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廣東省汕頭市中心醫(yī)院骨外科(515000)
曾澤吟 肖智真 張丹丹
膝骨性關節(jié)炎嚴重影響人類生活,特別是終末期膝關節(jié)炎。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對終末期膝骨關節(jié)炎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術后3-6 個月能顯著緩解疼痛、提高膝關節(jié)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2]。但TKA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創(chuàng)傷大,疼痛、腫脹等,不利于術后負重活動及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冷療是一種應用低溫物理因子作用于患部的療法,目前臨床上常用冰塊冷敷。研究表明TKA 術后早期開始冷敷冰塊可以緩解患者疼痛和改善關節(jié)功能,不足之處是:污染傷口、硬度高、接觸面積小、難于固定、維持時間短[3,4]。為此,我科自行設計并制作了使用于膝關節(jié)冷敷的冷敷體(專利號:ZL201920367291.6)。本研究探索該冷敷體在膝關節(jié)冷療患者中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1)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符合退行性骨關節(jié)炎標準;③初次行單側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④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明顯的心肺肝腎功能不全;②血管痙攣性疾?。虎弁砥诎┌Y;④不配合治療者。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共99 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49 例和觀察組50 例。對照組中男19 例,女30 例;平均年齡(68.7±13.4)歲。觀察組中男21 例,女29 例;平均年齡為(68.3±12.9)歲。兩組性別、年齡無統計學差異,資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新型膝關節(jié)冷敷裝置的設計從膝關節(jié)的解剖結構出發(fā),將其分為上下兩個冷敷體,中間由一個鏤空的圓形連接起來。圓形剛好位于髕骨的位置,這樣既避免凍傷髕骨,同時也方便觀察血運。由于膝關節(jié)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屈戍關節(jié),所以采用分體設計可以使該裝置更好地貼附于關節(jié),同時也不影響關節(jié)屈伸運動。冷療與康復可同時進行(見圖1)。冷敷體的冷藏室采用蜂巢設計,每個獨立的冷藏室采用密閉式、具有支架結構的設計,其中的填充物質為凝膠(見圖2)。采用蜂巢設計可增加冷敷面積,而采用密閉式、具有支架結構的設計可避免冷敷物質的聚集,避免冷敷死角的產生,同時減少了更換冰袋這一繁瑣過程。冷敷體的表面采用OK 布設計,兩側具有彈力繃帶,彈力繃帶的尾端為魔術貼,魔術貼與OK 布相對應。
圖1 新型冷敷裝置在膝關節(jié)屈曲狀態(tài)下的效果圖
圖2 新型膝關節(jié)冷敷體結構示意圖
1.3 方法(1)鎮(zhèn)痛方案:加強對患者的術前宣教,術中以鎮(zhèn)痛藥物注射關節(jié)周圍;患者術后返病房時,均留有一個靜脈自控鎮(zhèn)痛泵(PCA),術后72 h 撤除PCA,手術當天開始使用非甾體類抗炎鎮(zhèn)痛藥緩解術后疼痛[5]。(2)康復計劃:術后6 h 麻醉清醒開始足背伸訓練;術后第2 d 在耐受的情況下進行前一天的訓練,協助患者下床站立練習;術后第3 d 至出院:遵醫(yī)囑指導患者主動向下按壓膝關節(jié)(每次10 min,2 h 練習1 次);屈曲練習時,患者坐在床邊依靠患肢重力進行膝關節(jié)屈曲。同時可進行原地踏步、靜蹲練習等。對照組在常規(guī)鎮(zhèn)痛治療和康復訓練基礎上用冰袋進行冷敷。觀察組在常規(guī)鎮(zhèn)痛治療和康復訓練基礎上用新型冷敷裝置冷敷治療。具體方案是:術前將該裝置放置冰箱冷凍4 h,術后患者返回病房后對準髕骨的位置將裝置放置于膝關節(jié)處,根據個體差異調節(jié)彈力繃帶的松緊度,及魔術貼在OK 布上的位置,實施加壓冷療。術后3 天每天上午、下午各冷敷1 h,冷敷期間注意觀察患肢感覺及全身狀況,并做好記錄。冷敷期間患者的康復訓練照常執(zhí)行。
1.4 觀察指標(1)疼痛評估: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評估。(2)腫脹度評估:測量患肢髕骨上級2 cm、髕骨中點、腓腸肌最粗點周徑,取其平均值(術前1 d 及術后第2、4 d)。(3)膝關節(jié)功能HSS 評分: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關節(jié)評分系統評估(術前、術后72 h)[6]。(4)凍傷評估:根據感覺麻木、疼痛、局部僵硬、變黑、甚至壞死等情況評估[7]。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描述,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率和構成比描述,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 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 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例)50 49術前2.40±1.78 1.94±1.37術后6 h 6.32±1.45 7.62±1.72術后1 d 4.05±1.99 5.67±1.09術后2 d 3.87±1.66*4.20±1.44
2.2 兩組患者術后1 d、術后2 d、3 d 時局部腫脹程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腫脹程度比較(±s,cm)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腫脹程度比較(±s,cm)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例)50 49術后1 d 4.1±1.3 4.78±0.95術后2 d 4.8±1.64 5.5±1.55術后3 d 4.9±1.4*5.8±1.8
2.3 兩組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HSS 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HSS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HSS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例)50 49術后1 d 43.30±11.62 39.8±6.56術后4 d 53.40±12.8*42.87±6.32
2.4 兩組凍傷情況比較觀察組無凍傷病例,對照組發(fā)生凍傷1 例,經處理后好轉。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人類生活。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KA)是目前治療終末期膝骨關節(jié)炎的主要手段,但術后存在疼痛、腫脹等問題,不利于術后康復[8]。冷療是一種應用低溫物理因子作用于患部的療法,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收縮毛細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緩解充血腫脹、降低神經末梢敏感性,起到緩解疼痛、腫脹的作用[9]。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冷療方法是冷敷冰塊。TKA 術后早期冷敷冰塊雖可以緩解疼痛和改善關節(jié)功能,但存在如污染傷口、硬度高、接觸面積小、難于固定、維持時間短等不足。針對此現狀,我科自行設計并制作了使用于膝關節(jié)冷敷的冷敷體,并獲得專利(ZL201920367291.6)。該裝置從膝關節(jié)的解剖結構出發(fā),將其分為上下兩個冷敷體,中間由一個圓形連接起來。上下兩個冷敷體的冷藏室采用蜂巢設計,而每個獨立的冷藏室采用密閉式、具有支架結構的設計,其中的填充物質為凝膠。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VAS、腫脹度、膝關節(jié)功能HSS 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裝置可減輕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疼痛程度、減輕膝關節(jié)腫脹程度、盡早恢復膝關節(jié)功能。且該裝置操作簡單,可通過冰箱快速冷凍,重復使用,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完美塑性,能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建議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