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孫春生
1.在以A,B為定點的阿氏圓上任意一點,到A,B兩點的距離之比都等于定值λ(λ≠1);
3.頂點C的軌跡就是阿氏圓,是以TD為直徑的圓,且A,B,T,D四點共線.
阿波羅尼斯圓常以以下三種形式出現(xiàn):①作為數(shù)學文化試題直接應用;②需要挖掘隱含條件,轉化使用;③與立體幾何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拓展應用.以下分類例析.
【例1】阿波羅尼斯(古希臘數(shù)學家,約公元前262-190年)的著作《圓錐曲線論》是古代世界光輝的科學成果,他證明過這樣一個命題:平面內與兩個定點距離的比為常數(shù)k(k>0,k≠1)的點的軌跡是圓,后人把這個圓稱為阿波羅尼斯圓.已知定點A(-2,0),B(2,0),動點C滿足|AC|=2|BC|,則動點C的軌跡為一個阿波羅尼斯圓,記此圓為圓P,已知點D在圓P上(點D在第一象限),AD交圓P于點E,連接EB并延長交圓P于點F,連接DF,當∠DFE=30°時,直線AD的斜率為
( )
【分析】先設點C(x,y),根據(jù)|AC|=2|BC|求出點C的軌跡方程,過圓心P作PG⊥DE于點G,求出|PG|,|PA|,可求出sin∠PAG的值,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數(shù)的基本關系可求得直線AD的斜率.
因為∠DPE=2∠DFE=60°,|PE|=|PD|,則△DPE為等邊三角形,
【評注】近幾年高考數(shù)學文化題難度加大,首先要明白題中含義,明確數(shù)學關系,再結合相關數(shù)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 )
解法一:設點C(m,n),
【評注】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構造2|MA|=|MC|,得到M所在圓就是對應的阿波尼羅斯圓,然后逆向求出定點C的坐標,利用三角形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方法解決.本題的解法二,直接利用阿波羅尼斯圓中,角平分線的性質來解,簡潔明了.
【分析】此類題我們通常想到的是用解斜三角形的方法,但如果利用AB=2AD,構造阿波羅尼斯圓來解決,則能優(yōu)化思維,簡化運算.
解法一:用解斜三角形的方法,設AD=CD=m,
則AB=2m,根據(jù)面積公式得,
所以(S△ABCmax)=BD·r=2.
【評注】解題過程中,若多關注問題的形成,注重知識的積累,形成解法的多樣性,在答題時往往能更勝一籌.
【例4】在棱長為2的正方體ABCD-A1B1C1D1中,點P是正方體的表面ADD1A1(包括邊界)上的動點,若動點P滿足PA=2PD,則點P所形成的圓的半徑為;若E是CD的中點,且正方體的表面ADD1A1(包括邊界)上的動點F滿足條件∠AFB=∠EFD,則三棱錐F-ACD體積的最大值是.
解:如圖,以D為坐標原點,DA為x軸,DD1為y軸,建立如圖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標系,則A(2,0),D(0,0),
設P(x,y),
因為AB⊥平面ADD1A1,CD⊥平面ADD1A1,
所以∠FAB=90°,∠FDE=90°,
因為E是CD的中點,所以AF=2DF,由此得到點F的軌跡即為P點的軌跡.
則三棱錐P-ACD體積的最大值是
【評注】第二問中要根據(jù)角度相等,充分利用空間位置關系,得出AF=2DF這一幾何條件,再利用阿波羅尼斯圓的性質解決問題.
【例5】已知圓C:(x-3)2+y2=4,直線l:(m+1)x-(3m-1)y+m-3=0.
(1)求直線l所過定點A的坐標及當直線l被圓C所截得的弦長最短時m的值;
解法一:(1)定點A(2,1),m=1,過程略.
假設存在定點N(3,t)滿足題意,則有|PM|2=λ2|PN|2,
整理得(x-3)2+(y-3)2=λ2[(x-3)2+(y-t)2],
又因為(x-3)2=4-y2,
所以4-y2+(y-3)2=λ2[4-y2+(y-t)2],
化簡得(2λ2t-6)y-(λ2t2+4λ2-13)=0,
當λ=1,t=3時,點N與點M重合,不符合題意,
解法二:設過定點M,N的阿波羅尼斯圓交直線x=3于T,D兩點,則T(3,2),D(3,-2)分別為△MAC的內角平分線與外角平分線與直線MN的交點,M(3,3),設N(3,n),將點的坐標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