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志霞
“整本書閱讀”理念正式提出以來,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開始從傳統(tǒng)的單篇課文教學轉向更為有意義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從以往的窺一斑而見全豹、以小見大式的教學走向更為全面、具體、深入的閱讀教學,思維更聚焦。但對于小學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怎樣讀懂整本書蘊含的道理,厘清書中的深層含義呢?思辨性閱讀就是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對書中某一主題進行專題式的深入探究,進而達到認知的理性化、結構化、合理化、深度化。這正是整本書思辨性閱讀的價值所在。
統(tǒng)編本教材在每冊的“快樂讀書吧”均安排了數(shù)量不等的推薦閱讀書目,低年級的童話到高年級的小說,涵蓋了國內外的優(yōu)秀作品。大部分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書目的梗概,了解人物,知道大意,僅此而已。而文本背后巨大的價值卻很少涉及,沒有帶領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去理解、賞析、感悟。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教學中,我們應該帶領學生透過文本內容去探究本質,即文本閱讀價值,這樣才更有意義。
《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是三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中的推薦書目,兩本書都是由系列故事組成,教者在引導學生讀完兩本書之余,圍繞“磨難與幸?!边@一主題,引導學生再讀兩本書,聚焦《丑小鴨》《豌豆公主》《灰姑娘》等篇章,當熟悉的文字再次被讀起,文本深刻的內涵就凸顯出來,學生正確理解了幸福來自于磨難,懂得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
思辨性閱讀,正是在閱讀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文本閱讀價值的獨特魅力,引導學生深入品味,汲取成長的正能量。
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巧妙地為學生搭建起跳一跳、夠一夠就能到達的平臺,使得學生在愉快的體驗中習得知識,這也需要教師精準把握學情,正確定位學生的元認知。
《水滸傳》是五年級下冊的必讀書目之一,學生對書中的打斗場景較為感興趣,而對于書中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我們應該如何教學?我們讀一部作品的時候,并不是要對作品中的人物做道德評判,而是要從中學習在面對自己的私利、困境時,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課堂中教師就好漢們的入伙方式、精神特征,通過“血性與理性”“自愿與被迫”“英雄與暴徒”“成功與失敗”四個議題,聚焦忠義與私利這一主題,引導學生在矛盾沖突中學會思考、判斷,從而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把握問題的本質。教師通過思維導圖方式,為學生搭建起閱讀的支架,學生迅速到達最近發(fā)展區(qū),新的意義就此獲得但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以此為腳手架,繼續(xù)探索新知識,這就是學以致用。
借助腳手架,自主抵達并超越,這樣的知識是有意義的,方式是可取的,效果是明顯的,成績是喜人的。
“快樂閱讀吧”中推薦的書目都是經(jīng)過編者精心挑選的,文質兼美,能夠為學生健康的人格打下厚重的文化底色。閱讀中如能通過凝練主題確定相關議題,聚焦問題,整本書思辨性閱讀便可以助推學生的認知合乎社會規(guī)范。
《愛的教育》《紅巖》《小英雄雨來》等,這些必讀書目有效構建起了呵護社會認知規(guī)范下的當代小學生的人生底色,奠定了樸素的價值觀,有效回應了“新時代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一時代主題。
整本書閱讀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教者們在教會學生閱讀方式方法的同時,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定能夠吸引學生、喚醒學生進行有意義的閱讀,讓文本價值深化、學生價值量化、社會價值內化。讓我們在思辨性閱讀理論的指引下為之持之以恒,不斷努力,讓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整本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