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夕
早在殷商時期,我國絲織業(yè)就十分發(fā)達,在當時的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絲”“帛”和“?!钡茸帧,F(xiàn)存的帛畫年代上限為戰(zhàn)國中期,下限為東漢中期,時間跨度約五百年。帛在古代被當作書寫的材料及繪畫的媒介。楚辭《招魂》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巫陽焉乃下招曰:“魂兮歸來!去君之恒干,何為四方些?舍君之樂處,而離彼不祥些!”兩千多年前,屈原一邊舞動手中的魂幡,一邊吟唱招魂之詞,目的是召喚出楚懷王的魂魄,這說明那時的人們已將魂幡作為與亡者魂魄連結、溝通的可行性“手段”,以此來實現(xiàn)永生。
帛畫材料為軟質,可卷可折疊,便于移動。在繪畫早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帛畫就是最早的畫在織物上的畫,它雖與后來的卷軸畫不完全一致,但大體上都是可以移動的畫,也可以說帛畫是卷軸畫的前身。唐以后,為了人們展看與懸掛的方便,出現(xiàn)了裝裱的樣式,可裝裱為軸卷、冊頁等,在后期被稱作卷軸畫。
圖1《人物龍鳳圖》
圖2馬王堆1 號漢墓T 形帛畫
目前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帛畫有4件,《人物龍鳳圖》(圖1)就是其一,它是我國目前現(xiàn)存的最早的人物畫之一。整幅作品描繪的是一女子正祈求具有神秘力量的龍與鳳,帶領她升向仙界的場景。畫中女子側身而立,著長裙,腰身纖細,表情嚴肅,雙手拱于胸前,似在祈禱,在她的左側與上方飛舞著龍與鳳,女子裙角下方繪有類似彎月的圖案。整幅畫作呈對角形構圖,墨線勾勒流暢,線描富有變化,用筆圓轉有勢,給人古樸、稚拙之感。畫面整體主次分明,造型簡約,人物的服飾沒有過多描繪,只是簡單交代;設色上,用墨單純平涂,濃淡有致,充滿神秘遠古的氣息。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此時的繪畫相較于戰(zhàn)國以前已經(jīng)具有主題性和敘事性,繪畫內(nèi)容逐漸脫離在器物上描繪富有裝飾性的圖案花紋,而轉變?yōu)樗茉飒毩⒌娜宋镄蜗?。這時期的繪畫沿著寫實寫形的方向發(fā)展,但還處于起步階段,人物造型只能抓住突出輪廓簡單概括,且均采用全側面角度來描繪,未能完整刻畫出人物的多種角度。畫面整體采用典型的平面造型布局,通過上下左右排列、填空式的平鋪來表示空間關系?!度宋稞堷P圖》采用線描的形式進行較為嚴謹?shù)膶懶危@樣的描繪方式為之后的漢代帛畫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是中國線描繪畫的重要開端。
20 世紀70 年代出土于湖南長沙馬王堆1 號漢墓中的一幅T 形帛畫(圖2),是中國考古史上的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這件帛畫作品是西漢時期佚名創(chuàng)作的絹本設色畫作,名為非衣,即“飛衣”。畫作長約200 厘米,是一幅繪畫巨制。畫中內(nèi)容分為三部分,由上到下分別是天上、人間和地下。T 形帛畫內(nèi)容紛雜,畫中人獸形態(tài)各異,線條嚴謹細密,較之戰(zhàn)國時期的帛畫作品更具有運動感和節(jié)奏感,可以看出此時畫師的繪畫技法已趨于成熟。在設色上,T 形帛畫設重彩,先勾勒外輪廓,再進行平涂設色,部分使用渲染和退暈手法。畫中大面積使用紅棕色,局部再用白、粉、墨、青等色彩進行點綴,使畫中景物內(nèi)容產(chǎn)生對比,物象具有空間立體感。整幅畫卷充滿了詭秘絢爛的藝術效果。
這個時期的畫師已經(jīng)能夠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在形體準確的基礎上傳達出人物獨特的精神氣質。畫中墓主人形象與考古挖掘出的辛追夫人形象近乎一致,這也說明當時人物形象的刻畫已經(jīng)走向寫實。T 形帛畫以上下平列的方式來展現(xiàn),畫家運用了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通過人物大小來體現(xiàn)女墓主的地位,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也算是中國肖像畫的雛形。從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人物繪畫仍處于稚嫩的階段,但此階段的繪畫是中國繪畫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此時對人物寫實描繪的強調(diào)已經(jīng)使新的肖像畫開始萌芽。
魏晉時期,顧愷之提出“傳神論”,主張作畫要以形寫神,在形準的前提下體現(xiàn)出人物的精神氣質。這時期的繪畫與戰(zhàn)國之前的繪畫創(chuàng)作理念不同,不再靠憑空想象來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而是通過聯(lián)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得主客體之間的連結,使畫面達到神思交融的效果。畫中所繪人物不僅形體準確而且具有各自獨特的精神面貌與性格氣質。從東晉畫家顧愷之所作的《洛神賦圖》局部(圖3)中可看出,畫中的人物布局延續(xù)了馬王堆T 形帛畫中的手法,按等級從大到小依次排列,疏密有致。
《人物龍鳳圖》中的線描,細勁流暢,如行云流水,這為之后顧愷之所創(chuàng)的“高古游絲描”提供了有力的借鑒。從《洛神賦圖》中可以看出,線條勻稱協(xié)調(diào),緊密細致如春蠶吐絲,這時期的畫師對線條的掌握已相當熟練。相較于楚漢帛畫,此時對人物的刻畫角度更加飽滿全面,不再僅限于全側面的描繪,而能從正、側、四分之三側等多種角度來表達,繪畫著色也不像漢代那般鮮艷濃烈;T 形帛畫中運用的大面積暗紅色在這里轉變?yōu)楫嬅嬷械男∩珘K用于點綴,巧妙豐富。畫作整體的色調(diào)由濃烈鮮艷轉為雅致古樸。繪畫技法也不再是單純的厚涂或平涂,而是層層渲染,富有層次變化,景與人虛實結合,展示出一種飄逸浪漫的空間美。
圖3《洛神賦圖》局部
《論語·八佾》記載,子夏向孔子請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子曰:“繪事后素?!彼刂干z織成的白絹,表示作畫前應先具備純凈潔白的畫底,這是完成好一幅畫作的基礎。但帛畫并非一開始就有白底,早期由于技術原因,帛并不是純白色,而為“素色”,到了后期,古人運用特殊的白粉進行反復渲染、改進,最終才能獲得較為純凈的白色畫底。古人技藝的不斷提高使帛這種生絲物得到了極大的延續(xù),它的質地不斷改善,絲與絲之間變得愈加緊密輕薄,整體細膩平挺,在經(jīng)過精梳、牽伸、加捻等紡紗工序加工之后,帛畫后期逐漸發(fā)展成了絹本畫。
現(xiàn)在出土的帛畫的主題都圍繞引魂招魂、升往仙界來展開,通過對其中的畫面圖像進行分析與考究能夠了解到楚漢時期的繪畫藝術特色、宗教信仰與喪葬文化。就目前所知,《人物御龍圖》與《人物龍鳳圖》是中國最早的人物肖像畫,它們的出現(xiàn)促進了后世卷軸畫的創(chuàng)制與繪畫畫理的發(fā)展,使得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達到了一個又一個新高度。畫中的造型、線描與設色等藝術語言,是整個中國繪畫史中的關鍵節(jié)點。其所蘊含著的深厚美學內(nèi)涵,展現(xiàn)了楚漢時期的畫師們的藝術才情,從中可以探索出早期人物畫的繪畫規(guī)律,對研究中國繪畫藝術發(fā)展具有重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