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
一直以來,我們的習慣是崇尚競爭,而且很多人認為競爭意識要從小培養(yǎng),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的誤區(qū)。
童年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系,在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才是培養(yǎng)競爭力的正常順序和邏輯。
成年人的責任則是不打擾孩子的自我發(fā)展,有條件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助推力——我們常說的要給孩子良好的啟蒙教育,呵護好兒童的好奇心,發(fā)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有幸福感。
這些教育學上恒定的真理,正是發(fā)掘兒童內在潛力、成全他未來競爭力的最簡單最重要的手段。
現(xiàn)在很多人看不到這些簡單教育要素中深藏的力量,卻更愿意把精力花在一些眼前的競爭事務上。其理由是,社會需要競爭,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不能不說,這看似長遠的想法,實際上是短見。
有這樣心理的家長,往往自己的攀比心比較重,喜歡給孩子灌輸一些弱肉強食的道理,喜歡計較一些可量化的外部得失,如會背的唐詩比別人多幾首、是否上了重點校、成績排名如何、獲得了多少種證書等等,不僅引導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動孩子和自己較勁,較少關心孩子內在的感受。
當孩子注意力被轉移到各種“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長的力量就會分散,而競爭帶來的焦慮,無限循環(huán)只會讓孩子的內心變得越來越羸弱。
家長要了解,讓幼小的孩子去競爭,不給孩子助力,這只會給孩子使絆子。孩子在競爭焦慮氛圍下成長,并被迫進入競爭軌道,會更容易出現(xiàn)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等一系列心理問題。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