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倩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 浙江杭州 310058)
我國中長跑項目的發(fā)展可以追溯到20 世紀初。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及國家對體育事業(yè)投入大量的資源,我國運動訓練的技術得到迅速發(fā)展,中長跑訓練法也逐漸向綜合、多元化的模式發(fā)展。中跑800m、1500m是中長跑距離最短的2個項目,從體能需求的角度來看,中跑的特征主要體現在有氧和無氧雙重供能方面,它是田徑徑賽項目中對速度耐力要求最高的項目,中跑運動員需具備良好的體能儲備[1]。
浙江女子中跑隊在2015—2017年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各類比賽中多次取得了800m 和1500m 冠軍,而后由于受傷病和體能等情況困擾,浙江中跑隊員成績下滑明顯。為了備戰(zhàn)2021 年全國田徑錦標賽,浙江訓科醫(yī)團隊以“冠軍模型”為指導,通過對浙江運動員體能訓練、機能水平、運動能力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監(jiān)控,據此發(fā)現問題,尋找差距,制訂個性化的訓練方案,進而惡補短板,全面提升浙江運動員的競技能力[1-4]。
該文以浙江女子中跑運動員賽前體能訓練對運動能力的影響為研究對象,以浙江省7 名女子中跑運動員為調查對象,受試者均為國家二級以上運動員(見表1)。
表1 受試者基本資料摘要表
通過知網、萬方等網絡數據庫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檢索查閱并深入分析,為該研究制訂女子中跑運動員體能訓練計劃及訓練手段提供理論依據。收集浙江省體工隊女子中跑項目訓練科研總結數據,并對相關信息進行分類整理與分析,總結浙江省女子中跑運動員在體能方面的共性特征與個性特征,為制訂和評價體能訓練計劃提供客觀依據。
根據文獻研究結果及個人訓練實踐經驗,設計女子中跑運動員體能訓練計劃(賽前3個月),根據訓練計劃,分別于第1周、第4周、第9周、第12周收集運動員的體能、生理生化相關指標測驗結果,并進行對比。動態(tài)分析7名運動員不同階段體能評價指標、機能指標。
2.2.1 生化指標及測量設備
通過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血尿素(BUN)、血清肌酸激酶(CK)、睪酮(T)、皮質醇(C)六項測試指標觀察受試者身體機能狀態(tài)。其中,Hb常與RBC、Hct共同反映運動員的營養(yǎng)狀況和機能狀態(tài)。BUN 與運動負荷量關系密切。血清中CK 活性的變化能反映肌細胞對運動訓練的適應程度。運動和應激時,C 增加,表示對運動強度和量的適應。T 能引起人體神經系統(tǒng)產生適應性,對提高肌肉爆發(fā)力有重要的作用,是人體運動能力的重要標志。
生化指標測量儀器有西門子全血分析儀(RBC、Hb、Hct)、西門子生化分析儀(BUN、CK)、西門子自動化學發(fā)光分析儀(T、C)。
2.2.2 有氧能力測試方法及方案
實驗采用遞增負荷跑臺運動(MetaLyzer 3B-R2,Cortex,Germany)測試受試者有氧能力,儀器有心肺功能儀、跑臺等組成。所有受試者在正式測試前一天無大強度的運動和訓練,保持較好的運動狀態(tài)。在測試過程中,觀察和記錄受試者的心率、呼吸商、RPE 量表等,確保受試者測試過程安全且達到VO2max。實驗方案以6km/h 速度熱身2min 后,起始速度為7km/h,持續(xù)時間1.5min,之后每1.5min增加1km/h速度,直到10km/h時增加1%的坡度,到最高坡度為5%。
2.2.3 無氧能力測試方法及方案
實驗采用Wingate 無氧功率測試法測試受試者無氧能力,儀器有Monark894E功率自行車、心率表、秒表等。實驗方案以心率150~160 次/min 的強度,進行2~4min 準備活動,在短暫休息3~5min 后,進行正式實驗30s最快速度踏騎自行車,記錄30s的功率變化。
中跑項目是集有氧能力、無氧能力及專項速度耐力能力為一體的項目[5]。一般根據運動員個體特點及比賽方式將運動員分為能力型運動員和速度型運動員。能力型運動員特點為有氧能力及速度耐力能力水平較高,速度水平及變速能力有所欠缺;速度型運動員多為無氧能力水平出色,而快速耐力能力及有氧能力水平相較弱勢。此次7名運動員分屬于能力型和速度型,但其體能在有氧、無氧和專項能力等方面仍有較大上升空間。因此,7名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內容均圍繞有氧、無氧和專項能力三方面展開,合理開展訓練監(jiān)控[6,7],同時根據訓練目的和個人能力特征、機體情況調整其負荷量及強度。
中跑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主要以有氧能力、無氧能力、專項能力和其他輔體能訓練組成[8]。根據研究對象的個人特點、周期理論,制訂13周的體能訓練計劃,分別為準備期、跑量周期和強度周期。準備期3周,負荷為中等量和強度,以適應計劃負荷;跑量周期5 周,負荷量大,強度偏低,以有氧訓練為主;強度周期5周,耐力負荷量減少,突出強度,專項耐力課強度接近比賽強度,讓調查對象逐漸適應比賽時的心肺及肌肉強度。訓練方法具體如下。
3.2.1 有氧能力訓練方法
有氧耐力是發(fā)展中跑專項耐力的基礎,在訓練設計中,采用心率130~150次/min定距或定時的越野跑、心率140~160 次/min 的勻速跑,發(fā)展運動員的一般耐力及快速耐力水平。
3.2.2 無氧能力訓練方法
無氧能力是決定中跑競技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跑比賽后程沖刺的變速能力尤為重要,變速能力訓練可以在提升運動員基礎速度能力的同時,鍛煉運動員的變速和速度耐力能力[9,10]。在訓練設計中,將采用運動員絕對速度95%以上的短距離計時跑,等距、不等距的短距離變速跑和增加下肢力量及提高加速能力的上下坡跑等方法,發(fā)展運動員的肌肉爆發(fā)及絕對速度能力,提高肌肉收縮速度和力量。
3.2.3 專項能力訓練方法
專項能力是根據專項特點,以提高運動員的心肺功能和機體有氧代謝能力為目的,以大強度的跑速來發(fā)展專項水平能力的訓練。在訓練設計中,采用80%~85%的重復跑、95%以上強度的專項段落跑和強度在80%~85%左右的間歇跑。
3.2.4 輔助體能訓練
輔助體能訓練與專項結合,從協(xié)調、柔韌、平衡、穩(wěn)定、核心等方面進行練習,全面提高身體素質,使神經肌肉骨骼系統(tǒng)更適應競技比賽要求。在訓練設計時,采用以杠鈴練習、自重練習、跳躍練習等方式,提高運動員肌肉收縮及以爆發(fā)力為主的速度力量練習;以連續(xù)輕負重、跑跳等訓練提高以肌肉耐酸能力為主的力量耐力練習;以及采用各類輔助器材進行的自重、阻力訓練以提高以肌肉關節(jié)穩(wěn)定性為主的核心穩(wěn)定訓練。體能訓練周期訓練設計安排,如表2所示。
表2 體能訓練安排(次/周)
血液機能指標能很好地反映運動員的身體狀況,運動時人體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變化是機體對所承受運動負荷的客觀反映,即機體對運動訓練的應激能力。在運動訓練中,合理運用生化手段來檢查與評定運動員的機能狀態(tài),對實施醫(yī)務監(jiān)督、控制訓練負荷、判斷及防止運動疲勞和運動損傷的發(fā)生、有效挖掘人體運動潛力、提高競技能力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已成為科學化訓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1]??傮w來看,運動員在賽前訓練過程中各生理指標的均值基本穩(wěn)定,其中第三次測試CK、BUN 水平和第一次相比顯著升高,這與訓練強度密切有關,但該值仍在正常范圍,說明經過休息,運動員基本能恢復。T、Hb、RBC有波動,在訓練強度較高的階段,Hb、T有所下降,到賽前略有增長,但增長不顯著,說明運動員對運動負荷逐步適應、機能狀態(tài)逐步改善、運動能力逐步提高的表現,也提示教練員可維持或適當提高訓練負荷。
表3 運動員部分生化指標的變化(±s)
表3 運動員部分生化指標的變化(±s)
*表示與第一次測試相比,P<0.05;**表示與第一次測試相比,P<0.01。
最大攝氧量是反映人體有氧運動能力的重要指標。最大攝氧量增加是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提升的表現,最大攝氧量水平和中長跑運動能力顯著相關[12,13],跑臺測試結果顯示,在第三次測試時,由于運動員體重下降,出現了最大攝氧量略下降,而最大攝氧量相對值比第一次測試提高的情況,賽前第四次測試,隊員最大攝氧量相對值水平提高明顯??傮w來說,賽前3 個月訓練,運動員有氧能力顯著提高。
從以上情況來看,最大攝氧量的變化和訓練手段密切相關,在第一階段準備周期階段,訓練量大而強度較低,顯示第二次測試結果數值上升。而第二階段跑量為主,運動員體重下降明顯,且結合機能情況來看,當時運動員存在睪酮和血紅蛋白偏低的情況,所以第三次測試顯示,運動員有氧能力有所下降,這與訓練目的有所違背,在此基礎上對計劃做了調整,防止機能進一步下降。由此,在第四次測試(賽前)時,運動員有氧能力達到了最佳的水平。
該研究考慮到浙江省女子中跑運動員的有氧基礎較為薄弱,提高了體能訓練中有氧訓練比例,通過13周的賽前訓練,有氧能力有大顯著提高。
無氧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中跑運動員沖刺能力和加速能力[14]。Wingate無氧功率車測試結果顯示,前三周準備期訓練負荷低,第二次測試時出現無氧能力峰功率、平均功率下降,最低功率上升,同時由于體重小幅度下降,相對峰功率略有上升,相對平均功率下降,相對最低功率上升;第三次測試結果顯示,在5 周跑量訓練后,峰功率、最低功率略有上升,平均功率下降;第四次測試結果顯示,經過強度周期,運動員負荷強度提升,峰功率、平均功率、最低功率提高,相對峰功率、相對平均功率顯著性提高。
現代研究理論認為,目前中跑運動中有氧、無氧的比例發(fā)生變化,中距離跑的有氧比例縮小,無氧占主要地位[15],因此無氧能力的訓練和強化尤為重要。有研究對近幾年國內外優(yōu)秀中跑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無氧供能比例進行研究,發(fā)現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無氧供能比例遠低于國外優(yōu)秀選手,這也從一個方面解釋了目前國內選手和國際頂尖選手拉開差距的原因[16]。
從此次賽前訓練結果來看,經過13 周的體能專項訓練,運動員無氧能力有所提高,從一定程度上為比賽做好了準備。
中跑項目賽前體能訓練強度和訓練量合理,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tài)相對穩(wěn)定,為比賽奠定了生理學基礎。
表4 運動員有氧能力測試結果及變化(±s)
表4 運動員有氧能力測試結果及變化(±s)
*表示與第一次測試相比,P<0.05;**表示與第一次測試相比,P<0.01。
表5 運動員無氧能力測試結果及變化(±s)
表5 運動員無氧能力測試結果及變化(±s)
*表示與第一次測試相比,P<0.05;**表示與第一次測試相比,P<0.01。
中跑項目賽前體能訓練應注重一般體能與專項體能的平衡發(fā)展,并根據科學化測試結果調整體能負荷量及強度。
中跑項目賽前體能訓練能有效發(fā)展運動員的有氧能力和無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