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云
針法是蘇繡中以針穿線組織繡線塑造圖形的方法,是蘇繡的重要構成要素。如果說繡線是繪畫原料,那么針法就相當于繪畫的技法,在蘇繡創(chuàng)作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針法是歷代刺繡從業(yè)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每個時期都會有一批杰出的繡娘開創(chuàng)新針法,從而推動蘇繡的全面發(fā)展。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當代一些從事蘇繡技藝研究的繡娘及研究機構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實踐推陳出新,研究出了一批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針法,如三二組合針法、滴滴針法、八工針法等。其中,三二組合針法無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蘇繡中常常與傳統(tǒng)針法組合使用,營造出豐富的視覺效果。
三二組合針法由五個相互獨立的針腳組成,其中三個較長的針腳形成了一個三針的組合,兩個較短的針腳形成了一個二針的組合;三針組合的針腳要明顯長于二針組合,二針組合必須布置在三針組合的周圍,形成了多種靈活的排列形式(圖1)。
圖1 三二組合針法示意圖
從針腳的組合形態(tài)上看,在三針組合中有兩個針腳呈非交叉狀的形態(tài),另一個針腳同時與這兩個針腳交叉;在二針組合中,兩個針腳呈交叉或非交叉狀。非交叉狀是指兩個針腳相互之間呈平行或傾斜的狀態(tài),而且這兩個針腳相互之間并不接觸。在三針組合中,由各個針腳的端點連線所圍成的外輪廓面積為第一個面積;在二針組合中,由各個針腳端點連線所圍成的外輪廓面積為第二個面積。在實踐應用時,還要確保第一個面積要大于第二個面積,以形成明顯的虛實變化。(圖2)
三二組合針法是在傳統(tǒng)亂針繡針法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與其最為接近的針法是交叉亂針和三角亂針。其中,交叉亂針是采用兩個針腳相互交叉,三角亂針是采用三個針腳進行交叉之后形成三角形。
在蘇繡中,絲線的光澤是絲線區(qū)別于其它織物的主要特征。從畫面中絲線形成的光澤來看,雖然交叉亂針和三角亂針針法都能夠將畫面反射出的光線向不同方向發(fā)散,不會產生集中反光的現(xiàn)象,但是由于交叉亂針和三角亂針的規(guī)律性較強,因而容易產生均勻、平淡的視覺效果,塑造出的圖形容易造成呆板的弊病,導致整個畫面缺少朦朧、灑脫和流暢的感覺。而三二組合針法正好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與交叉亂針和三角亂針相比,三二組合針法將其中的優(yōu)點進行了整合和改良,形成多種組合形式,保留了三角亂針和交叉亂針原來的優(yōu)點,又通過若干種組合方式,避免了三角亂針和交叉亂針單獨使用而出現(xiàn)的規(guī)律性較強的缺點,使繡出來的形體更加生動而富有變化,更加貼近中國傳統(tǒng)古畫原作的筆墨趣味。
鑒于中國傳統(tǒng)古畫大多以濃淡干濕的墨色刻畫出形體來直抒胸中意氣,注重寫意及情感表現(xiàn),畫面中的形體往往形態(tài)變化多端,層次豐富,跟西洋寫實繪畫風格截然不同。對于這類古畫的繡制,單獨以傳統(tǒng)的平繡、亂針繡等針法很難如實地還原出原作的神韻,而三二組合針法正好在蘇繡中能夠有針對性地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古畫中一些排列規(guī)整卻變化多端的形體,不僅能夠塑造出豐富的細節(jié),而且能夠讓繡制的形體更加生動。
三二組合亂針針法的工藝簡單,具有較強的可推廣性,目前已獲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在創(chuàng)作中經常用于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古畫中排列規(guī)律性較強的樹枝、樹干、樹葉、花草以及較為朦朧的畫面背景,應用范圍比較廣。
自三二組合針法問世以來,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應用三二組合針法結合傳統(tǒng)亂針繡、平繡針法繡制了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古畫作品,如《四景山水系列》《風雨歸牧圖》《拙政園三十一景》《芙蓉水鳥圖》等,并有大量作品在國內展覽中獲獎,足以證明該針法在繡制中國傳統(tǒng)古畫時能夠產生理想的視覺效果。
《四景山水系列》有春、夏、秋、冬四幅畫面,繡地為素縐緞的背面,四幅作品的尺寸一樣,寬102厘米、高62厘米,榮獲2015年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繡稿原作是南宋畫家劉松年的絹本設色畫,其功力扎實,展示了南宋居住在山野別墅中士大夫的清閑生活,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原作描繪了南宋時期杭州西湖貴族庭園別墅的四時景色,應用界畫的技法描繪了庭院臺榭,工整細致,人物的活動均為畫面的重點,造型精巧,色彩雅致,筆墨技巧豐富。在構圖方面,深受馬原、夏圭的影響,畫面主景均不在正中間,要么偏左,要么偏右,注重留白形成的空靈之感,恰當?shù)剡\用了長短、動靜、疏密、黑白等屬性的對比關系;在用筆方面,既有李思訓風格的青綠畫法,也有繼承董源、巨然 “淡墨輕嵐”的水墨畫法,用筆考究、墨色多變。遠處的山石以斧劈皴刻畫,采用堅挺的短線皴擦,轉折處清楚,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山石高低錯落的結構,最后用淺墨渲染,使其與遠處的天空融為一體;近處山石則用小斧劈皴和刮鐵皴表現(xiàn)結構與走勢,墨色較濃,層次清晰。近處的樹木采用勾點結合的技法,用筆細膩,色彩雅致,反映了劉松年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藝術格調。
圖2-1 三二組合針法繡制圖1
圖2-2 三二組合針法繡制圖2
圖2-3 三二組合針法繡制圖3
在繡制時,為了表現(xiàn)原作中“淡墨清嵐”的畫法,四個畫面(圖3)從遠到近均以虛實亂針進行鋪底,經過逐層加色,營造出深邃的層次關系。近景中亂石、雜草等均以交叉亂針繡依據(jù)畫面中自身的形體結構依勢表現(xiàn),用粗細合適的繡線刻畫細節(jié)。對于一些形態(tài)變化多端的局部形體,則采用三二組合針法進行重點刻畫,如春景中一條條下垂的柳葉、夏景中亭臺兩側下垂的樹葉。這些樹葉的數(shù)量較多,雖然排列比較規(guī)整,但其造型中有大小、疏密、虛實等多種視覺形式上的變化,倘若單獨使用三角針或者交叉亂針來繡制這些排列靈動、層次豐富的樹葉,排列規(guī)整的針法很難表現(xiàn)樹葉豐富的視覺形態(tài)。作者根據(jù)其形體特征選擇靈活的三二組合針法進行繡制,每一組針法中組合了一個三針和一個二針,再配合繡線色彩明度及純度上的變化,從而形成了千變萬化的樹葉造型,一方面避免了使用交叉亂針或三角亂針導致的排列規(guī)整的缺陷;另一方面營造出了豐富的層次關系,恰到好處地通過千針萬線的針腳變化還原了劉松年原作的筆墨味道。
在這四個畫面中,作者不拘泥于成法,審時度勢地組合了三二組合針、交叉亂針、三角亂針等多種針法類型,尤其是應用三二組合針法刻畫出層次豐富、形體生動的樹葉形態(tài),工藝精湛,使整個作品顯得氣韻生動,將宋人在一年四季中休閑的慢節(jié)奏生活刻畫得入木三分。
《風雨歸牧圖》(圖4)以南宋畫家李迪的作品為繡稿,繡地為真絲塔夫綢。李迪是南宋宮廷畫家,擅長花鳥、竹石、走獸等題材,寫生能力較強,格調高雅,富有盛名。原作用筆細膩,設色雅致,兼工帶寫,將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山野場景刻畫得淋漓盡致。近景中蒼老的柳枝被狂風吹得翩翩起舞,兩個穿著蓑衣的牧童正在急忙返程回家,前方的牧童匍匐在牛背上,用手護著頭上的斗笠,在與狂風對峙;后面的牧童正在回首尋找被風吹落在地的斗笠,似乎要跳下牛背去撿斗笠。兩個牧童的造型栩栩如生,兩條牛的形體準確而生動,濃淡相宜的墨色將各個部位的質感特征刻畫得十分到位。前方的大牛轉首回視,似乎在囑咐后方的小牛不要掉隊,八只牛蹄起落參差不同,富有變化。畫面遠景是一片湖水,弧形的岸邊長滿亂草、矮樹叢、蘆葦和水草等,布局錯落有致,均向右傾斜,將狂風的威力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而湖邊兩棵向左微微傾斜的柳樹樹枝也被狂風吹得向右飄搖,與岸邊的諸多植物形成了視覺上的呼應。
圖4 風雨歸牧圖,蘇繡,周海云 作,2014-2015年
圖3-1 四景山水系列-春景,蘇繡,周海云 作,2016年
圖3-2 四景山水系列-夏景,蘇繡,周海云 作,2016年
圖3-3 四景山水系列-秋景,蘇繡,周海云 作,2016年
圖3-4 四景山水系列-冬景,蘇繡,周海云 作,2016年
在繡制時,先用虛實亂針繡出大致的輪廓,形成明顯的明暗關系,包括遠處的天空和水景、近處的牧童和水牛等,營造出畫面整體的空間秩序關系。其次,用虛實亂針繡層層加色,順著形體的結構施線,表現(xiàn)畫面的各個形體。畫面右方柳葉不僅數(shù)量較多,而且形態(tài)十分豐富,在狂風的吹拂下翩翩起舞,作者以獨創(chuàng)的三二組合針法組織粗細、疏密、深淺不一的繡線繡制出兩棵柳樹上變化多端的垂柳葉,既如實地刻畫出其隨風搖曳的動態(tài),又形成了豐富的層次關系,還避免了形成大面積的絲光,最終完美地刻畫出柳葉翻飛的景象。
在完成此幅作品的過程中,根據(jù)牧童、水牛、柳葉等在畫面中不同的質感,因地制宜地組織了施針、滾針、虛實針、亂針等多種針法,創(chuàng)造性地將三二組合針法與傳統(tǒng)針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既還原了原作的意境,又形成了十分豐富的肌理效果,最終渲染出山野之外兩個騎牛的牧童迫切希望回家的場面。
三二組合針法吸取了傳統(tǒng)亂針繡針法可以將光線向不同方向發(fā)散、不會發(fā)生集中反光的特征,解決了交叉亂針和三角亂針規(guī)律性較強所帶來的缺陷,不僅從針法上較好地應用了絲線反光的特性,而且解決了交叉亂針和三角亂針反光效果均勻和平淡的問題。三二組合亂針針法巧妙地將一個外輪廓為大面積的三針組合與一個外輪廓為小面積的二針組合進行搭配使用,組織方法極易被掌握,非常容易在繡制中國傳統(tǒng)古畫的作品中使用。
總之,運用三二組合針法和傳統(tǒng)針法組合繡制出的畫面更加靈活、灑脫、流暢,特別適用于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古畫中的樹干、樹枝、樹葉、花草類等圖形,在未來蘇繡創(chuàng)作中具有廣泛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