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清華,汪丹鳳,萬冠群
(1.江西省人民醫(yī)院整形頜面外科;2.江西省兒童醫(yī)院門診部,南昌 330006)
唇腭裂是最常見的一種先天性疾病,在其序列治療過程中,牙槽突裂植骨術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牙槽植骨是取患兒自身的髂骨,手術的并發(fā)癥及風險較大,令患兒及家長產(chǎn)生一定的恐懼感,不易接受,往往導致患兒的手術不能及時有效地實施,延誤治療。為找到一種創(chuàng)傷小,成骨效果好的牙槽植骨方式,本課題組使用一種新型的骨誘導修復材料進行牙槽植骨,該材料已應用于臨床上四肢骨及頜骨缺損的誘導修復中,均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1-4],本課題將該種骨誘導修復材料植入患者牙槽骨缺損區(qū),并與自體髂骨骨松質修復效果比較,近期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選擇2019—2020年江西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單側牙槽突裂患兒30例,均行牙槽突裂植骨術治療。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5例。觀察組男9例,女6例;年齡8~10歲,平均(9.12±0.97)歲。對照組男8例,女7例;年齡8~10歲,平均(9.57±1.04)歲。2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構成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0例患兒在手術前均完善頜面部三維CT檢查,測量每位患兒牙槽骨缺損體積。手術前用西門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雙源CT機行頜面部的三維CT檢查,而后將CT數(shù)據(jù)傳輸?shù)絪yngo.via工作站,利用容積測量工具測量牙槽骨的缺損體積(V1):確定牙槽缺損范圍高度由牙槽突頂至鼻底,進行分層測量,層厚設計為1 mm,每層面積乘以層厚得出每層體積,再將所有層的體積相加得出缺損總體積。由同一位擁有高級職稱的臨床外科醫(yī)師進行牙槽植骨手術,其中觀察組采用骨誘導修復材料(商品名:奧邦,江蘇陽生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型號:球狀多孔型)完成牙槽植骨,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自體髂骨骨松質進行牙槽植骨。
術后半年隨訪,拍攝頜面部三維CT,測量患兒植骨區(qū)域的成骨體積(V2),計算植骨區(qū)域成骨率(V2/V1)。
所有患兒植骨時均將缺損填滿,術前術后面部三維CT表現(xiàn)見圖1。所有患兒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均順利康復出院。觀察組植骨區(qū)域成骨率為0.23±0.09,對照組為0.30±0.11,2組患兒成骨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術前三維CT;B:術后三維CT。圖1 患兒面部三維CT表現(xiàn)(觀察組,患者,男,10歲)
臨床上傳統(tǒng)常用的治療牙槽突裂的方法是自體骨游離移植,其中髂骨因具有骨量充足、骨松質量多等優(yōu)點,被使用最多[5-7]?,F(xiàn)在隨著人們的審美及健康意識普遍提高,對手術微創(chuàng)性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由于自體骨移植手術需先取患兒自身骨頭,且該手術多在9~11歲時實施,存在一定的手術風險及并發(fā)癥,如導致跛行、切口感染、術后疼痛、術后切口瘢痕增生及自體骨移植后存在一定的骨吸收現(xiàn)象,手術效果欠佳等,令患兒及家長的痛苦及心理恐懼感增加,不易接受。而眾多的骨替代材料及人工骨存在占位時間長、價格昂貴、缺乏誘導成骨能力等缺點。鑒于此,臨床一直在尋找一種理想的植骨替代材料。
本課題中使用的是一種無機誘導因子復合性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早期該種無機誘導因子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進行了在人體外復合細胞相容性的實驗觀察[8-9],結果顯示該材料對體外培養(yǎng)的人骨髓基質細胞的形態(tài)不構成損害,對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無明顯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細胞親和性。后又大量地用于動物實驗中顱頜面骨缺損的誘導修復[10-11],均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證明該種無機活性元素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有良好的成骨和再血管化功能,且生物相容性好。同時該材料可以很好地誘導局部骨組織的生成,該材料在3~6個月完全降解時,新骨修復完成,骨誘導功能自動消失,它一方面避免了對患者取骨所產(chǎn)生的創(chuàng)傷,另外其誘導成骨能力保障了植骨效果,且自身可完全降解,無殘留,無急慢性毒性反應和超敏反應,與人體骨組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新型牙槽植骨材料;其毒理試驗、致畸致癌試驗、免疫反應試驗等均經(jīng)SFDA藥品生物制品鑒定所等相關機構核定,符合SFDA規(guī)定的相關產(chǎn)品標準;臨床上該種骨誘導修復材料已廣泛運用于臨床上四肢長骨、腰椎及頜骨缺損的誘導修復中,均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12-16]。
本課題將該種材料運用于牙槽嵴裂的牙槽植骨中,與傳統(tǒng)的髂骨松質骨植骨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兩種植骨材料最后成骨率無明顯差異,表明奧邦骨誘導修復材料在用于牙槽突裂的植骨修復,其成骨率與髂骨松質骨的效果類似。當然從兩種材料的最終成骨率來看,都不是很高,均不超過40%,奧邦骨更低,只有23%。說明該材料誘導成骨的能力還是有限,同時自體髂骨松質骨的移植植骨,也存在骨質吸收的問題。鑒于此,筆者考慮可以將奧邦骨誘導修復材料與自體髂骨松質骨聯(lián)合進行植骨移植,這也將是本課題組今后的一個研究方向。另外,本課題研究的是單側牙槽植骨患兒,對于雙側牙槽植骨患兒,奧邦骨效果如何,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