累等方法,形成了能夠切實幫助學生咀嚼語言文字的學習支架。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jù)課文語言表達特點,提供適合學生理解文本語言的學習支架,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推敲策略,采用多角度比較的方法,聚焦學習的語言材料,讓學生選擇一些相近或相同的詞語、句段、篇章等進行比較學習。
如《雷雨》一課中有這樣的句子:“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边@個句子中的“壓”字的理解就值得推敲。在教學中,一位教師依次采用了以下方法組織學生推敲“壓”字在表達上的作用。一是“減一減”:讓學生找出句子中表達烏云很厚、很重的詞語,學生指出是“壓”后,教師再讓學生把“壓”去掉,與原句進行對比朗讀,注意體會烏云帶給人的感覺有什么不一樣。二是“換一換”:教師提示學生既然“壓”很重要,不能去掉,能不能換一個更好的呢?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激發(fā)起來,紛紛開動腦筋尋找比“壓”更有表達效果的詞語;經(jīng)過討論,學生提出“飄”“飛”“沉”等詞語,教師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更好的一個詞語換進句子中后,與原句對比朗讀并進行體會,結果學生發(fā)現(xiàn)“壓”似乎把烏云當成了一個神奇的魔術師在表演,讓人真的有一種透不過來氣的感覺,很奇妙。
從表達效果上說,留白就是為了使文本具有含蓄美;學生在體會課文的含蓄美時,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推敲。在統(tǒng)編教材中,有許多看似平常的字詞,在具體語境中也能夠營造出含蓄之美,在學習文本語言時,同樣需要學生仔細推敲。
如《草原》一課第一句:“這次,我看到了草原?!本渥又械摹翱础笔莻€極普通極平常的詞語,學生似乎不用想也能明白“看”的意思。然而,老舍先生在課文開篇的這個“看”,仔細推敲起來,卻又很不一樣,具有真正的含蓄美。在教學中,一位教師這樣組織學生認真研讀文本,推敲“看”的妙用。一是誰的“看”,教師引導學生梳理課文內(nèi)容,從中找出帶有“看”的句子,并確認都是誰在“看”(還有草原人“看”我們),進而找到了“我看”是有參照的,與古詩中的“天蒼蒼,野茫?!北?,“我”眼前所見是“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焙懿灰粯印6菫槭裁磸娬{(diào)“看”,因為“我們”所訪問的是蒙古族草原,語言不通,但完全能夠“看”得懂,所以,課文中寫出了更多“看”的內(nèi)容。三是“看”的表達特點,初看課文是一篇游記,但課文第1自然段集中描寫草原的靜態(tài)美景,第2自然段才交代訪問的事情,可見作者是用“看”草原上不同的景物和風俗人情來組織文章內(nèi)容的,“看”是文章中最重要的結構線索。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運用推敲的策略引導學生進行語用學習,需要學生認真思考不同對象之間的異同,并且形成屬于自己的思考結果,這就需要學生思維的有效參與。這樣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如《海底世界》共有5個自然段,一位教師組織學生運用推敲策略,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nèi)容,理解課文如何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進入總結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再次組織學生推敲文章的表達順序。教師提出的問題是:“課文中的5個自然段,位置能改變嗎?”學生梳理5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發(fā)現(xiàn)課文先講景色奇異,再講動植物,最后講物產(chǎn)豐富,而海底世界是人們比較陌生的地方,按照由淺海到深海的順序進行介紹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在推敲中,學生領悟了課文安排自然段順序的依據(jù),鍛煉了思維能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語用學習,可以使課堂語言學習變得有趣味,幫助學生體會文本語言的含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