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玲,牟文鳳
(1.曲阜師范大學 圖書館;2.曲阜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2019年12月,我國武漢發(fā)生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在春節(jié)期間很快蔓延到全國。疫情發(fā)生后,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1]。雖然疫情形勢嚴峻,但人們的生產生活還得繼續(xù)。春節(jié)過后,黨和國家要求切實做好重大疫情期間的錯峰返程和企業(yè)有序復工復產等工作。在教育領域,為了確保廣大師生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教育部也發(fā)出通知,要求各類學校春季學期延期開學,但同時要做到“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2]。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文獻信息中心,作為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機構[4]和服務機構,努力為師生做好教學科研資源服務,本身也是在為爭取早日戰(zhàn)“疫”勝利作貢獻。
重大疫情(Major Epidemic Situation),一般是指疫病發(fā)生率高、蔓延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病死率較高的情況。歷史上在全球內發(fā)生的重大疫情主要包括:1347年-1353年的歐洲黑死病、1520年的墨西哥天花、1918年-1919年遍及全球的西班牙流感、2014年的非洲埃博拉等[5,6]。近年來我國發(fā)生的重大疫情主要包括2002年-2003年的SARS及目前的新冠肺炎等。而重大疫情期間高校圖書館資源服務,是特指在發(fā)生重大疫情的特殊時期,高校圖書館為滿足廣大師生的教學科研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向他們提供相應資源服務的過程。
重大疫情期間,高校圖書館的資源服務除具有平常時期的特點外,還具有另外一些明顯的特點。
1.2.1 階段性。重大疫情的發(fā)生一般具有偶然性,有一個初步發(fā)生、暴發(fā)和結束的過程,在持續(xù)時間上短則月余,長則數月甚至數年。如18年前的SARS疫情從2002年12月首發(fā),直到2003年中期疫情才逐漸被消滅,持續(xù)了半年左右。而1347年-1353年的歐洲黑死病,則持續(xù)了6年多,奪走了2 500萬歐洲人的性命[5]。重大疫情期間高校圖書館資源服務,主要是指在這一段非常時期的資源服務工作。疫情過后,高校圖書館的資源服務工作就恢復常態(tài)。
1.2.2 遠程性。重大疫情一般由某種具有傳染性的病毒引起,如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由WHO命名的2019-nCoV即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此類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因此為了有效應對重大疫情,國家往往采取人員隔離的做法,盡力切斷傳染途徑。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廣大師生無法直接到圖書館查詢和獲取資料,只能借助現有技術,通過遠程方式從圖書館獲取資源。高校圖書館也只能通過遠程方式向廣大師生提供相應資源服務。
1.2.3 高強度性。高校圖書館是廣大師生獲取教學科研所需資料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平常時期的資源服務工作已是繁忙。進入重大疫情的非常時期,師生的活動范圍受到限制,一般是隔離在家遠程辦公學習,圖書館這條獲取資料信息的途徑顯得愈加重要,因此服務強度也較之以往更高。尤其是圖書館負責在線咨詢服務的人員更是應接不暇。
1.3.1 有助于安撫人們的不良情緒。重大疫情期間,人們面對疫病病毒(如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傳播,面對不時出現的疫情死亡病例,再加上長時間的封閉隔離,難免會產生恐慌、害怕、緊張、煩悶等不良情緒。而在此期間,高校圖書館通過推送相關防控疫情常識,開展網上讀書活動,提供教學科研所需的相關資料,可以幫助廣大師生了解防控疫情相關知識,增添“宅家”樂趣,充實精神給養(yǎng),從而有助于安撫不良情緒。
1.3.2 有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中指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關系經濟社會大局穩(wěn)定”“做好維護社會穩(wěn)定工作,是有效應對重大疫情的重要保障”[3]。重大疫情期間,由于實行封閉隔離管理,不能正常開學上課,廣大學生難免為自己的學業(yè)擔憂,廣大學生家長也高度關注孩子的學業(yè),廣大教師還擔負著教學和科研的工作壓力。在此期間,高校圖書館提供的資源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甚至消除學生、家長和教師在這方面的憂慮,從而有助于避免引起擾亂社會穩(wěn)定的行為發(fā)生。
1.3.3 有助于推動社會生產的繼續(xù)發(fā)展。2020年是“十三五”規(guī)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面對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要“保持經濟平穩(wěn)運行”“我們仍然要堅持今年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任務”[3]。重大疫情期間,高校圖書館為廣大師生提供的是知識和信息服務。而知識和信息被人們掌握后,就可以變成推動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智力因素。正如鄧小平所言,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恐怕是第一生產力”[7]。
高校圖書館資源服務在平常時期本來就面臨諸多挑戰(zhàn),進入重大疫情非常時期,這些挑戰(zhàn)被進一步放大,愈發(fā)明顯。具體來講,這些挑戰(zhàn)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高校圖書館建設大多奉行“資源為王、服務為本、技術為用”[8]的理念,往往把豐富充實館內資源作為頭等大事。館內資源中最重要的是紙質資源,這也是最根本的資源,再就是數字資源以及館內的空間資源和人力資源。雖然各個高校圖書館每年都有相應的建設經費,但在資源服務方面的供需矛盾始終存在。而進入重大疫情非常時期,這種供不應求的矛盾更加明顯。重大疫情期間,學生需要繼續(xù)學習,教師需要繼續(xù)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但這一非常時期的封閉隔離管理使得他們的很多學習資料不在身邊,而從圖書館查詢獲取相關資料成為他們的首選。重大疫情期間,國家號召各種學習資源平臺盡量免費開放,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圖書館資源的供需矛盾。但由于涉及知識產權等眾多因素,并不是大學生需要的所有圖書資料都能免費獲取,甚至有的專業(yè)書籍高校圖書館根本無法提供電子版,只能通過借閱紙質版,但又不現實,甚至不見得有紙質版。
重大疫情期間,高校圖書館響應國家號召,堅持“閉館不停服務”。平時高校圖書館的資源服務一般包括紙質圖書借閱服務、網絡資源訪問服務、文獻資源傳遞服務、參考咨詢服務、信息素養(yǎng)教育、紙質圖書薦購服務、研究生學位論文提交服務以及閱讀推廣服務等[9]。在重大疫情發(fā)生后,高校圖書館為了避免人們交叉感染,一般會暫停紙質圖書借閱服務,加大電子資源服務力度,采用網上辦公模式。在這個特殊時期網上互動服務壓力會倍增。具體表現為:①原來習慣于借閱圖書的師生會轉向文獻資源傳遞服務平臺來獲取資料和信息,這批人員規(guī)模還是可觀的,需要圖書館服務人員傳遞的文獻資料劇增;②有一部分教師和眾多學生在校外居住或接受隔離,對于在校外如何訪問學校圖書館不是很熟悉,往往要通過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平臺反復求助;③面臨網上開課任務和學生畢業(yè)任務等,原有在線互動服務數量在這個特殊時期不減反增。
中國的發(fā)展存在區(qū)域不平衡性,北上廣深不是中國的全部。高校師生人員眾多,廣泛分布全國各地。而在一些邊遠地區(qū)和落后農村,由于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短板,導致網絡通信不是很通暢。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發(fā)生以來,幾乎所有學生都需要居家學習,部分教師也須在農村老家居家開展教學科研工作。但總有部分師生在數字資源獲取方面存在障礙,圖書館工作人員發(fā)現有些遠程資源無法傳遞到位,還有些遠程資源傳遞速度非常緩慢,經常出現卡頓現象。另外,部分師生需要的一些新出版或發(fā)行的教學科研資料沒有電子版或還沒有公開上架或購買,有些重大疫情期間提供的免費資源設有一些使用程序,甚至是真正有重大使用價值的資源根本沒有免費,如此種種情況導致圖書館的部分遠程資源供給渠道不暢通。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強調,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要“健全國家公共衛(wèi)生應急管理體系”[10]。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個“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如何理性、積極應對是全體國人的共同使命”[11]。其實我國早在2003年SARS疫情后,國務院就印發(fā)施行了《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條例》[12]。高校圖書館作為一個為廣大師生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的重要機構,也應該建立和完善相關應急預案,保障突發(fā)公共事件發(fā)生時各項服務工作能夠有序開展。同時,各高校也要完善相關應急預案,給予圖書館大力支持。
數字資源不足一直是高校圖書館建設過程面臨的難題,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發(fā)生以來這一問題再次被放大。每所高校的師生人數少則幾千,多則幾萬,重大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和學習,每天需要的數字資源服務數量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加大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力度再次被提上重要議程。怎樣加大數字資源建設力度呢?中山大學原圖書館館長程煥文教授指出,“在圖書館館藏發(fā)展中,紙質資源的建設是水平問題,數字資源的建設是經費問題”[8]。這也揭示出了數字資源建設的實質性困難,就是經費不足。面對有限的建設經費,高校圖書館必須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多方尋求破解之道。具體舉措為:①圖書館領導要想方設法去爭取經費。一方面,通過校內渠道,爭取學校加大對圖書館經費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過社會渠道,廣泛發(fā)動校友、企業(yè)、社會組織、愛心人士等捐贈。②要用有限的經費來購買最需要的數字資源。馬克思主義強調重點論和兩點論的辯證統一,數字資源購置也需堅持這一原理。高校圖書館領導要深入各學院各專業(yè)各班級進行科學調研,摸清教學科研一線的迫切需求,優(yōu)先購買亟須的數字資源。③加強館際合作。既然各高校圖書館都感覺經費緊張,加強館際合作就成為一個最佳選擇。這就需要各高校圖書館加強溝通,科學規(guī)劃,分工合作,進一步擴大館際互借、文獻傳遞合作規(guī)模,完善館際合作機制。
面對重大疫情期間圖書館在線互動服務壓力倍增的問題,也需要圖書館領導及學校采取相應的措施。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應急措施,比如將現有圖書館人員進行臨時調配,增加開展遠程服務人員數量,以緩解當時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加強高校圖書館人才隊伍建設。目前高校圖書館館員素質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館員文化程度不高,專業(yè)知識缺乏,尤其是網絡知識不足,對于網絡信息實用技術操作水平低、查詢效率低。因此,從長遠來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點:①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優(yōu)秀人才引進力度;②健全人才培養(yǎng)制度,穩(wěn)步推進圖書館員工的學習和培訓;③優(yōu)化人才利用政策,努力做到“人崗相適”;④推動人才評價政策改革,激發(fā)圖書館員工自我進步的積極性[13]。
重大疫情期間,圖書館資源的遠程供給服務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遠程供給渠道不通暢的問題也必須直接面對。對此,最根本的舉措是國家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通邊遠地區(qū)和落后農村網絡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做到網絡全覆蓋;同時在全國穩(wěn)步推進5G技術的應用,提高網絡信息的傳輸速度。而高校圖書館也必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qū)塊鏈等新興技術,搭乘智慧圖書館建設大潮,努力創(chuàng)新遠程資源供給方式。①針對廣大師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機終端的現實情況,進一步做實做細移動圖書館建設。要提升移動圖書館服務平臺的信息傳輸速度,簡化使用程序,充實可利用資源的種類和數量,避免出現有形式無內容的欄目。②充分發(fā)揮微信平臺的資源服務功能。微信自從2011年出現以來獲得了迅速發(fā)展,為移動閱讀服務推廣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平臺,開啟了圖書館移動服務的新篇章[14]。今后需要進一步發(fā)揮微信平臺的資源服務功能,不僅把它作為移動圖書館的一個平臺,向廣大師生推送閱讀資料和優(yōu)質課程資源,還要充分發(fā)揮它的人際互動功能,通過專門的資源服務微信群提升在線互動服務質量。③要充分利用手機App客戶端、QQ、移動網頁和互聯網網頁、E-Mail以及最近推出的阿里釘釘、騰訊課堂、雨課堂等平臺,加大圖書館遠程服務力度。另外,圖書館還要緊跟科技進步步伐,不斷開發(fā)新的遠程資源服務平臺,推動遠程資源渠道暢通,為廣大師生的教學科研助力,為國家戰(zhàn)勝重大疫情加油!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校圖書館在資源服務方面擔負著更加重要的責任,需要圖書館、學校等更加重視這方面建設,創(chuàng)新建設思路,加大投入力度,豐富發(fā)展內涵,更好地為廣大師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