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東
常熟山林生色,湖河蕩碧,天生畫稿,“混茫元氣寫淋漓,小小湖山結構奇”[1]“宜此幫人士精六法也”[2]。自元黃大癡開其端,世不乏丹青妙手,至清代大盛其事,而以王翚師徒為主的“虞山畫派”集古之大成,成為畫脈之正流,從學者甚眾,至今宗風猶在?!耙粋€畫派的形成,除了有一位或幾位師長式的領袖人物,還應有一大批成名弟子,充分展示這個畫派的風格特征。”[3]楊晉即是王石谷眾多弟子中一位名重于世的畫家,也是“虞山畫派”中的代表性畫家之一。
楊晉,字子和,一字子鶴,號西亭,又號鶴道人、野鶴、谷林樵客等。生于順治元年(1644年),卒于雍正六年(1728年),享年八十有五。得鄉(xiāng)風熏染,楊晉少時即愛繪事,及長,入同鄉(xiāng)繪畫名家王翚門墻,常年伴于王翚左右,耳提面命,技藝漸進,遂成王翚門下得意弟子。其師祖王時敏曾經(jīng)在《題楊子鶴山水冊》中寫道:“吳中畫道,自沈、文、唐、仇之后,有石谷子始樹正鵠,及門者英俊輩出,爭奇競爽,又獨子鶴楊子為白眉,筆墨有出藍之妙?!盵4]對楊晉評價甚高。楊晉隨王翚學畫,也有極強的仿古能力,魚冀《海虞畫苑略》記載道:“長洲宋侍郎堅齋、太倉王相國顓庵奉詔繪《南巡圖》,并征子鶴,遂偕其師入都,共事三年,圖成入御,名達九重。堅齋請內府所藏唐宋元明諸名家真跡,倩子鶴摹副本進御,幾欲亂真。而四方士大夫持縑幣求者無虛日,子鶴隨意酬應,略無難色,以故人人得其歡心?!盵5]可知楊晉具有深厚的摹古和筆墨駕馭能力。
楊晉是一位全能型的畫家,他擅山水,兼工人物、花鳥、草蟲,精寫真,畫牛更是獨樹一幟?!白愈Q之畫骨秀天成,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俱臻古人閫奧,而其畫牛,蹄角生動,不減韓太沖、戴惟高也。”[5]他的山水畫“諸法具備,變化無窮,一以高古為主。總之化機在手,元氣磅礴,真極藝苑之能事,洵畫禪之大觀也”[4]。但也有人認為楊晉的繪畫雖得其師法度,然未能脫其臼窠而自立門庭。秦祖永《桐陰論畫》云:“楊子鶴晉,筆墨追蹤耕煙,種種入妙,可稱能手。但未能另出手眼,擺脫師規(guī),縱極工妙,終不免為石谷所掩耳?!盵6]他認為:“古大家衣缽相傳,如陳陳相因,有何趣味?蓋收前人之法,渾化其跡,方能自立門庭?!盵6]然而,我們從楊晉傳世畫作中可以看到他另辟蹊徑的一面。
聽鸝軒雅集圖,楊晉 作
楊晉的山水畫除了能得古人三昧,又有從生活中來的鄉(xiāng)野自然氣息。在他的畫中頻頻出現(xiàn)廣疇沃野、柳岸綠蔭、平湖遠嵐、茂林蘆草、小徑村舍、夕陽歸鳥、憨牛牧童……一派江南水鄉(xiāng)情態(tài)生動的風物景致。正如其《春溪放牧圖》《郊園放牧圖》中的題畫詩所云:“細草平坡接遠天,渴時飲澗飽時眠。太平不寫巢由事,只寫春深欲種田?!薄鞍倮镂黠L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碧绞⑹乐形骞蓉S登、安居樂業(yè)的農耕生活如在眼前。田園山水為楊晉山水畫的一大內容,《虞山畫志》載其:“俱西郊,與詩人邵青門、度曲葉佩蔥為西郊三絕?!盵1]常熟西郊,背虞山而面尚湖,可知是其平時常見而行于筆端的景致。
常熟博物館藏楊晉所繪《聽鸝軒雅集圖》則是一幅紀實之圖,記錄了眾文人賞梅、飲酒、賦詩之場景。漫漫歷史歲月中,雅集活動歷來為文人士大夫所熱衷?!对娊?jīng)》中即有描繪“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酒既和旨”之宴集場景。而后西漢武帝之“柏梁臺高會”、梁孝王之“梁苑之游”為君王與文人侍臣之間集會、交流的經(jīng)典故事。魏晉之時,文人群體所樂而往之的雅集嘉會成為典范,為后世效仿?!敖ò财咦印敝班捪轮巍焙汀敖鸸榷挠选敝敖鸸葓@雅集”都不同程度推動了文藝的發(fā)展并形成了文化風尚。永和九年之“蘭亭雅集”更是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而“游目騁懷”,“放浪形骸之外”而“快然自足”,“情隨事遷”“死生亦大”而“感慨系之”,將雅集升華為人生境界和精神理想之寄托,由此而引發(fā)了雅集為后世文人的持久性風尚和經(jīng)常性行為,留下了諸多耳熟能詳?shù)难偶涔?。唐上元二年的“滕王閣雅集”,白居易晚年組織的“香山雅集”,北宋元豐年間的“西園雅集”,元末江南名士顧瑛招集的“玉山雅集”等,這些雅集大多成為后世畫家的創(chuàng)作題材,留下了經(jīng)典之作。參加“玉山雅集”的畫家張渥用李公麟法即時作《玉山雅集圖》,圖以記事。另一位參與者,著名文士楊維楨以文記之,贊曰:“夫主客交并,文酒賞會,代有之矣。而稱美于世者,僅山陰之蘭亭、洛陽之西園耳,金谷、龍山而次,弗論也。然而蘭亭過于清則隘,西園過于華則靡;清而不隘也,華而不靡也,若今玉山之集者非歟?故余為撰述綴圖尾,使覽者有考焉?!盵7]把此次雅集比作蘭亭、西園雅集,可謂推崇至極。明清之際,雅集活動越來越興盛,參與者眾多,文人的審美情趣得到不斷發(fā)展并以不同形式呈現(xiàn),或飲酒高談,或賞物沉思,或品茶對弈,或命題吟詩,不一而足。雅集題材的畫作,從最初聚焦于集會的人物逐步轉化到活動的場景中,把人物置于自然山水、茅屋草舍、亭臺樓閣之間,融入自然造化中。這種轉變,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中國畫的發(fā)展軌跡。
《聽鸝軒雅集圖》,絹本設色,高79厘米、寬51厘米,其中畫心高54厘米、寬31厘米。楊晉在畫上題曰:“壬辰春正,虞載先生招集聽鸝軒劇飲竟日,同人賦詩,余為補圖,并系一絕云:‘廣庭閑靜煦春陽,初放寒梅淡淡香。最是主人能好客,酒杯詩卷縱清狂。’(西亭楊晉)”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圖中用印四枚,楊晉自用印三枚,起首章為朱文“西亭”;名章皆為朱文,一曰“晉”,一曰“野鶴”;畫面右下角一印雖已模糊,細審之,應是雅集主人之印,為朱白文“戴熙之印”。此圖繪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春月,時年楊晉68歲,已是技精藝高,筆老墨妙之時。觀此圖,景致自然,意境幽曠,畫中人物皆著漢服,神態(tài)散逸,脫俗超然,有古之賢風。近景,坡石上一株古柏勁挺而立,枝繁葉茂,樹干以遒勁多變的筆墨畫出,顯出古柏之蒼勁渾邁。枝葉用墨較重,枝則側鋒互用,變化多端,不可端倪;葉則濃墨點成,疏密有致,郁郁蒼蒼。旁有一株小樹,枝丫四出,木葉盡脫。近處屋宇橫亙畫面,軒廊齊整,柱木窗欞、檐頭瓦脊皆刻畫入微,卻不顯羅陳布置之感。此屋定是聽鸝軒主廳,廳內繪人物有五,主位一人著紅衣,似娓娓有語;兩名著青衣的童子侍立身后,神態(tài)恭敬;對面坐二文士,皆衣著素雅,年輕者坐于前,年長者坐于后,似在聆聽主人之言,神態(tài)安然。廳內幾案椅凳、器皿物什皆清晰可見,體現(xiàn)出畫家觀察細致,描畫精微。廳旁墻邊植一株老梅,能想見有淡淡幽香飄入廳中,亦把畫面引向中景。中景,墻高院深,庭院空曠,假山壘疊,錯落有致。院中數(shù)株老梅花放枝頭,傲然迎寒,幽香滿院。畫右,一株梅樹下,有二文士,身著白衣,坐于石上,似在品評各自剛吟哦而成的詩作。畫左,一身著玄色衣服的文士立于一老梅之下,昂頭望梅,細審冥想,似是詩作未成,尚在字斟句酌,推而敲之。畫中假山,勾皴結合,點染渾成,枯濕濃淡,隨形而至,隨性而發(fā),用筆粗放,信手拈來。圖中梅樹依山而植,枝干曲直,姿態(tài)各異。筆墨濃淡、線條粗細,隨筆生發(fā),得其形而寫其意,更顯生動自然。一樹梅似欲破墻而出,使貫穿畫面、簡略勾畫的院墻不致平鋪直敘、生硬單板。遠景,古木掩映下有鄰家房舍,古木桿壯枝繁,參天而立。天色以淡墨渲染,更顯春寒料峭。
此圖為畫家應時應景之作,類于寫生,故不似其平時畫作用筆精細,然少了其摹古畫作中程式化的筆墨語言,而使此圖多了生動的筆墨意趣。屋宇房舍、山石樹木、點景人物皆體現(xiàn)出畫家深厚的筆墨功底和塑造能力。此圖布局簡明,四平八穩(wěn),然又穩(wěn)中求變,破立得當。用筆洗練,沉著靈動;敷色淡然,渲染渾古。文人雅集之景狀如在觀者眼前。
既然是雅集,自然少不了眾文士賦詩助興,以增閑雅之意。此次雅集大多是常熟本地的文人雅士,題詩者十人,除楊晉與聽鸝軒主人戴熙之外,尚有侯銓、孫祖詒、孫揚光、何畋、周楨、錢鑒弘、邵陵、胡光遠等人,其中侯銓、孫揚光、何畋、邵陵四人在《海虞詩苑》中有傳。侯銓為嘉定人,寓居常熟。錢鑒弘、胡遠光二人待考。因主人好客,此次雅集“劇飲竟日”而“酒杯詩卷縱清狂”。通過文士們所題詩作可知,在早梅綻開之時,因酒催發(fā)而使文士們“逢場游戲”,這種“類嬰孩”的狀態(tài)更能使詩人才情迸發(fā),抒懷吟詠,而有佳句頻出。詩成,各自書錄成稿,或楷、或行、或隸,楷則端正靜雅,行則灑脫秀逸,隸則古樸莊重。觀各家書跡,皆筆法謹嚴,不似酒后即書,或是雅集之后再加抄錄。反觀《聽鸝軒雅集圖》逸筆草草,應是當場之作。圖成詩就,聽鸝軒主人將畫作與詩稿精心裝裱成一軸,分別把詩稿裝裱在畫軸的天頭及兩邊,形成一個完美的詩畫整體。詩、書、畫相互映發(fā),營造了優(yōu)雅脫俗的審美境地,也為聽鸝軒雅集畫了一個完美的句號,更為后世留下一幀藝術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