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兒童醫(yī)院眼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CT增強掃描為影像科重要技術,是經(jīng)靜脈對含碘水溶性造影劑注射,來開展檢查的一項方案,可更為清晰的對器官、病灶顯示。實踐顯示,相較CT平掃,CT增強掃描有更為顯著的準確性,可用于在機體各區(qū)域分布的新生物檢出[1-2]。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也有造影劑滲漏問題存在,使局部組織受到嚴重刺激。其中,癥狀較輕者,局部組織可有疼痛、腫脹、滲漏;較重者,可引發(fā)皮膚潰瘍、損壞,甚至對肢體功能構成影響[3-4]。故重視開展針對造影劑的預防工作意義重大。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進行CT增強掃描的患者200例,進行常規(guī)過程,設為對照組,選取2020年1月—12月進行我院進行相同檢查的患者200例,采取的是分析造影劑滲漏原因,并針對性制定預防策略的干預過程模式,設為觀察組?;颊呒凹覍賹Ρ敬窝芯恐?,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中,男118例,女82例,年齡10~79歲,平均(45.62±2.43)歲。對照組中,男121例,女79例,年齡12~80歲,平均(45.79±2.3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針對所抽取患者,應用常規(guī)干預過程模式,即結合操作規(guī)范,展開造影劑滲漏預防工作。觀察組重視分析原因,并制定針對性的預防對策。原因分析:①高壓注射器在注射過程中,速度快、壓力大,造影劑滲透壓高,黏稠度大,易引發(fā)外滲。②患者自身器官組織機能衰退,皮膚松弛、血管變細、變脆,幼兒、躁動患者、合并負性情緒者配合度不足,易引發(fā)穿刺失敗。③操作人員缺乏經(jīng)驗及技術,未對造影劑注射速率合理設定。④注射部位選擇不慎。針對性預防:①建立有效溝通:在穿刺前做有效交流,向患者明確造影劑安全性及操作過程,解釋造影劑過敏與正常反應的差異,以獲取患者配合與理解。穿刺部位若有腫脹,需及時向工作人員告知。②過程評估:在開展檢查前,詳細對病情了解,含合作水平、治療進度、基本情況等。高危人群,在開展穿刺前,需做好充分準備,可適當將流速調(diào)低。③合理對靜脈選擇:盡量避開靜脈竇、血管分叉、四肢關節(jié)處,或長期化療、反復輸注液體的血管。④增強穿刺技巧:穿刺針規(guī)格通常為12~14號,在操作時,以15~30°角,于血管上方直刺入皮膚,同時,入血管,待回血后,呈5~15°壓低,再前進0.2 cm,以防向血管直接進入。⑤加大觀察力度:采用低速率預注者,需對穿刺點鄰近區(qū)域有無輕微腫瘤進行觀察,特別是老年患者,皮膚松弛,更易滲透。高危滲漏者,需將觀察時間延長,以便及時檢出,將注射工作停止。
①對比兩組心理狀況:即在干預前后,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焦慮進行評測,以50分為界值,應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抑郁進行評測,以53分為界值,評測分值越低,心理狀況越佳。②觀察兩組造影劑滲漏率及分度占比,其中分度標準為:輕度:局部穿刺點腫脹范圍<5 cm,較局限;中度:局部穿刺點腫脹范圍>5 cm,但未超過關節(jié),肢體血運、感覺無異常;重度:有較廣的腫脹范圍,且已超出關節(jié),向整個肢體彌漫,或有加大水腫檢出,肢體血運、感覺異常。③對比患者滿意度及依從率,均采用問卷法評估,均為百分值,結果>85分時,為滿意、依從。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在開展干預前,心理狀況即SAS、SDS評分經(jīng)評測無差異(P>0.05),在開展干預后,各評測分值均有降低,觀察組更為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況評測分值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心理狀況評測分值比較(±s) 單位:分
?
觀察組患者造影劑滲漏2例,占1.00%,對照組10例,占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重度滲漏占比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造影劑滲漏率及分度比較[n(%)]
觀察組的CT增強掃描患者滿意度、依從率經(jīng)評測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及依從率比較[n(%)]
在開展CT增強掃描過程中,造影劑有較快的注射速度,在4~5 mL/s左右,易對血管壁構成沖擊,引發(fā)外滲事件。特別是對于糖尿病、惡性腫瘤放化療、肥胖等高危患者,有更高的外滲風險,臨床需加大觀測力度。在造影劑發(fā)生滲透后,可對皮下組織形成刺激,使血管神經(jīng)受到明顯壓迫,促使血液循環(huán)受阻,易造成局部皮膚發(fā)生潰瘍、腫脹、壞死等并發(fā)癥[5-6]。故臨床需對此項問題引起充分重視,結合引發(fā)造影劑滲漏的原因,做好針對性的預防工作,以保障患者臨床安全,防范滲透危害。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取分析引發(fā)造影劑滲漏原因,并開展相應針對性預防的措施,取得了卓越成效。首先,經(jīng)建立有效溝通,可引起患者對此項問題的重視,進而增加遵醫(yī)依從[7-8]。經(jīng)過程評估,可將高?;颊哞b別出,進而針對性預防,使操作更具規(guī)范性[9]。經(jīng)依據(jù)患者實際特征,對穿刺血管做出合理選擇,并重視增強穿刺技巧,加強觀察力度,可提升操作人員技能水平,用專業(yè)的技能,來防范滲漏事件,提高患者滿意度及遵醫(yī)依從率。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心理狀況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滲漏率及嚴重程度低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和依從性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開展CT增強掃描過程中,分析造影劑滲漏原因,并針對性制定個體化的預防策略,可消除患者負性情緒,防范造影劑滲漏事件,并減輕滲漏程度,增強患者滿意度及依從性,開展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