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瓊
(武漢商貿職業(yè)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基礎護理學實踐課程緊密結合崗位知識和職業(yè)能力,以職業(yè)需求為導向,強調學生知識技能、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接職業(yè)標準和崗位需求的專業(yè)核心課程。在我校護理專業(yè)2018級學生基礎護理學實踐課程學習結束后,隨機對該課程中所學的靜脈輸液、心肺復蘇急救技術2項實踐技能操作采用臨床實際案例進行抽查考核,考核結果分析發(fā)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學生未能合理將所學知識、技能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缺乏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2)對護理操作基本流程掌握欠佳;(3)人文關懷、溝通能力有待提升。針對這些問題,對基礎護理學實踐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優(yōu)化和改革,具體方法如下。
采用方便抽樣法分別抽取我校護理專業(yè)全日制在校2018級2個班學生和2019級3個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2018級學生 89人,其中男生 10人(11.24%),女生 79(88.76%)人;平均年齡(21.76±1.81)歲,為對照組。2019級學生133人,其中男生22人(16.54%),女生 111人(83.46%);平均年齡(20.71±1.63)歲,為實驗組。兩組使用教材一樣,任課教師相同,在性別、年齡和既往學習成績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1 教學實施(1)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大綱制訂教學目標,按教材內容理實結合進行講授、操作示范、固定分組練習、分組考核完成教學任務。(2)實驗組。根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調整教學大綱,采用基于案例教學法的模塊化教學模式。①實施組長負責制,按寢室進行分組或自愿隨機組成若干固定小組。②在傳統(tǒng)護理實踐課程教學模式基礎上,將實踐課程中臨床常用護理實踐項目引入案例教學法,每次實踐課程提前一周發(fā)布相應操作項目案例6~8個,學生按組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組長將小組討論結果通過作業(yè)形式課前提交給教師,教師對學生課前導學做到心中有數,課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實踐課上每組成員代表依次進行案例匯報,結束后其他學生可進行補充或提問,任課教師適當拓展相關知識,使案例知識能覆蓋教學內容。遇到疑難問題,教師組織集體討論,得出答案。教師針對小組討論結果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然后對操作目的、標準流程、注意事項等進行操作演示,學生根據案例分組練習。③基礎護理學實踐課程教學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利用學習通線上平臺,學生通過觀看操作規(guī)范視頻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輔助糾錯復習,操作考核采用隨堂考評和線上考評相結合的模式。④將臨床常用護理操作項目分成“1+X+1”3個相對獨立的模塊進行授課。兩個“1”均為基礎護理學實踐項目操作前、后需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公共部分。第一個“1”教學模塊包括護理儀容、舉止禮儀、七步洗手法、消毒隔離原則、無菌技術、操作目的、核對醫(yī)囑、評估環(huán)境及與患者溝通的規(guī)范用語、操作用物準備等?!癤”教學模塊為基礎護理學不同實踐項目操作中的操作過程部分,包括各實踐項目操作標準化流程、相關注意事項及健康教育。第二個“1”教學模塊包括處理用物、洗手取口罩并做好相關護理記錄等。兩個“1”教學模塊操作步驟相對固定,“X”教學模塊根據實踐項目的不同,處于變化狀態(tài)。
1.2.2 調查工具 采用問卷形式收集資料,問卷由兩部分構成:(1)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量表[1]。共19個條目,選取其中8個條目,包括培養(yǎng)了專業(yè)綜合素質、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提升了知識運用能力、培養(yǎng)了臨床思維和思辨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增強了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了臨床溝通能力、激發(fā)了學習興趣。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根據非常贊同、贊同、中立、不贊同、非常不贊同依次計分 5、4、3、2、1分,學生根據個人感受進行選擇,分值越高說明學生對本組所采用的教學法課堂教學質量越滿意。(2)自制教學滿意度評價調查表。共5個條目,包括真實代入感、抓住關鍵點、記憶深刻、提升了人文關懷能力、明確操作流程,有“是”和“否”兩個選項,學生根據個人感受進行選擇,“是”占比越高說明學生滿意度越高。
1.2.3 調查方法 研究者以年級為單位發(fā)放問卷,學生按自愿參加調查原則,分別填寫問卷。(1)向對照組發(fā)放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量表89份,向實驗組發(fā)放133份,對照組回收有效問卷8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4.38%,實驗組回收12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6.99%。(2)向對照組發(fā)放自制教學滿意度評價調查表89份,向實驗組發(fā)放133份,對照組回收有效問卷8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5.51%,實驗組回收13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9.25%。
1.2.4 評價指標(1)按照學校護理操作評分標準對兩組學生進行靜脈輸液法、心肺復蘇急救技術考核,滿分100分;(2)比較兩組學生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量表的評分及教學滿意度。
1.2.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描述,進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實驗組靜脈輸液法、心肺復蘇急救技術操作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學生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 靜脈輸液法 心肺復蘇急救技術對照組實驗組P 78.7±6.2 87.3±4.2<0.05 82.2±5.5 88.9±6.8<0.05
圖1 兩組學生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量表評分比較
表2 兩組學生教學滿意度比較[n(%)]
基于案例教學法的“1+X+1”模塊化教學在基礎護理學實踐教學中應用,結合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崗位需求對案例進行篩選和編寫,融合章節(jié)知識點進行講授,理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維和思辨能力,促進教師不斷鉆研業(yè)務,提升實踐教學能力。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案例,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拓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將停留在課本的知識與臨床案例相結合,將知識靈活運用,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助于學生對基礎護理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及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能提高教學效果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有益補充[2]。堅持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設計,專業(yè)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崗位需求對接、教學內容與“1+X”職業(yè)能力標準對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觀察、分析、溝通能力,強化職業(yè)角色、構建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思維模式,提升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技術技能培養(yǎng)是職業(yè)教育的特色,通過實踐教學來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技術技能,增強職業(yè)教育適應性。職業(yè)院校學生基礎知識不足,但動手能力強,教師應注重因材施教,發(fā)掘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提升專業(yè)技能,增強學習興趣。通過基于案例教學法的模塊化教學在基礎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探討適用于高職??茖W生實踐技能訓練的新模式,重新設計實踐課程目標、課程計劃、課程安排及課程考核方式,學生根據案例情景進行模擬演練,體驗護士與患者角色,長期訓練有利于提高溝通能力、提升愛傷意識,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進而提高學習興趣和效率?;诎咐虒W法的模塊化教學在基礎護理學實踐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由于案例教學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客觀上需要學生花費較多時間收集資料和分析問題,學生在經歷初期的新鮮感后有可能出現懈怠情緒,所以教師應該經常鼓勵學生并幫助其克服畏難情緒,合理進行課程安排和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采用基于案例教學法的“1+X+1”模塊化教學模式,其中“1”模塊按獨立的任務模塊進行集中授課并實施貫標管理,既符合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與崗位需求對接的要求,也使學生在校期間就接觸醫(yī)院貫標管理模式,加快臨床實習適應,以便后期能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癤”模塊按不同的實踐技能項目分次單獨授課講解,并將案例教學法融入其中,教學采用“課前導學—課中案例分析、操作示教—課后鞏固練習—考評”的流程。采用情景模擬、分組教學、師生互評的教學模式,將臨床案例與知識、技能有效結合,教與學有效結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有效結合,綜合技能的提高與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積極性,培養(yǎng)其綜合素質和能力[3]。
以服務患者為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對基礎護理學課程實踐教學運行模式、實踐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提高人才培養(yǎng)及教學質量。將臨床案例與知識、技能有效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職業(yè)情感,培養(yǎng)職業(yè)行為規(guī)范,提高基本技術的熟練程度,并能合理靈活應用于護理臨床實踐工作中,使教學過程與職業(yè)能力標準對接,提高了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質量和水平,也培養(yǎng)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和護理學科發(fā)展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