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穗芳
(江門市江華小學 廣東江門 529000)
近年來,科技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改變。古時候所說“千里眼”“順風耳”之類傳說中的事情,在現(xiàn)在看來也不過是平常的視頻、電話,人人都可以使用。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人們可以不限時間地點地與人溝通,各項工作也更加便利。數(shù)字化的新社會不僅促進了經濟發(fā)展,也對教育領域產生了諸多影響。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電子產品也逐漸進入了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電子產品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輔助學習,用得不好還會起到反作用,本文主要學習討論電子產品對小學生學習的正負影響。
在傳統(tǒng)課堂上,小學生往往通過教師授課、閱讀課外書籍來獲取知識,而隨著電子產品逐漸進入日常生活中,小學生能輕松從互聯(lián)網上獲取知識。經調查得出,90%的小學生家庭中都有手機等電子產品,70%以上的小學生懂得如何利用互聯(lián)網獲得新知識,64%的小學生表示對電子產品“無師自通”[1]。
越來越多的小學生隨身配備電子產品,這些電子產品除娛樂功能之外,還被學生視為學習工具。學習上的難題,在互聯(lián)網上可以找到更多的解決方法,開拓思維。老師布置作業(yè)的模式不再單一了,可以布置電子作業(yè),不再局限于紙張。電子產品的推廣應用豐富了小學生的視野,為他們提供了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使得可接觸學習的知識變得多元起來。
電子產品如學習機具有隨時隨地教學、碎片化教學的特點,可以將小學生生活中的零散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學生可以在起床后、等車時、睡覺前進行十分鐘或半小時的碎片化學習,既不影響學習積極性,也能充分利用時間。
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投影儀等電子產品進行多媒體教學,能大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教師的授課效率。在筆者教學的兩個班級中,一個班除了書面作業(yè)之外,還增加了每天5分鐘的電子作業(yè),如選擇判斷題,或者小視頻演示;另一個班則進行常規(guī)教學只布置書面作業(yè)。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后,事實證明了增加電子作業(yè)的班平均分提高了2分,而且這些孩子對數(shù)學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
學習是一件貫穿人一生的事情,在義務教育階段,有老師、家長管束,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此階段學生的求知欲比較強,正好可以利用電子產品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和培養(yǎng)學習的自主性[2]。電子產品依托于互聯(lián)網,承載著數(shù)量繁多的知識,小學生想要從其中獲取學習資源,必然要進行篩選和過濾,這一行為便是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的轉折點[3]。通過電子產品進行學習具有的快速、便捷特點,使小學生更青睞將電子產品作為學習工具進行自主學習。
許多小學生都將電子產品當做抄襲工具,他們往往照搬參考答案而不進行自主思考,復制粘貼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學習,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將文字、公式等知識進行思考理解,再轉變成自己的知識。如果僅將作業(yè)答案從互聯(lián)網上搬到作業(yè)本上,全無自己的思考過程,不會得到任何學習提升,反而會限制獨立思考能力的發(fā)展。
電子產品不該成為小學生的偷懶工具,一旦學生習慣了從電子產品上找到解題答案,獨立思考能力將大打折扣。長此以往,當他們遇到困難時第一反應便是通過電子產品獲取答案,完全跳過獨立思考的過程,在處理問題方面將變得狹隘單一,對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
與國外不同,我國的大多數(shù)網絡資料都是對大眾開放的,百度、Google、360等搜索引擎資料中有大量數(shù)學習題及答案,就算是小學生也能輕易搜索出來。他們可以輕松抄襲到作業(yè)答案,根本不需要動手動腦去思考、實踐,然后留出大量的課余時間用來玩游戲。家長一旦沒有正確指導電子產品的用法,小學生就很容易產生學習觀念上的偏差,久而久之,會喪失完成課業(yè)的興趣和能力,更加依賴于運用電子產品,方便快捷地“解決作業(yè)”,并沉溺于電子游戲,形成惡性循環(huán)。絕大多數(shù)小學教師都認為,學生極易對電子產品產生過度依賴心理,引發(fā)厭學現(xiàn)象。
對比多項研究可以看出,小學生群體并非完全不會利用電子產品進行學習加工,只是在技巧能力方面尚不常熟,往往事倍功半。在數(shù)學學習上,有探討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小學生應將不同的學習方式有效結合,再配合電子產品的輔助,使學習和能力都得到長足發(fā)展。除此之外,數(shù)字化時代的小學教育還要求學生做到相互合作交流。在使用電子產品進行學習時如遇到不能理解的問題,還需要和家長老師進行溝通,發(fā)現(xiàn)好的學習軟件也可以將之分享給小伙伴。
孩子與家長接觸的時間比孩子在校時間要長,家長對孩子的影響也比老師要大,父母既要認識到電子產品對小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導向作用,也要避免電子產品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應與孩子和諧相處,教導孩子們接受新事物以及如何避免新事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改善學生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身為教學的主導者,應順應新課改要求,提高對電子產品教學的認識。樹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媒體教學理念,將電子產品普及到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積極地看待電子產品,將之視為學習工具,把控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