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 張 凡
教師將思維導圖運用到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閱讀方法。思維導圖具有直觀化、發(fā)散化、藝術化的特點,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繪制思維導圖,把文章的內容用文字、圖像表達出來,有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層次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課前預習,授課時共繪共議,同畫一幅完整的思維導圖,課后展示優(yōu)秀作品,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師生共育優(yōu)質閱讀教學活動。
小學階段閱讀課程學習,是語文領域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重閱讀方法的傳授,輕情感體驗,閱讀教學的情感價值很難真正被學生理解。然而思維導圖具有邏輯清晰,容易理解和吸引小學生注意力等特點,在小學生閱讀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小學生改善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激發(fā)閱讀興趣。
思維導圖能將一篇文章變成一幅圖,讓學生通過預習,在正式學習前,已經(jīng)對將要學習的文本有了一個整體的了解。一篇文章變成學生手中的一幅圖后,段與段之間不再獨立存在,思維導圖讓它們圍繞著閱讀材料的核心,抓住材料的重點詞語、句子進而讓整體聯(lián)系起來。通過思維導圖的梳理,不容易漏了重點,整體呈現(xiàn),讓小學生對將學習文本的整體概況有所了解,先知道整體再從局部去細講,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識。在梳理總結的過程中,可清晰的將相同情感或內容的段落總結在同一概念下,提升小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同時閱讀時能更好的提煉文本的關鍵詞,正確把握文本的行文思路及表達情感。
運用思維導圖,可以避免教師枯燥無味的講解,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犹剿?。在前人的探索中,教學最應該啟發(fā)學生的“欲”,這個“欲”是指學習的內在動機,然后教師再交給學生“魚”,這里的“魚”就是教學內容。思維導圖的制作運用色彩、線條、詞語像串珠子一樣將知識點鏈接起來,學生在主動學習中隨時都會有新發(fā)現(xiàn)、新想法,快樂發(fā)現(xiàn)的學習。尤其是學期末總復習階段,大量的知識堆積會導致學生麻木、厭煩,而當他們運用自己感興趣的學習方式找尋記憶通道,親身參加到教學活動中時,則會增添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感。這時教師再適時引導,給與正確的方向和總結,會使一節(jié)課變的生動有趣,學生也會更積極專注。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使用思維導圖可以刺激人類的右腦,原因是,當我們在繪制思維導圖的時候需要借助各種顏色、形狀和豐富的想象力。據(jù)科學研究證實,人的大腦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左腦主管邏輯、詞匯、數(shù)字,右腦擔任抽象思維、直覺、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責任。運用圖像可以使用了我們的視覺感官,讓繁多的文字變成圖畫,可以成倍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思維導圖不受整體的影響,具有極大的可伸縮性,可以隨時添加新的內容,在學習新知識后有與此相關的新想法和感受可以添加在圖中,這也是對舊知識的鞏固理解,加深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也拓寬了閱讀的知識面。不僅如此,思維導圖可以對同一類型的文本,同一體裁的文章進行分類歸納,從橫向與縱向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
閱讀能力一方面包括對文本內容本身理解的能力,著眼于文本的本身,通過識文斷字獲取文本內容,流暢閱讀文本,這是閱讀最基礎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閱讀理解能力,它指的是更高要求的閱讀理解過程,即理解文本深層次含義的能力。掌握最基礎的閱讀能力是閱讀理解的開端。在當前的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側重于閱讀基本技能的訓練,輕視了閱讀策略的教學。教師比較重視閱讀基本技能的訓練,例如字詞句的強化和朗讀課文在課堂中占用較多的時間,但是閱讀策略的教學卻極少。在課堂問題提問中,教師很少能設計一些促使學生運用閱讀策略的問題。從教學階段來看,小學低年級應重視閱讀基本技能教學,小學高年級應該側重于教學生閱讀方法和策略,教師不能將技能與策略完全對立起來,它們不是全部或者沒有的關系,而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尋求二者的平衡。
以往教學,受應試教育影響,閱讀教學當成簡單的閱讀題來進行,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不甚關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采用“題海戰(zhàn)術”,教師布置給學生大量的閱讀訓練習題,試圖通過做題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提高,但由于大量的閱讀習題為學生帶來了大量的作業(yè)壓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壓力大、閱讀唯分數(shù)論的問題,還有閱讀的專項練習,學生閱讀遷移能力不強,最后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如人意。并且,盲目做題,沒有深層次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感情,會降低對文學藝術的領悟欣賞能力。閱讀承載著文字的魅力,時代的烙印,作者的情感,想要高質量的閱讀,必須端正學習目的,深入了解,沉醉其中。
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要對每一篇文章進行預習,大多數(shù)的預習要求是朗讀課文及生字詞書寫訓練,這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擴大識字量有很大幫助,但是對于小學中高年級來說已經(jīng)不夠。教師根據(jù)學生此時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閱讀教學預習時引入思維導圖,可以使學生真正深入的去理解文章,把握重點。思維導圖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要深入理解文章,整體把握作者寫作意圖,寫作方法,并且在思維導圖后邊寫明自己的困惑和疑問。這樣的作業(yè),訓練的是學生的閱讀思維,減少了學生書寫的負擔,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思考。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甲天下》為例,教師布置預習任務,初讀文章借助工具書,認識理解文中的生字詞,查找作者相關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找出文章優(yōu)美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谝陨项A習作業(yè),可以繪制初讀文章的思維導圖,以便于整體理解文意,提高預習效果。
一是明確問題,集中思考。預習要求在繪制思維導圖時已給出,學生對文本已經(jīng)有一定的理解,教師通過小組交流分享活動,各小組派出代表分享本組的思維導圖,并闡述自己的獲得和難點,其他小組可幫助解答該小組的疑惑,此時就可將散點知識集中化,對于各小組普遍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第二課時的解決重點,也就明確了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課堂上,首先出示本節(jié)課的重點問題,然后全班同學集思廣議。打破小組界限,困惑相同的同學結合成一個大組,共同探討,依據(jù)文本,找出能夠解決問題的條件。
二是解決難點,共繪思維導圖。再讀文本,學生在個人思維導圖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的前提下,小組交流,探討出解決難點所需要的條件,補充在思維導圖中,小組推選同學在講臺前和師生共同分享,別組的同學可以隨意進行補充和提問,這就相當于全班同學在黑板上共同繪制了一幅更加完善的思維導圖,利用這種方式可以解決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發(fā)言做一定總結,在學生沒有達到的目標上引領他們有更高的認識和提升。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為例,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文章是如何分層次寫桂林山水的特點?為什么說桂林山水是中國山水風景的一大“奇觀”?在各段是如何體現(xiàn)的?學生會出現(xiàn)尋找語句遺漏,且體會作者感情不到位的問題,此時運用思維導圖,將“山”“水”特點分開來尋,最后整體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會讓學習更加條理化,層次化,也更深刻。
閱讀與寫作是分不開的的,只有閱讀,才有寫作的源泉,才有了寫作的工具。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為例,學完本課后,學生整體感知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及領悟到作者對桂林自然景色的喜愛與贊美。教學中學生還掌握了寫景順序,以及寫景方法即抓住重點來寫,善用修辭手法,寫的生動形象,讓人仿佛置身其中。這樣的拓展教學可以將閱讀與寫作自然的銜接在一起,讓學生在欣賞別人優(yōu)秀文章的同時,自己可以運用該文章中的寫作手法嘗試寫出自己身邊或者游歷過的景點,鞏固學生的認知,體會身邊的自然美,讓教學從課本走向生活,走向實際,人人皆可發(fā)現(xiàn)美,書寫美。提升自己閱讀能力的同時,提高寫作能力。
繪制完閱讀材料的思維導圖,并以此為基礎書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此時教師應該適時引導,師生共評共選出優(yōu)秀的作品,在教室專門設置一區(qū)角,展示學生作品。學生作品被展示在區(qū)角中,可以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學習越發(fā)有動力,也會更加積極的參與班級、學校的各種活動。在學生之中,自己的“作品”暫時未達到展示資格的學生,他們也在暗暗使勁,希望下次的作品展中能有自己的優(yōu)秀作品。隨著活動開展次數(shù)的增加,參加班級活動的同學越來越多,區(qū)角的作品越來越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梳理概括能力,深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并且對班級體的熱愛,積極參與課外活動等勢頭日益增強,這就說明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只有充分吸引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習的欲望,才能體高學習效率,教師傾情相授,學生樂學,讓教師的教學形成良性循環(huán)。
閱讀是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習內容,是一種陶冶情操的載體,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在全民閱讀的大背景下,學生要從小樹立正確的閱讀觀,教師運用正確、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愛上閱讀,推動校園良好閱讀風氣的形成,筆者認為思維導圖運用于閱讀教學是一項嘗試與創(chuàng)新,符合人們的大腦思維模式,使得每位師生都在閱讀中有所提高,有所收獲,達到有意義的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