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生
(寧夏中衛(wèi)市職業(yè)技術學校 寧夏中衛(wèi) 755000)
實證是歷史學習中必須具備的歷史學習意識,因此史料實證的教學也是歷史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跟隨新課改的步伐,增強學生分析、研究、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中國一向注重歷史經驗的總結,之所以學習歷史也是為了研究歷史的振興,了解歷史規(guī)律,在歷史中總結經驗。史料實證可為學生學習歷史,加深對歷史的理解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保證學生在歷史資料準備的前提下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從而進行分析總結,提高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fā)展,多媒體教學設備涌入課堂,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設備,改革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1],利用PPT課件將史料以視頻、音頻的形式直觀呈現在學生面前,或者運用微課的形式,復原再現歷史事件,促進學生形成史證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例如,關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這部分內容,教材圍繞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歐洲人物精神發(fā)展的這個主題,將文藝復合和宗教改革放在一起,講述兩大運動對當時世界的政治和文化造成的影響。教師首先在大屏幕上投放當時希臘的群雕《拉奧孔》,展現出當時工匠修復的這座雕塑,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看到這座雕塑會覺得震驚嗎?我覺得一定不會。但是當時,意大利人感到十分不可思議,那他們?yōu)槭裁凑痼@?我們需要結合自己之前所學的知識,想一想當時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文藝復興為什么會發(fā)生?!苯處熢谝脒@一節(jié)的內容時,引導學生運用史料實證,考慮文藝復興發(fā)起的原因,之后再播放文藝復興前,歐洲社會所處的基督教神學統治下人們的生活,從側面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學會在課上合理運用提問的技巧,充分利用問題教學法,將歷史課程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結合,為學生設置懸念,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史料實證興趣,吸引學生通過自己行動搜集史料,找尋問題的答案[2]。
例如,講解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這一章節(jié)時,第一課“順乎世界之潮流”,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近代思想先驅者學習西方的思想,知道先驅者所面臨的困境。那么,教師可開篇提出這樣的問題,“針對這一章節(jié)的題目,同學們想一下鴉片戰(zhàn)爭前后至二十世紀出這一段時間,所謂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又是怎樣的呢?同學們自己搜集一些當時西方的技術以及制度等,將中西方的歷史資料進行對比,找出問題的答案?!苯處熢谔岢鲞@樣的問題之后,首先為學生設立疑問,引導學生針對問題答案收集有關的史料,讓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史料思考問題,從而認識到當時清朝的腐朽,加之西方的侵略,國人受到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涌現出一大批近代思想先驅者,如林則徐、魏源等,教師再具體講解相關的歷史知識,通過問題教學法,為學生設下懸念,激發(fā)學生史料實證的興趣。
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自己所知的史料,能夠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從而重現真實的歷史是近年來高考試題所要求的學生需要具備的歷史能力之一[3]。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史料分析在高考的歷史試卷中比重不斷上升,充分體現了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充分利用歷年高考試題,提升學生運用史料實證的能力。
例如,2018年全國高考文綜二卷35題:20世紀60-70年代,法國、聯邦德國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農村迅速實現了機械化,數百萬農民成了相對富裕的農場主,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備選答案中的四項都涉及了相關概念,諸如馬歇爾計劃、西歐一體化、福利社會、布雷頓森林體系。每一個概念的含義及相關史料的掌握都是這個題目的關鍵,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史料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認證素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及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自主地思考、篩選出正確的史料,可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提升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領略到歷史學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