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陳祖訓是漳州府海澄縣六都圳尾舊厝(今漳州市龍海區(qū)東園鎮(zhèn)過田村舊厝自然村)人,為陳政后裔總祠云霄陳氏大宗祠作序,推崇陳政,并將其所在的俊美陳氏宗族開基祖、陳閏明戶始祖陳均惠的神主牌位供奉到云霄陳氏大宗祠。
目前,學術(shù)界對唐初陳政、陳元光譜系已有關(guān)注,如楊際平、謝重光《陳元光“光州固始說”證偽——以相關(guān)陳氏族譜世系造假為據(jù)》一文發(fā)現(xiàn)陳元光譜系存在偽造,但未述及云霄陳氏大宗祠。[1]筆者《陳元光文化重要符號云霄燕翼宮歷史地位考》一文揭示云霄陳氏大宗祠是清初糧戶歸宗運動的產(chǎn)物,卻未深入考察大宗祠的譜系建構(gòu)。[2]
為此,本文將搜集正史、登科錄、地方志、族譜等史料,通過解讀陳祖訓《云霄建大宗祠序》,還原陳祖訓譜系的書寫過程,為大宗祠譜系研究提供新的路徑。
陳祖訓,康熙四十九年到五十四年(1710~1715 年)任漳州鎮(zhèn)標中營游擊。乾隆《漳州府志》記載:“陳祖訓,海澄人,(康熙)四十九年任。何百祿,五十四年任?!盵3]
陳祖訓《云霄建大宗祠序》記載:
漳之族,吾宗為大子姓,遍于十邑,而云霄為多。蓋自歸德將軍諱政,出鎮(zhèn)作宅,茲土漳水,因以得名。嗣是而龍湖始建州治,遂為清漳陳氏鼻祖。再傳而諱珦公,三傳而諱酆公,四傳而諱謨公、詠公、吁公,皆載郡邑各志,班班可考。而珦公、酆公、謨公又皆世守漳州,父子祖孫合計五世,德厚者必昌。自唐歷今千余年,本支日茂,衍于無窮盡矣。建州后再移治李澳川,再移治龍溪,雖建置非一,然沂流窮源,源實肇基云霄,則謂為云漳鼻祖可也。
歸德公塋域在鎮(zhèn)城西北隅將軍山,云霄之子姓歲合眾掃除肆祀。既將建大宗祠于云,僉屬言于云孫祖訓為倡,祖訓謂:龍湖公有功德于漳,漳之人皆戶戶司土者春秋享祀,而歸德公缺焉于祭,海先河之義或未合也。珦公、酆公、謨公繩武于漳,有惠政,而歲時缺焉。于崇德報功之義未盡也。今茲之舉,由龍湖公上溯歸德公,次合珦公、酆公、謨公,而詠公、訏公,皆支派在云霄,亦合而祀焉。
為一大宗補祀之缺焉,為子孫者報本追遠,庶幾無所憾乎?抑古者親盡則祧,故廟制有限,而士庶人之祀,正及其高曾近世之,士庶人皆將合祀,其遠祖則茲舉也。禮以義起,致孝于慈孫之誠。敦本睦族,于是乎在所謂禮合而情順者矣。祖訓且試目觀成,而肅拜焉。
時清康熙癸巳夏月既生丑,云孫祖訓拜題。[4]
“漳”指漳州府,“族”指陳政后裔?!拔嶙凇?,漳州陳姓除了陳元光后裔外,還有陳邕、陳雍等同姓不同宗的支派?!按笞有铡敝戈愓笠嵩陉愋罩?,“遍于十邑”指陳政后裔分布在時屬漳州府的龍溪、海澄、漳浦、詔安、長泰、南靖、平和、龍巖、漳平、寧洋等十縣?!霸葡觥敝冈葡鲦?zhèn),陳政后裔人數(shù)最多。
“歸德將軍諱政”指歸德將軍陳政?!八檬嵌埡冀ㄖ葜危鞛榍逭年愂媳亲?。再傳而諱珦公,三傳而諱酆公,四傳而諱謨公、詠公、吁公”,此“龍湖”指陳元光,“號龍湖”[5],奏請武則天設(shè)置漳州,“清漳”是漳州雅稱,陳元光被尊為清漳陳氏鼻祖?!矮摴敝戈愒庵雨惈摗!佰汗敝戈愒庵畬O陳酆。“謨公、詠公、吁公”指陳元光曾孫陳謨、陳詠、陳吁。所謂“皆載郡邑各志,班班可考”,實則遲至康熙《漳浦縣志》始載陳酆、陳謨擔任漳州刺史。[6]
“而珦公、酆公、謨公又皆世守漳州,父子祖孫合計五世”,指相傳擔任漳州刺史的陳珦、陳酆、陳謨,加上陳政、陳元光父子,合計五代人。
“自唐歷今千余年,本支日茂,衍于無窮盡矣”,從陳政“總章己巳”“戍閩”[7],即總章二年(669 年)到康熙癸巳(1713 年),歷經(jīng)千余載。
“建州后再移治李澳川,再移治龍溪,雖建置非一,然沂流窮源,源實肇基云霄,則謂為云漳鼻祖可也”,述及陳元光奏請設(shè)置漳州后,漳州州治先后遷往李澳川、龍溪縣,可追根溯源到攜帶陳元光入閩的陳政,陳政可稱為“云霄、漳州”陳氏鼻祖。
“歸德公塋域在鎮(zhèn)城西北隅將軍山,云霄之子姓歲合眾掃除肆祀”,“歸德公”即陳政,因任歸德將軍而得名?!版?zhèn)城”指云霄鎮(zhèn)城,陳政墓在將軍山。
“既將建大宗祠于云,僉屬言于云孫祖訓為倡”,此“大宗祠”指陳政后裔宗祠,“云”指云霄,“云孫”與序文落款的“云孫”均指云霄陳氏鼻祖陳政后裔?!霸葡鲋有铡敝戈愓谠葡龅暮笠?。“歲合眾掃除肆祀”指云霄陳政后裔每年前往將軍山祭掃陳政墓。
“龍湖公有功德于漳,漳之人皆戶戶司土者春秋享祀,而歸德公缺焉于祭”,“龍湖公”指陳元光,號龍湖。陳元光有功于漳州源于其面對“蠻賊復嘯聚,公討之,戰(zhàn)歿,因廟食于漳?!盵8]陳元光在南宋獲封靈著王,明代降封昭烈侯,仍列漳州府祀典。[9]陳政僅在南宋獲封,明代以降未再獲封?!矮摴?、酆公、謨公繩武于漳,有惠政,而歲時缺焉”,指陳珦、陳酆、陳謨相繼擔任漳州刺史,均有惠政,卻未獲得每年祭祀的資格。
“今茲之舉,由龍湖公上溯歸德公,次合珦公、酆公、謨公,而詠公、訏公,皆支派在云霄,亦合而祀焉”,指陳祖訓要在陳元光基礎(chǔ)上,往上追溯到陳元光之父陳政,向下延伸到陳元光之子陳珦、孫陳酆、曾孫陳謨、陳詠、陳吁,陳詠、陳吁后裔在云霄均有分布。“為一大宗補祀之缺焉”,此“大宗”指云霄陳氏大宗祠?!把a祀”指增加祭祀陳政、陳珦、陳酆、陳謨、陳詠、陳吁等人。
“抑古者親盡則祧,故廟制有限,而士庶人之祀,正及其高曾近世之,士庶人皆將合祀,其遠祖則茲舉也”,指古時受到規(guī)制限定,庶民只能祭祀其曾祖、高祖等近代祖先。福建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開始進行糧戶歸宗改革[10],“同姓合為一戶”、“小者或三兩姓為一戶”[11],此“戶”指宗族戶籍,由于譜系建構(gòu),導致需要追溯到遙遠的祖先。
“禮以義起”,有別于古代大小宗法的觀念,即大宗無子嗣必須立后,小宗無子嗣也應(yīng)該立后。“于是乎在所謂禮合而情順者矣”指合乎禮制,通情達理?!霸嚹俊睉?yīng)作“拭目”,即拭目以待?!皶r清康熙癸巳”,即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 年)。
陳祖訓如何認祖歸宗到陳政?這就要從陳祖訓的譜系說起。
陳祖訓的祖源存在兩種不同說法:其一、陳政、陳元光后裔;其二、陳邕后裔。
首先來看陳政、陳元光后裔譜系,該譜系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陳政到陳均惠譜系,有二十五世:
開漳一世祖:政,字一民……夫人司空氏,封厚慶啟佑夫人。(生男一:元光)
二世祖:開漳圣王陳元光,政之子,字廷炬,號龍湖……夫人鐘(種)氏,(生男一:珦);二夫人寧氏,三夫人(宋氏)。
三世祖:諱珦……字朝佩,號迂齋……夫人歐氏,(生男一:酆)。
四世祖:諱酆……字有屹,號文甲,又號強齋……夫人鄭氏睦官……生男三:詠、謨、訏。
五世祖:謨,酆次子,字以忠,號毅夫,又號月溪,謚武肅……夫人翟氏,二夫人鄭氏……生男三:則、剛、形。
六世祖:則,謀(謨)長子,又名則學,字子漳(章),號南岳,謚忠惠……夫人何氏……生男二:燙(蕩)、玨。
七世祖:湯,則長子,字汝玉,號慎齋,謚文毅……夫人江氏……生男四:江、淮、河、漢。
八世祖:江,湯長子,字可濟……謚忠毅,夫人顏氏……生男四:鵑、鳴、鴻、雕。
九世祖:鵑,江長子,字春翔,號梅溪……夫人楊氏……生男四:田、園、圃、囿。
十世祖:田,鵑長子,字立產(chǎn),號守素……夫人田氏,生男二:通;達,嗣于園。
十一世祖:通,田長子,字宗學,號松軒……夫人黃氏,生男二:天福、次天壽。
十二世祖:天福,通長子,號愧孝……夫人黃氏……嗣子伯紱。天壽,通次子,號慎齋……生男二,紱,給嗣于天福;壽。
十三世祖:紱,天福之子,字夢麟,號字義,謚選齋……夫人吳氏……生男三:舀、杏、曙。
十四世祖:舀公,紱長子,字昌明,號勤齋……夫人許氏……生男二:援、驥。
十五世祖:援,舀長子,為北溪發(fā)祥祖,字器之,號遜齋……夫人朱氏……生男五:大謀、大訥、大詔、大誥、五大終。
十六世祖:大謀,援長子,居北溪,字禹庸,號希晦……夫人趙氏……生男二:舟、車。
十七世祖:舟,大謀長子,字王俞,號希先……夫人蔡氏……生男二:慢(謾)、行。
十八世祖:謾,舟之長子,字孝簡,名尚德,號東溪……夫人楊氏……生男三:元甫、和甫、后甫。
十九世祖:元甫,謾長子,字格齋,名懷忠……夫人戴氏……生男五:渥、濟、淳、洙、泗。
二十世祖:淳,元甫之三子,字安卿,號北溪……夫人李氏……生男四:植、渠(榘)、架、樞。
二十一世祖:渠,淳之次子,生男六:太燮、太爝、太煉、太燭、太光、太燧。
二十二世祖:太燮,渠之長子,生男一:子玨。
二十三世祖:子玨,太燮之子,居北溪路邊,生男一:世玉。[12]
二十四世祖:世玉,子鈺(玨)之子,居北溪路邊,生男二:均茂,均惠。[13]
二十五世祖:均惠,世于次子,因避元朝征調(diào),避居于峨(峩)山之陽俊美……為開基俊美發(fā)祥祖。[14]
“俊美”古名“圳尾”。上述譜系在傳抄過程中又有不同寫法:
七世祖:蕩,原諱密,字汝玉。
八世祖:江,字可清,號守真。
十二世祖:天福,字洪楨,號曰魏齋。天壽,字洪¨,號恒齋,生男一:夢麟。
十三世祖:夢麟,原諱紱,字以行,謚恪軒。
十四世祖:舀,字昌明,號勒有。
十五世祖:援,字履遷,號器之。
十六世祖:大謨,字禹甫,號?;蕖卸河裼?、車。
十七世祖:玉俞,字以行,號希先……生男一:尚德。
十八世祖:尚德,號東溪。
十九世祖:先甫,字懷忠,號恪齋,又曰伯逸……生男九:渥、濟、淳、洙、泗、清,七曰潤,八曰派,九曰洄。
二十世祖:淳……生男二:梁、渠(榘)。
二十一世祖:諱渠,生子六:燮、爝、煉、燭、光、燧。
二十二世祖:諱燮,字世杰……生子一:班。
二十三世祖:諱班,字榮夫,號淳隱,生男一:玉。
二十四世祖:諱玉,字珍明,號石鼓,生男二:均茂、均惠。
二十五世祖:諱均惠,字文通,謚仁軒。[15]
第二部分是陳均惠到陳祖訓譜系,有十四世:
俊美始祖:諱均惠,號仁軒,謚文通,生于宋理宗寶佑(祐)二年歲次甲寅……妣何氏,生四子:一郎、二郎、三郎、四郎。[16]
二世:四郎,字瑞顯,謚醉翁……生于二月初五日辰時,卒于正月十四日。妣吳氏,謚懿慶……生四子:惟實、惟美、惟忠、惟政。
三世:惟實,謚誠意……妣何氏,謚敏惠……生三子:一觀、二觀、七觀。[17]
四世:振淳,字一觀,開基崎路社發(fā)祥祖……建小宗祠……妣何氏,謚柔淑……生三子:盛容、盛隱(允)、盛阮。[18]
五世:盛隱,謚古直。妣卜氏,謚裕闌。建小宗祠在舊厝,號曰余慶堂,坐癸向丁……生二子:茂寧、茂章。
六世:茂寧,謚靜叟。妣何氏,謚肅勤。生五子:朝燦、朝順、朝思、朝明、朝坤。
七世:朝燦,生一子玄嵩。
八世:玄嵩,字軒,生二子:大鵬、大貫。
九世:大貫,生二子:泰陽、三陽。
十世:泰陽,生四子:炳淳、炳享、炳仔、炳澄。
十一世:炳澄,生四子:國球、國番、國碘(琠)、國基。
十二世:國碘(琠),生二子:謙、復。
十三世:謙,生五子:宏都、祖法、祖儀、祖德、祖訓。
十四世:祖訓。[19]
“四郎”實則數(shù)字郎名,曾被改作“四農(nóng)”。[20]
陳祖訓是陳政第三十八世孫,陳淳第十九世孫。
陳祖訓的祖先是陳邕的說法始載陳徽猷《峩山按修雋美大宗譜序》:
而族人又索余以始祖之先者,余應(yīng)之曰漢恢公譜云自北溪公來,邇有謂自浯州店前來,謂我均惠公系第三房,出祖著雋美之族焉。今其譜系不明,即欲渡葦往而觀,然力未逮也……天啟七年丁卯歲季冬,第十世孫徽猷頓首拜書。[21]
“峩山”即“峨山”?!半h美”即“俊美”?!皾h恢公”指陳漢恢,俊美陳氏七世孫,“始著俊美陳氏族譜”[22],時為“歲次甲子大明弘治十七年”[23],即弘治十七年(1504 年)?!氨毕敝戈惔尽!暗谑缹O”指俊美陳氏十世孫。陳徽猷天啟七年(1627 年)續(xù)修族譜時述及陳均惠來自浯州店前第三房的說法。
“店前三房”指陳邕后裔,陳邕族譜記載:
一世:忠,生子:邕。
二世:邕……卒謚忠順王,建像南院,夫人高氏……大宗祠在南院……生四子:夷則、夷錫、夷行、夷實。
三世:夷則,生子:儔。
四世:儔,生三子:茹、聞、嘉。
五世:聞,生子丞。
六世:丞,生二子:喜、恭。
七世:喜,生三子:仲弼、仲志、仲寓。
八世:仲寓,生四子:元通、元達、元道、元遠。
九世:元達,生子:征。[24]
十世:征,大宗祠在洗馬坑,后在浦源,生子蠲。
十一世:蠲,生三子:俊乂、匡乂、洪乂。
十二世:匡乂,生二子:弘銳、弘信。
十三世:弘銳,生五子:拱、寶、颙、善、隆。
十四世:寶,生二子:繼周、從周。[25]
十五世:繼周,從父分店前,生五子:行、候、解、信、珪。
十六世:珪,生三子:汝義、汝賢、汝能。
十七世:汝能,生四子:宋卿、俊卿、才卿、月卿。
十八世:俊卿……紹興八年興化府莆田縣狀元,生子:伯容。
十九世:伯容,生子仲昌。
二十世:仲昌,生二子:應(yīng)瑞、應(yīng)垓。
廿一世:應(yīng)垓,自店前居港口,生三子:文顯、文通、細英。[26]
廿二世:文通,字均惠,分浚尾,生四子:一郎、二郎、三郎、四郎。
廿三世:一郎,生子為齊。
廿四世:為齊,生三子:佛祖、佛才、佛養(yǎng)。[27]
“南院”即漳州南山寺,“浚尾”即“圳尾”。“為齊”即陳一郎家譜所載“惟齊”,其長子:佛祖。[28]陳一郎后裔認陳邕為祖先,根據(jù)長子為尊,陳一郎觀點具有代表性。
陳祖訓祖父陳國琠見載陳邕族譜[29],陳祖訓深知俊美陳氏祖源之爭。二者孰是孰非?這就要從陳祖訓譜系由來說起。
陳祖訓譜系建構(gòu)始于弘治十七年(1504 年)。
首先,是陳漢恢《俊美陳氏譜序》:
迥迨唐總章二年玉玲(鈐)衛(wèi)將軍忠肅公帥師入閩,啟我漳土,此吾陳氏之鼻祖也。延及宋奎星兆瑞,有北溪真儒淳公回出乎其間,五傳及我祖,均惠公自以為大賢苗裔累世受恩,不事二姓。元承(丞)相達魯赤徽召迫之,逃之于加嶼島后轉(zhuǎn)峨(峩)山之陽……先考憂焉。始建大宗立祠奉祀序,昭穆之典誠盛舉也。惟未及修譜而卒,令恢繼其事。夫舊譜自玉玲衛(wèi)將以下二十五世已備載,詳明遠近親疏一報閱而惟知……歲次甲子大明弘治十七年……仲春之月,俊美七世孫漢恢志。[30]
“忠肅公”,俊美陳氏認為是陳政“謚忠肅”。[31]“淳公”即陳淳?!按筚t苗裔”指陳淳后裔?!跋瓤肌敝戈悵h恢之父陳廷耀,“始建大宗祠,春秋配享。”[32]陳廷耀創(chuàng)建俊美陳氏大宗祠,尚無族譜。陳漢恢宣稱陳政到陳均惠的二十五世譜系見載“舊譜”,俊美陳氏族譜實則陳漢恢創(chuàng)修,二十五世譜系出自陳漢恢之手。一下子出現(xiàn)二十五世,為證明其可靠性,陳漢恢聲稱有“舊譜”為據(jù)??∶狸愂献谧宄蓡T以四個兄弟房頭相稱,各自追溯到陳均惠四子,繼而追溯到共同的祖先陳均惠。
其次,是陳漢恢《俊美陳氏大宗譜序》:
迨唐高宗總章間,玉玲(鈐)衛(wèi)將軍陳元光始創(chuàng)入閩來據(jù)于漳,吾之本源實啟于此矣!延及宋朝奎星兆瑞,真儒北溪淳公回出乎其間,吾之鼻祖實孕于此矣!迨至始祖均惠公……惟典譜未建,尚無名目以見我祖考于地下。余于是憂之,繼志述事,遂修譜牒,制圖作序,俾后世之子孫了如指掌。[33]
該序?qū)ⅰ瓣愒狻比〈爸颐C”。
陳均惠是否是陳淳后裔?陳宓為陳淳所撰《有宋北溪先生主簿陳公墓志銘》述及陳淳子孫僅云:“子榘”[34],墓志銘撰寫之際,即“嘉定十六年四月一日,北溪先生卒。后四年”[35],陳淳在嘉定十六年(1223 年)去世,四年后的寶慶三年(1227 年),陳淳子孫僅其子陳榘一人。生于寶祐二年(1254 年)的陳均惠并非陳淳六世孫。
陳淳是否是陳元光后裔?首先,陳淳墓志銘僅追溯到陳淳的“曾大父宥”[36];其次,陳淳文集未載其與陳元光譜系,陳淳并非陳元光后裔。
陳漢恢如何關(guān)注到陳淳?究其原因有二:其一,陳淳在漳州獲建專祠。北溪陳先生祠“在府城西北……弘治五年……奉圣旨,禮部知道……札付布政司轉(zhuǎn)行本府每年愍忌之日……本府官自行如儀致祭?!盵37]陳淳祠正式建于弘治五年(1490 年),由漳州府負責祭祀,此前漳州文公祠、“龍溪縣學”均有配祀。[38]其二,陳淳文集“最早刻本,乃明弘治三年撫州守周梁石所刻”[39],“周梁石”即周瑛,“字梁石”[40],周瑛在弘治三年(1490 年)始刻陳淳文集。弘治初年,陳淳獲建專祠、刊刻陳淳著作,激發(fā)了陳漢恢對陳淳的興趣。
陳漢恢為何認陳元光、陳淳作祖先?這就要從陳漢恢的戶籍出身說起。陳漢恢之孫陳石卿,《萬歷八年進士登科錄玉音》記載其“貫漳州府海澄縣軍籍”“曾祖廷耀,祖漢恢”[41],陳石卿是軍籍進士,陳漢恢出身明代衛(wèi)所軍戶。陳元光在明代列入漳州府祀典,周瑛所纂正德《大明漳州府志》據(jù)此最早為陳元光立傳。[42]周瑛,《明成化五年進士題名碑錄(己丑科)》記載其是“福建鎮(zhèn)海衛(wèi)人,興化府莆田縣軍籍”[43]與陳漢恢同樣出身明代衛(wèi)所軍戶,周瑛此舉引起陳漢恢的關(guān)注,促成陳漢恢認陳元光為祖先。明代衛(wèi)所軍戶的社會地位較低,軍戶子弟通過參加科舉考試改變命運,朱熹著作在明代成為科舉考試教材,加上周瑛刊刻陳淳著作,促使陳漢恢認朱熹高足陳淳作祖先。
陳均惠的真實身份,就要從陳漢恢譜序所載“忠肅公”說起。陳政與“忠肅”有關(guān)的說法出自“許天正撰”《開漳始祖行狀》:“號忠肅,謚號武烈”。[44]但許天正遲至萬歷元年(1573 年)見載地方志,所據(jù)“《許氏家譜》”[45],不足信,許天正所撰行狀不可信。最早為陳政立傳的康熙《漳浦縣志》僅載其名[46],康熙《漳州府志》增載其“字一民”[47],均未載“忠肅”,“忠肅”實與陳政無關(guān)。“忠肅”實則陳文龍謚號?!端问贰酚涊d:“(景炎元年)八月,漳州亂,命陳文龍為閩廣宣撫使以討之?!盵48]陳文龍在景炎元年(1276 年)奉命前往漳州平亂,陳均惠時年二十三歲,參與此事。
陳政、陳元光譜系源自《宋會要》,據(jù)《宋會要稿》記載:
《宋會要》:陳元光祠,在漳州漳浦縣……政和三年十月,賜廟額威惠……(紹興)十六年七月,進封靈著王……王父政,母吐萬氏,紹興二十年六月,封父曰助昌侯,母曰厚德夫人。王妻種氏,建炎四年八月封恭懿夫人,紹興二十年六月加封肅雍二字。王子珦,紹興二十七年四月封昭貺侯。靈著順應(yīng)昭烈王,孝宗乾道四年九月加封靈著順應(yīng)昭烈廣濟。王考胙昌侯,加封胙昌開祐侯。妣厚德夫人,加封厚德流慶夫人。妻恭懿肅雍夫人,加封恭懿肅雍善護夫人。子昭貺侯,加封昭貺通感侯。曾孫詠封昭仁侯:謨封昭義侯:吁,封昭信侯。[49]
漳浦威惠廟建構(gòu)陳政、陳元光最早的譜系,卻未載陳元光之孫陳酆。從陳政之妻“吐萬氏”的封號來看,族譜所載陳政之妻“司空氏”本是“吐萬氏”。
陳漢恢與陳祖訓在俊美陳氏三世時分開,即俊美陳氏二世四郎的次子惟美——八觀——志謙——廷耀——漢恢。[50]陳祖訓的祖父陳國琠,乾隆《海澄縣志》記載其是“六都人,鎮(zhèn)海衛(wèi)學”[51],陳國琠求學于福建鎮(zhèn)海衛(wèi)儒學。清初糧戶歸宗運動中,陳均惠成為俊美陳氏宗族的總戶,即“文通公,總戶名:陳閏明,圳尾保陸(六)都四圖”[52]。“陳閏明”本是明代衛(wèi)所軍戶的戶名,陳均惠四子后裔在清初自稱“子戶”,歸宗合戶到“總戶”“陳閏明”名下。“陳閏明”戶代表俊美陳氏宗族成員,陳祖訓據(jù)此將“陳閏明”戶始祖陳均惠的神主牌位供奉到云霄陳氏大宗祠,作為證明陳政后裔的依據(jù)。
綜上所述,可歸納為以下三點結(jié)論:
第一、陳祖訓宗族俊美陳氏在弘治十七年(1504 年)成為陳元光后裔,最初與明代衛(wèi)所軍戶世襲的需要有關(guān)。其宗族“戶籍祖”陳均惠供奉到云霄陳氏大宗祠,實則清初糧戶歸宗運動的產(chǎn)物。
第二、陳祖訓宗族認陳元光、陳淳為祖先,實則與陳元光、陳淳在明代獲得地方祀典有關(guān),反映了明代衛(wèi)所軍戶參與地方社會資源競爭。
第三、嘉靖十五年(1536 年)允許庶民祭祀始祖,導致“民籍”群體根據(jù)明代里甲戶籍名稱建構(gòu)譜系。又有“海澄縣民籍”進士陳映與軍籍進士陳石卿因“同年”而以“兄弟”相稱。[53]陳祖訓宗族的四郎、一郎兄弟房頭各取所需,將陳均惠分別收錄到陳元光、陳邕族譜,供奉到陳元光、陳邕祠堂。
注釋:
[1]楊際平、謝重光:《陳元光“光州固始說”證偽——以相關(guān)陳氏族譜世系造假為據(jù)》,《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3 期。
[2]劉濤:《陳元光文化重要符號云霄燕翼宮歷史地位考》,臺北《宗教哲學》總第91 期,2020 年3 月25 日出版,第89-118頁。
[3](清)李維鈺修:乾隆《漳州府志》卷24,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索取號:地310.87/134,清嘉慶十一年(1806 年)刻本,第4 頁b。按,該志為刻本,故標注卷數(shù)及頁碼。
[4]云霄縣陳氏宗親聯(lián)誼會編:《潁川開漳陳氏云霄族譜》,漳州:政協(xié)漳州市委員會海峽文史資料館藏,編號:云霄7002,2005年,第411-412。
[5][7][45](明)羅青霄修、陳叔侗點校、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上冊,第143、1340、145 頁。
[6][46](清)陳汝咸修:康熙《漳浦縣志》卷14,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索取號:地310.93/32,清康熙四十七(1708 年)刻本,第5 頁a-6 頁a、第1 頁b。
[8](宋)王象之編:《輿地紀勝》卷131,天津:天津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刻本,第28 冊,第7 頁b。
[9][37][38][42](明)陳洪謨修、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福建省漳州市委員會整理: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年,上冊,第688、692-693、690-692、754-756 頁。
[10]參見劉永華、鄭榕:《清初中國東南地區(qū)的糧戶歸宗改革——來自閩南的例證》,《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8 年第4 期。
[11](清)李維鈺修:乾隆《漳州府志》卷40,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索取號:地310.87/134,清嘉慶十一年(1806 年)刻本,第22 頁b。
[12][13][14][16][17][18][19][22][23][30][32][33][50]俊美陳氏整編族譜委員會編:《陳氏族譜(龍??∶溃罚闹荩赫f(xié)漳州市委員會海峽文史資料館藏,編號:龍海9001,1994 年,第16-25、25、41、26、15、106、107、131、49、161、50、173 頁。
[15][31][52](民國)陳魁垣重抄:《俊美二房陳氏族譜》,漳州:政協(xié)漳州市委員會海峽文史資料館藏,編號:陳01,民國三十七年(1948 年)抄本。
[20](清)陳炯宏修:《陳氏霞寮世系淵源》,漳州:政協(xié)漳州市委員會海峽文史資料館藏,編號:龍海9003,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抄本復印件,第5 頁。
[21](清)佚名修:《俊美陳氏族譜》,光緒五年己卯(1879 年)重抄本。
[24][25][26][27](清)陳有文編輯:《潁川陳氏族譜集成》,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3 輯第3 冊,北京:九州出版社,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年,第104-105、131-132、134-135、136 頁。
[28]石室堂陳氏宗親理事會編:《漳州海澄圳尾陳氏大宗長房家譜》,漳州:政協(xié)漳州市委員會海峽文史資料館藏,編號:龍海9002,2000 年據(jù)清宣統(tǒng)二年(1910 年)重抄復印件,第1 頁。
[29](清)佚名修:《鑒湖(大坑)陳氏族譜》,漳州:政協(xié)漳州市委員會海峽文史資料館藏,編號:漳浦9069,清同治七年(1868年)抄本復印件,第53 頁。
[34][35][36][39]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北溪先生大全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70 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年,第291、290 頁。
[40](明)羅青霄修纂、陳叔侗點校、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年,下冊,第1340 頁。
[41][53]屈萬里主編:《明代登科錄匯編》,第19 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第10296、10347 頁。
[43]《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第1 冊,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 年,第232 頁。
[44]云霄縣陳氏宗親聯(lián)誼會編:《潁川開漳陳氏云霄族譜》,漳州:政協(xié)漳州市委員會海峽文史資料館藏,編號:云霄7002,2005 年,第400 頁。
[47](清)魏荔彤修:康熙《漳州府志》卷19,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索取號:索取號:地310.87/132,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第1 頁b。
[48](元)托克托修:《宋史》卷47,《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卷五千六百七十五(史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抄本,第29 頁a。
[49](清)徐松輯、國立北平圖書館宋會要編印委員會編輯:《宋會要稿·禮二十(下)》,北京:國立北平圖書館,民國二十五年(1936 年),第20 冊,第142 頁b-143 頁a。
[51](清)陳锳修、上海書店出版社編:乾隆《海澄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30 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年,第49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