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嘉,李軍擴,雷瑞雪,張 萍
(安陽市腫瘤醫(yī)院病理科,河南 安陽 455000)
乳腺纖維瘤病樣化生性癌(fibromatosis-like metaplastic carcinoma,FLMC)是一種低級別的梭形細胞化生性癌,以溫和的梭形細胞為特點,形態(tài)與纖維瘤病非常相似,極易誤診為良性梭形細胞病變或低度惡性間葉源性腫瘤。2012版WHO乳腺腫瘤分類[1]中將其單獨列出,旨在提醒廣大病理醫(yī)師對該疾病的重視,避免漏診或誤診,給患者造成嚴重后果。本組收集安陽腫瘤醫(yī)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例FLMC患者臨床資料,并結合文獻進一步復習。
1.1 一般資料入組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陽市腫瘤醫(yī)院收治的2例乳腺FLMC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例1,女性,72歲,發(fā)現(xiàn)右乳腫物5 d,??茩z查:右乳外上象限可觸及一大小3 cm×2 cm腫物,質韌,無壓痛,形態(tài)不規(guī)則,活動度差,邊界不清。彩超示右乳9點位置可見不規(guī)則實性結節(jié),邊界不清,內部呈低回聲,分布欠均勻;彩色多普勒:結節(jié)內見點狀血流信號;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結果:4類。乳腺X線示外上象限高密度腫物影,邊緣模糊,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結果: 4類。例2,女性,64歲,發(fā)現(xiàn)左乳外上腫物1個月,??茩z查:左乳外上象限觸及一3 cm×2 cm質硬腫物,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活動度可,無壓痛。彩超示左乳外上象限混合性結節(jié),邊界尚清,形態(tài)規(guī)整,內見片狀無回聲區(qū);彩色多普勒:邊緣及內部豐富穿支樣血流信號;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結果: 4C。計算機斷層掃描示左乳外上軟組織結節(jié)影,邊緣清晰,密度欠均勻。2例均行粗針穿刺活檢,例1活檢診斷考慮梭形細胞病變,組織少,無法進一步明確。于是行術中快速冷凍檢查。冷凍報告考慮為梭形細胞癌,具體待常規(guī)石蠟切片。隨后患者將常規(guī)切片送至天津腫瘤醫(yī)院進一步會診明確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未做其他治療。例2活檢診斷傾向低級別纖維瘤病樣化生性癌,后行術中冷凍,冷凍報告經(jīng)過多位高年資醫(yī)師集體討論,并結合活檢切片,診斷為符合浸潤性癌,遂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EC-T方案(表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4個周期序貫多西他賽4個周期化療。2例隨訪11和42個月,均健在,無復發(fā)及轉移。
1.2 方法手術切除標本經(jīng)質量分數(shù)4%中性甲醛固定,常規(guī)脫水, 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HE染色,光鏡觀察。免疫組化采用S-P法進行染色,所用抗體包括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特異性大囊腫病液體蛋白-15(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15,GCDFP-15)、細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CK-H、CK5/6、P63、CK18、CD10、Vimentin、CK7、上皮性鈣黏蛋白(E-cadherin,E-cad)、CD34、Ki-67,均購于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操作步驟和抗原修復按說明書進行。
1.3 結果判定所有免疫組化指標均以棕黃色著色為陽性。ER、PR、P63、Ki-67定位于細胞核,GCDFP-15、CK、CK-H、CK5/6、CK18、CD10、Vimentin、CK7、CD34定位于細胞質,HER-2、E-Cad定位于細胞膜。
2.1 巨檢結果大體腫物均無包膜,形態(tài)欠規(guī)整,邊界例1欠清,例2較清。切面灰白色,實性,質硬韌,其中例2可見囊腔,腫物直徑分別為3 cm和3.5 cm。
2.2 鏡檢結果低倍鏡下腫物邊界不清,呈浸潤性生長,侵犯周圍脂肪組織。腫瘤主要由梭形細胞組成,梭形瘤細胞呈交叉束狀及旋渦狀排列,細胞密度不均,部分區(qū)域較為稀疏,部分區(qū)域細胞豐富。間質伴有膠原變性及黏液變性,并見少到中等量炎細胞浸潤。瘤細胞形態(tài)較溫和,部分細胞核輕度異型,呈長梭、短梭及卵圓形,可見小核仁,細胞豐富區(qū)可見少量核分裂相,約2~3個/10個高倍鏡視野,腫瘤內無明顯壞死,例2可見微小鈣化。梭形細胞間可見不規(guī)則的上皮樣細胞巢,細胞質豐富嗜酸,呈條索狀或片狀分布,與梭形細胞有移行,部分區(qū)域可形成假血管瘤樣腔隙??梢娫顮铟[化及少量異型腺體,區(qū)域見有囊腫形成。2例腫瘤內均未見確切導管原位癌成分,例1見有少量導管內乳頭狀瘤及硬化性腺病區(qū)域。見圖1。
2.3 免疫組化結果瘤細胞ER、PR、HER-2、GCDFP-15為(-),廣譜CK、CK-H、CK5/6、P63(大部分+),CK18(弱+),CD10、Vimentin(彌漫+),CK7、E-Cad(-)、CD34(-),Ki-67(+,10%~15%)。見圖2。
2.4 病理診斷結果乳腺FLMC,淋巴結內均未見腫瘤轉移,分別為0/24、0/14。
3.1 臨床特征乳腺FLMC是一種罕見的低級別梭形細胞化生性癌,不足全部乳腺癌的0.5%,由Gobbi[2]于1999年首次報道30例,并命名為纖維瘤病樣化生性腫瘤。年齡40~85歲,平均64歲,大多見于絕經(jīng)后老年婦女,臨床上多表現(xiàn)為可觸及的無痛性腫塊,少數(shù)伴有腫脹及壓痛,偶見乳頭凹陷。左、右乳均可發(fā)生,以左乳稍多見,好發(fā)于外上象限[3]。腫物通常為單發(fā),有個別多發(fā)及雙側受累報道[4]。本組2例均為單發(fā),例1位于右乳外上象限,例2位于左乳外上象限。影像通常缺乏特異性,與一般乳腺癌不易區(qū)分。
3.2 診斷乳腺FLMC大體多為灰白色腫物,直徑1~7 cm[5],平均2.9 cm,邊界相對清楚,腫物多為實性,質地較硬或韌,部分病例可見囊性變[6],很少有出血及壞死。FLMC作為一個獨立的病理學亞型,鏡下具有嚴格的診斷標準[7]:腫瘤由>95%的溫和梭形細胞構成,呈指突樣浸潤周圍乳腺組織;瘤細胞可有輕-中度異型;浸潤性上皮成分不超過腫瘤的5%,且不位于腫瘤周邊。本組2例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腫瘤組織中可見簇狀、條索狀或成片的短梭形及上皮樣細胞,與長梭形細胞互相移行,常伴有鱗化。而反應性或間葉性腫瘤一般無此特點,因此可以作為一個重要鑒別依據(jù)。腫瘤內??梢姷綄Ч茉话?、導管內乳頭狀瘤或硬化性腺病成分。本組2例均未見到導管原位癌成分,其中例1可見到少量導管內乳頭狀瘤及硬化性腺病區(qū)域,2例均見有灶狀鱗化。在粗針穿刺活檢診斷中,因為標本信息量少,F(xiàn)LMC與反應性病變、良性或低度惡性間葉源性腫瘤形態(tài)有重合,對于鏡下見到的形態(tài)溫和的梭形細胞病變,往往難以明確分類,所以診斷要慎重,并要結合臨床病史,以防漏診或誤診[8]。本組2例穿刺活檢中例1見到梭形細胞增生的背景及少量上皮樣分化細胞巢,異型不明顯,未見到確切腫瘤成分,未能診斷。例2在梭形細胞背景中見到少量輕度異型腺體及上皮樣細胞條索,經(jīng)過免疫組化證實梭形細胞及上皮樣細胞表達上皮標記,做出了傾向纖維瘤病樣化生性癌的診斷。而術中冷凍切片的診斷,由于取材有限,往往取不到典型病變,又缺乏免疫組化的支持,切不可貿然診斷,應盡可能等常規(guī)切片。FLMC免疫組化ER、PR、HER-2、Desmin、CD34及低相對分子質量角蛋白通常陰性,表達廣譜CK和CK5/6、CK14等高相對分子質量角蛋白及CD10、SMA、Vimentin等肌上皮標記,特征性表達P63。這種腫瘤具有基底樣上皮或肌上皮表型,因此有研究認為該腫瘤可能起源于肌上皮,但仍需進一步證實[9]。由于少部分病例為單純的梭形細胞病變,上皮樣成分不明顯,所以診斷時應當使用一組角蛋白抗體來證明其上皮的分化,有時可能僅是局灶表達[10]。Ki-67指數(shù)通常較低,國外文獻報道小于5%[11],國內文獻指數(shù)偏高,本組2例Ki-67指數(shù)為10%至15%。
圖1 乳腺FLMC組織HE染色結果
A:梭形細胞束狀排列,間質膠原變性(×100);B:間質中見有淋巴細胞浸潤(×100);C:梭形細胞間可見上皮樣細胞巢,胞漿嗜酸(×200);D:短梭形細胞圍成假血管瘤樣腔隙伴間質黏液變性(×200);E:梭形細胞背景中見灶狀鱗化(×200);F:梭形細胞中見有輕度異型腺體(×200)
圖2 瘤細胞免疫組化染色結果(S-P,×200)
3.3 鑒別診斷乳腺FLMC因為形態(tài)特殊性,需要與多種梭形細胞病變鑒別。1)纖維瘤?。阂环N起源于纖維母或肌纖維母細胞,無轉移潛能的局部浸潤性病變。臨床多表現(xiàn)為單發(fā)無痛性腫塊,大體腫物邊界不清,組織學形態(tài)與FLMC相似,但缺乏灶狀上皮樣細胞巢,免疫組化細胞核特征性表達β-catenin,不表達高相對分子質量角蛋白;2)肌纖維母細胞瘤:大體界限清楚,無包膜,鏡下梭形及卵圓形細胞呈束狀雜亂排列,形態(tài)多樣,有多種亞型,多數(shù)病例含有不同程度脂肪成分,一些病例可細胞豐富有異型,出現(xiàn)上皮樣及蛻膜樣細胞,間質黏液變性及纖維化。腫瘤內通常無乳腺導管及小葉結構。免疫組化彌漫表達CD34、Desmin,不同程度表達SMA、CD10,可表達激素受體;3)結節(jié)性筋膜炎:發(fā)生于乳腺罕見,一般發(fā)生在乳腺皮膚下方,偶爾累及乳腺實質。生長迅速,伴觸痛或疼痛,可自發(fā)消退,局部復發(fā)少見。鏡下短束狀纖維母細胞席紋狀排列,核分裂相多見。間質黏液變,可見炎細胞浸潤及紅細胞外滲。免疫組化表達SMA,不表達CK;4)假血管瘤樣間質增生:多發(fā)生于絕經(jīng)前女性,大體界限清楚,鏡下由肌纖維母細胞增生形成的良性病變,互相吻合形成裂隙樣假血管腔,不破壞乳腺實質,免疫組化表達Vimentin、CD34、Desmin、PR,不表達CK和P63;5)伴間葉過度生長的葉狀腫瘤:大體界限清楚,梭形細胞成分一般不表達上皮、肌上皮標記,表達CD34、Bcl-2、Vimentin;6)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發(fā)生于乳腺罕見,為境界清楚無痛性實性腫物,鏡下是由肌纖維母細胞性梭形細胞組成的低度惡性腫瘤,伴顯著炎細胞浸潤,主要為漿細胞。免疫組化表達SMA、可部分表達CK、Desmin及ALK,P63通常陰性;7)損傷和反應性改變[12]:有乳腺外傷或手術史,病變較局限,呈片狀,界限一般不清。鏡下表現(xiàn)為纖維母-肌纖維母細胞增生,常有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及泡沫組織細胞浸潤,可見出血壞死及含鐵血黃素。免疫組化梭形細胞表達Vimentin、SMA,而CK、P63陰性。
3.4 治療及預后乳腺FLMC通常為三陰性乳腺癌,且表達基底樣角蛋白,分子分型多為基底細胞樣亞型,一部分可歸入上皮和間質轉化claudin-low亞型[13]。FLMC的生物學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侵襲和復發(fā),一般不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偶可遠處轉移[11],預后要好于其他亞型的化生性乳腺癌。治療方法目前尚未統(tǒng)一,以手術切除為主,一般采取保乳手術或乳腺單純切除,但要保證切緣干凈[14]。因淋巴結轉移率低,可不必常規(guī)清掃淋巴結,可取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后放化療作用尚不明確。有學者主張局部病灶擴大切除加腋窩淋巴結清掃及輔助放療[15]。本組2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腋窩淋巴結內未發(fā)現(xiàn)轉移。術后1例未做其他治療,1例行EC-T方案化療8個周期。截止目前,分別隨訪11和42個月,狀況良好,無復發(fā)及轉移。但因病例數(shù)較少且隨訪時間較短,仍需密切關注及積累更多樣本以觀察其生物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