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春,李 靖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武漢 430063)
跨座式單軌交通是一種新型的交通方式,在日本以及中國重慶應用[1],其具有造價低、景觀好、占地少、噪聲低、施工便捷和適應地形能力強等優(yōu)點,是未來城市建設的一個方向[2-5]。跨座式單軌軌道梁作為梁軌合一的橋梁結構[6],應同時滿足承受列車荷載和列車對行走線形的要求[7]。作為軌道,還應具備一定的結構高度來適應列車走行和承載??缱絾诬壾壍懒航孛鎸挾刃?,跨度有限,跨度較大時一般采用梁上梁結構,將箱梁作為軌道梁的平臺,即大跨度箱梁上再鋪設小跨度的軌道梁[8]。梁上軌道梁一般采用簡支體系,通過抗拉力支座與箱梁鉸接,受力上與大跨度箱梁分離,僅作為二期恒載,造成整體組合結構較高,景觀性不好。特別是當軌面高程及梁下凈空受限時,為確保方案可行性,除最大程度壓縮箱梁結構高度外,還應考慮軌道梁與箱梁整體受力,減小無效高度。以柳州單軌1號線三門江跨江橋為例,結合跨座式單軌交通的特點,介紹一種鋼箱梁剛構矮塔斜拉橋。該斜拉橋采用鋼箱梁上焊接鋼軌道梁,形成組合受力結構,能夠有效降低結構高度,確保橋下凈空,利用剛構矮塔斜拉橋剛度大的特點保證橋梁整體剛度[9-11]。
柳州單軌1號線三門江跨江橋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境內(nèi),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東南側,平行于既有三門江公路橋北側(上游方向)約10 m橫跨柳江,該處柳江寬約450 m。大橋西岸屬低矮溶丘地貌,西北至西南方向都被山峰環(huán)繞,中間為河谷平地,地勢相對較平坦;大橋東岸主要為柳江階地,地面相對較平緩,臨水區(qū)域岸坡坡度較陡,坡面植被繁茂。擬建橋梁位于柳江河床內(nèi),河床呈扁平弧狀,東西兩端高,中間低,常水位水深為21.2 m(中墩處),百年一遇洪水位水深35.9 m(中墩處)。
本橋址下游約10 m(右線中心線與公路橋梁結構外側距離)處為既有三門江公路橋,本線線路平行于該公路橋。三門江公路橋為(100+160+100)m雙塔雙索面部分矮塔斜拉橋,塔、梁固結體系,橋面寬41 m。通航等級為Ⅲ級,通航凈空10 m,通航凈寬110 m。
考慮通航及防洪要求,綜合景觀、經(jīng)濟性及施工難度等因素,本橋與既有三門江大橋對孔布置,采用(100+160+100)m鋼箱梁剛構矮塔斜拉橋方案,通航凈空不小于110 m(寬)×10 m(高)。全橋立面如圖1所示。
圖1 主橋立面布置(單位:m)
柳州單軌1號線主要技術標準為: ①列車制式,跨座式單軌;②線路情況,雙線,線間距4.6 m;③設計速度,90 km/h;④設計活載,龐巴迪CMR2;⑤地震烈度為Ⅵ度,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 s。
主梁采用鋼箱梁與鋼軌道梁相結合的形式。鋼箱梁采用單箱單室變高度箱梁,橋面寬13.6 m,鋼箱梁上方設置高約1.5 m、寬0.69 m鋼軌道梁,線間距約4.6 m。鋼箱梁先期架設,主橋合龍后,在鋼箱梁橋面上焊接鋼軌道梁。標準橫斷面布置如圖2所示。
圖2 標準橫斷面布置(單位:cm)
主梁采用單箱單室變高度鋼箱梁,主跨跨中及邊支點處梁高2 m,中支點處梁高6 m,區(qū)段梁高從6 m變化至2 m,按二次拋物線變化。鋼箱梁梁寬13.6 m。
鋼箱梁梁段劃分:A0梁段為墩梁結合部的鋼-混結合段;中跨從主墩到跨中依次為A1~A9梁段,中跨合龍H1梁段,共19梁段;邊跨依次為B1~B12梁段,共24梁段。
軌道梁采用鋼軌道梁,并與箱梁焊接。由于軌道梁線形精度要求很高,為確保施工完成后線形可調,頂面設置10 cm厚混凝土層,通過剪力釘與鋼梁連接,用以調整軌道梁線形[12-13]。鋼軌道梁高約1 500 mm,寬690 mm;頂板厚24 mm,腹板厚18 mm,采用板肋加勁,板肋150 mm×16 mm,隔板基本間距1 000 mm,端部設置密封板,鋼軌道梁每隔8 m設置一道過水槽。鋼軌道梁待鋼箱主梁合龍成橋后,在鋼箱梁橋面上焊接。
索塔采用雙柱式橋塔形式,橋面以上塔高22.8 m,橋面以上塔的高跨比為1/7。為適應分絲管索鞍,塔柱采用矩形實體截面,順橋向寬4.6 m,橫橋向寬2 m,為美化索塔造型,每個角點處采用倒圓角處理,詳見圖3。下部采用分離式結構,塔根部截面順橋向寬1.8 m,橫向寬2 m。
圖3 橋塔塔柱截面(單位:cm)
斜拉索采用單絲涂覆環(huán)氧涂層鋼絞線拉索體系,外套HDPE,空間雙索面體系。斜拉索梁上間距8 m,與主梁采用成品梁端錨具形式,主梁內(nèi)設置鋼錨箱,張拉端設置在梁上。斜拉索在塔端采用分絲管索鞍貫通,間距為1.6 m。斜拉索規(guī)格為22-7φ5 mm,抗拉標準強度1 860 MPa。
主墩采用鋼筋混凝土雙肢薄壁墩,塔、梁、墩固結形成剛構體系。利用雙肢薄壁墩在保證抗彎剛度的同時,減小鋼箱梁的溫度力[14-16]。如圖4、圖5所示,墩身高26.1 m,雙壁中心距2.8 m,每片薄壁墩順橋向壁厚1.8 m。主墩橫橋向寬度:下部9 m高為等寬段,橫向寬11.6 m;中部15 m為變寬段,橫向寬11.6~13.6 m,按R=11.3 m圓弧過渡;上部橫向寬13.6 m。主墩承臺采用矩形承臺,尺寸為11.6 m(順橋向)×15.8 m(橫橋向)×4.0 m(厚度),每個承臺基礎設置12根φ1.8 m鉆孔灌注樁。
圖4 橋塔處橫斷面(單位:m)
圖5 橋墩橫斷面(單位:cm)
(1)搭設水上施工平臺、圍堰,施工基礎承臺;
(2)爬模、滑模或支架施工橋墩至結合面;
(3)搭設支架或托架,吊裝結合段鋼結構,澆筑結合段混凝土;施工橋面以上橋塔;
(4)懸裝施工各節(jié)段鋼梁并及時張拉斜拉索;
(5)邊跨及主跨合龍后,在鋼箱梁上拼裝鋼軌道梁,并調整斜拉索索力;
(6)施工橋面附屬,成橋。
采用MIDAS CIVIL建立空間有限元數(shù)值計算模型,鋼箱梁、軌道梁、橋塔、橋墩、樁基礎采用空間梁單元模擬,斜拉索采用空間索單元模擬,索與梁、索與塔之間剛性連接,軌道梁在鋼箱梁合龍后采用剛性連接,對施工階段進行模擬[17-20]。成橋后的整體模型如圖6所示。
圖6 整體計算模型
計算荷載包括恒載、列車活載、溫度、風力、列車制動力、搖擺力、支座沉降、地震力等荷載[21]。
(1)運營狀態(tài)下各應力指標
運營階段,主力、主+附作用下各構件應力、裂縫及活載作用下疲勞應力幅如表1所示(表中正號為拉應力,負號為壓應力)。
由表1可知,鋼箱梁、軌道梁、橋塔及斜拉索在運營階段的應力、應力幅及裂縫等均滿足TB 10091—2017《鐵路橋梁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JTG/T D65—01—2007《公路斜拉橋設計細則》要求。
表1 運營狀態(tài)下各應力指標
(2)梁體剛度指標
梁體在靜活載下的撓跨比如圖7所示。
圖7 雙線靜活載豎向撓度云圖(單位:mm)
由圖7可見,列車雙線靜活載作用下,中跨最大撓度為-99.8 mm,撓跨比1/1 603;邊跨最大撓度為-56.6 mm,撓跨比1/1 766.8,其豎向剛度滿足行車要求。列車雙線靜活載作用下,邊跨梁端轉角為1.86‰rad,滿足 GB/T 51234—2017《城市軌道交通橋梁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
(1)動力特性計算
三門江大橋主要振型及對應的周期和頻率詳見表2。圖8~圖10給出了相應的典型振型。
表2 自振模態(tài)
圖8 主橋第1階振型(縱飄)
圖9 主橋第2階振型(豎飄)
圖10 主橋第3階振型(橫飄)
由表2以及圖8~圖10可見,橋梁結構的基本周期為1.26 s,而設計反應譜的最長周期為2 s,已包含了所需的長周期成分。
(2)主梁和斜拉索抗震驗算
根據(jù)GB50909—2014《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抗震設計規(guī)范》,本橋屬于特殊設防類,在E1、E2地震作用下應滿足性能等級Ⅰ的要求,在E3地震作用下應滿足性能等級Ⅱ的要求[22]。由于E2地震遠大于E1,故僅需進行E2和E3二階段抗震設計即可。E2和E3地震作用下鋼梁和斜拉索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鋼梁和斜拉索計算結果 MPa
E3地震作用下,鋼梁最大應力為35.2 MPa,斜拉索的最大應力幅為42.8 MPa;E3地震與恒載組合后,鋼梁應力在150 MPa以內(nèi),小于鋼材強度設計值,抗震不控制鋼梁設計;E3地震與恒載組合后,斜拉索的最大應力為650 MPa,小于斜拉索強度設計值,抗震不控制斜拉索設計。
(3)橋塔、墩柱檢算
根據(jù)《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抗震設計規(guī)范》要求:在E2地震作用下,橋塔、墩柱截面要求其截面彎矩小于截面初始屈服彎矩My[22],整個截面保持在彈性,結構基本無損傷;E3地震作用下,橋塔、墩柱截面要求其截面彎矩應小于截面等效抗彎屈服彎矩Meq(考慮軸力),滿足E3地震作用下局部可發(fā)生可修復的損傷,地震發(fā)生后,基本不影響列車通行的性能要求[23-24]。
E2和E3地震作用下,橋墩抗震能力檢算見表4。
表4 橋塔及墩柱抗震能力檢算
由表4可見,E2、E3作用下最大彎矩皆發(fā)生在墩底,計算結果滿足規(guī)范要求。
柳州單軌1號線三門江跨江橋主橋采用(100+160+100)m鋼箱梁剛構矮塔斜拉橋,主墩采用雙肢薄壁墩有效釋放溫度力。為降低結構整體高度,在鋼箱梁上焊接鋼軌道梁,形成組合受力結構。鋼箱梁先期架設,主橋合龍后,在鋼箱梁橋面上焊接鋼軌道梁。主橋強度、剛度和抗震分析均滿足設計要求。該類橋型能夠有效利用軌道梁截面,提升橋梁整體剛度和強度,結構合理,力學性能良好,同時整體結構輕巧,可為同類型橋梁的設計研究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