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楚涵
(南陽師范學院 珠寶玉雕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乃國之根本,育國之棟梁,興邦乃之安定也。”然而長久以來,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卻只注重教師教學環(huán)節(jié),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學習效率不高,課堂只是教師的“獨角戲”,師生互動少之又少,關系也顯得略微緊張[1]。
針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2]。這種模式是將課堂時間的一半分給教師教學,另一半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分給學生互動學習,把教學分為時間上明確分離的三個環(huán)節(jié):講授、內化吸收與討論,也簡稱為PAD 課堂[3]。
《服裝面料再造設計》 課程在高校服裝設計專業(y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旨在通過對服裝造型、材料、色彩三要素中“材料”的學習,掌握面料的相關理論與改造手法,充分挖掘、創(chuàng)造材料之美[4]。該課程的學習不僅側重技法教授,更重視學生設計思維與方法的培養(yǎng)。顯然,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達到這一目的。因此,本研究試圖將對分課堂模式結合《服裝面料再造設計》課程的具體學情加以分析,通過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更加高效的學習氛圍,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服裝面料再造設計》 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本課程包括兩大內容:服裝面料的基礎理論和面料改造設計方法。學生不僅要掌握面料的基礎理論,還要提高面料改造的設計能力。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側重技法教授,卻忽略了設計思維與方法培養(yǎng)的重要性,這就使得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很難創(chuàng)作出高水平、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在此基礎上,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實踐、展示和交流,最終真正吸收。這一過程有利于提高課堂質量、促進學生發(fā)展。同時,這種模式不但可以應用在其他學科的教育教學中,而且還可以為廣大學者的研究提供一些經驗。
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針對解決當今高等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沒有劃分學科,但是學科間、課程間,甚至學院和學校對教學的要求、課程的設置又有很多不同之處,因此有必要探究該模式下《服裝面料再造設計》課堂中實施的合理性[5]。
在對分課堂模式下,教師起著引導作用,但是不窮盡授課內容,給學生留有主動探索的余地,能夠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比如:在講解面料再造技法中的刺繡手法時,教師不必把所有的刺繡類別和具體工藝技法都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所列舉處理的刺繡圖片思考這些技法的不同特點以及完成方法,并分組討論和實際操作。在課堂上,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掌握基本框架,了解重難點,這樣大大降低了課后學習的難度。
對分課堂中,教師只需要把握課程的重難點,教學工作量減少。比如:在面料改造抽絲鏤空技法中,展示出面料抽絲鏤空效果后,說明抽絲鏤空技法的重難點是把握控針、梭織面料的特性,把具體的操作手法等其他內容留給學生,通過網絡搜集資料自主學習和討論,提升思維能力。在學生討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起到督促的作用,但不干預討論,所以負擔有所減輕。教師的角色由面面俱到、“填鴨式”教學轉變?yōu)橐龑W生主動學習的角色,這是特別重要的轉變。
對分課堂把交流互動放到課堂中,學習氛圍好,學生帶著問題來,相互討論共同解決。比如: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分組對抽褶的不同工藝手法進行討論,不但可以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互相促進和激勵,強化理解,而且學生和學生之間也能增進了解。如果學生課后不學習甚至缺課,就會影響到課堂討論效果,某種意義上這也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在傳統(tǒng)的高校教學模式下,學生大都是通過平時考勤、期末考試等考核獲得綜合分數(shù),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考試內容和臨場表現(xiàn),評價準確性較低。而且考試更注重理論知識,對思維能力重視不夠。但是《服裝面料再造設計》 這門課對學生平時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一次成績不能完全體現(xiàn)學生真實水平。所以,在《服裝面料再造設計》不同章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講到的每個技法的創(chuàng)意作品都應有一次成績,平時成績與期考成績相結合評測出最終成績,這樣更為合理。
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鼓勵把有效學習時間分散到整個學期,而不是考前一星期,這樣,學生一直處在學習狀態(tài)中。對于《服裝面料再造設計》這門課,教師每講完一種技法后,學生都要在課后抽時間進行內化吸收,課程結束后匯總所有作品,以結課作品展的形式進行成果展示,并進行評獎。由專業(yè)人士、教師和同學對其作品的評價,會有效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會得到很大提升,同時也會更為客觀地匯總出該門課程的最終成績。這些學習方法的改變對提高學習效果都有積極的貢獻[6]。
雖然對分課堂模式使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減輕了教學負擔,但是也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分課堂中,教師講授時間比傳統(tǒng)課堂少一半,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了解整個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同時還要縱觀全局,適時拋出有影響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思維。此外,教師要能敏銳地意識到絕大多數(shù)學生存在的困惑,并及時想到解決方案。然而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一些連教師都沒遇到過的問題,這無疑是對教師能力的一大考驗。因此,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來完善自己,提高教學水平和專業(yè)能力,增加知識儲備,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
在對分課堂模式下,學生小組討論的確能夠很好地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團隊合作意識以及專業(yè)技能等,但是同時也會發(fā)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例如:一方面,在課堂上利用網絡找資料、查作業(yè)時,會出現(xiàn)一部分學生玩游戲、瀏覽無關網頁甚至小組討論時間超出教師分配時間等情況;另一方面,課堂人數(shù)比較多,學生討論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教師沒能及時發(fā)現(xiàn)。這些情況都可能會導致課堂討論的質量不能有所保證。
服裝面料再造設計是藝術與技巧的結合,同時也是服裝設計的點睛之筆。隨著時尚領域的快速發(fā)展,面料的個性化更能體現(xiàn)服裝的個性化。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服裝面料再造設計》 這門課程顯得愈發(fā)重要。因此,探索本課程的教學方法,有利于該課程的發(fā)展和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
對分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還面臨著諸多阻力和挑戰(zhàn),但是從這幾年的研究來看,有許多學者在不斷實踐、繼續(xù)完善,從理論與實踐方面為該模式的發(fā)展成熟做出了貢獻,研究層面從單一學科到現(xiàn)在的多種學科課堂教學,毫無疑問,對分課堂的前景是非常令人期待的。在未來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道路中,也一定會有更多學者加入,教學改革的新道路終將會被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