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正
中國畫歷史悠久、傳統(tǒng)豐富、風格獨特,具有很好的藝術成就。21 世紀以來,文化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除了現代教育外,傳統(tǒng)的棋琴書畫也有很多人學習。
在傳統(tǒng)棋琴書畫中,中國畫是其中一門,很多人從小就開始學習中國畫,在大學里還設有中國畫這個專業(yè),也是非常熱門專業(yè)。在傳統(tǒng)的中國畫里,主要有3 種表現技法:工筆、寫意、沒骨,在現實生活中寫意畫和工筆畫比較常見,而沒骨畫相對少見。在傳統(tǒng)字畫里,工筆寫意也比較多,歷史也比較悠久,相對沒骨畫起源較晚,在南北朝時期張僧繇開曾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綠畫凹凸花。相傳,張僧繇所作的《觀碑圖》也是全部用色彩畫成,故張僧繇被視為沒骨法的開創(chuàng)者。
張僧繇生平勤奮,“俾晝作夜,未曾厭怠,惟公及私,手不釋筆,但數紀之內,無須臾之閑?!彼麆?chuàng)造了一種不用輪廓線的畫法,全用色彩畫成,還創(chuàng)造出比較豐富的人物形象特點,畫人逼真簡練。在唐·李嗣真點評“張僧繇,顧陸已往,郁為冠冕,盛稱后葉,獨有僧繇。”他所創(chuàng)的沒骨畫對中國美術起了一個方向,影響至今,在后來陸續(xù)出現沒骨畫法畫家,宋代:北宋黃筌、徐崇嗣、趙昌,均擅長沒骨花草和魚蟲。南宋梁楷擅長潑墨人物,米有仁發(fā)展了其父首創(chuàng)的山水畫“米點皴”。元代:王冕,他工于畫梅,以胭脂作‘沒骨體’,尤以墨梅知名。畫梅繼承宋代仲仁和尚和揚無咎的傳統(tǒng),并有新的創(chuàng)造,對后世影響甚大。明代:徐渭、董其昌、藍瑛、孫隆。惲壽平、居廉、任伯年、吳昌碩及當代藝術家賈廣健,麻元彬等。
在中國畫繪畫技法中,用墨筆勾出輪廓線稱為骨法,所謂的“骨”指的就是墨線;在沒骨畫中全用墨或色渲染成,這就稱為沒骨法。用沒骨法畫出來的畫就稱為沒骨畫,也稱為無骨畫,沒骨畫法也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沒骨法介乎工筆及寫意中間,既不似前者須線條工穩(wěn)、細致、流暢,色彩勻凈、明麗、典雅,所畫物象造型準確、生動逼真。又不同后者筆墨彩揮灑恣肆、酣暢淋漓,譬如明代徐渭的潑墨寫意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這就是沒骨法。
在眾多的中國畫學習者中接觸沒骨畫法這個技法比較少,大多數學習者初期不是工筆就是寫意,而沒骨畫法接觸比較晚,在廣西藝術學院畢業(yè)創(chuàng)作都是以工筆為主,沒骨畫法比較少,學校自從開設了沒骨一課程,近幾年畢業(yè)作品展開始有了沒骨畫,說明沒骨畫法又開始慢慢受到大家喜愛。在當代除了賈廣健,麻元彬,在沒骨畫領域還未出有杰出畫家,在廣西藝術學院16 屆畢業(yè)生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上,出現了一大批沒骨畫法作品,在眾多畢業(yè)生中大多數都是學工筆和寫意,但在畢業(yè)創(chuàng)作上卻采用了以沒骨畫法,一個畢業(yè)作品展下來,給人留下了許多深思的問題。對工筆國畫學者來說,沒骨,既有工筆的細致,也有寫意的豪放,作為工筆專業(yè),對于沒骨畫法顏色、勾線的使用是非常有優(yōu)勢的,相對工筆減少了許多程序,而效果還非常好。所以用沒骨畫畢業(yè)創(chuàng)作非常合適。寫意畫是與工筆畫相對而言的一種畫法,它要求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對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沒骨又是寫意的其中一種,介于寫意和工筆之間,他只要在寫意的基礎上把所需要表現的東西畫的細致一下,就可以轉為沒骨畫了。而沒骨對于畫齡段的學者非常有優(yōu)勢,上手快、比較通俗易懂,相對大寫意畫,他是需要一個過程,通過你不斷對用墨和水的熟悉,這是一個積累過程?,F代講究創(chuàng)新變化豐富,正好沒骨具備這樣的條件,比工筆畫流動感強、筆墨自由,又比寫意畫好控制,所以變得越來越受當代美術工作者的青睞學習。
2020 年廣西藝術學院畢業(yè)創(chuàng)作作品展,沒骨畫再次成主流,在作品展中,沒骨最亮的一面風景,作品表現的內容非常多,顏色非常豐富,作者也非常有創(chuàng)新力,有很多工筆和寫意班的學生,都采用沒骨法進行創(chuàng)作,整個畫面色彩清柔、風格清秀、雅致、飄逸,在工細沒骨畫和點染沒骨畫兩個方面都有不一樣的特色。在藝術成就上,它彌補了工筆和寫意所達不到的畫法,同時也印證了書中所提到沒骨表現形式的3 種技法,第一種較工細如雙鉤蠆填彩法,只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第三種畫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他類似的色彩點染局部,類似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
在沒骨畫中最具有特色還是它的骨法,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正處在工筆與寫意之間的十字路口上,起到了樞紐的作用,如果你學習工筆也可以吸收沒骨的骨法,在工筆畫方面也是有很大的幫助,對日后工筆畫創(chuàng)作起到鋪墊效果,同時還增強自己寫意能力;如果是向寫意方向發(fā)展,沒骨的骨法起到你對墨色的控制力,使得寫意畫豐富多彩,生命力更加旺盛。這就說明了沒骨法具有轉換作用,這是沒骨骨法的獨特性,破能大寫淋漓,工能形神相兼,狂能潑彩意象,變能融貫西法。在沒骨法整個成長過程,從最早的南北朝張僧繇在借鑒印度繪畫技巧的同時,進一步發(fā)展了中國畫的用色理念和用色技法。為沒骨畫技法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唐代沒骨山水它才慢慢成熟,人文畫家陸續(xù)有人用沒骨骨法來繪畫。
沒骨的骨法用筆用色也是有很多技巧,在傳統(tǒng)的骨法里,有很多種技法還需要我們繼續(xù)學習發(fā)揚,在畫骨畫時,應當以點法制之,講究用筆、用墨、用色。要求點筆有物,對沒骨的要求要一氣落筆,氣和為主、意求神韻、點必藏鋒、含蓄細蘊。在沒骨用色方面,更多注重色彩豐富、雅而不俗,在使用“撞水、撞粉法”,時,也要考慮到整個畫面的協(xié)調性,不用從頭到尾都在撞水、撞粉,也是需要有實有虛、有簡單有細,這才是沒骨畫的精髓。
在中國畫傳統(tǒng)表現技法中,工筆常注重繪畫中的筆墨、造型、技法、形式、意境的理念,在色、墨、線、面等繪畫技法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特別注重,寫意畫注重形的制約,又注重自然精神與自我心境、情感的結合,達到一種意蘊平和、雅俗共賞的境界。大寫意畫強調自我情感的宣泄,自然物象中的形只是表達感情的一種載體。而沒骨畫更重視水墨的變化,它對水色、墨色的關注絕不亞于寫意畫,“撞水”“撞色”理論最終被嶺南畫派完善,總結出沒骨法基于中國式審美傳統(tǒng)的繪畫技巧。
20 世紀以來的現代藝術占主導地位的藝術形態(tài),從20 世紀初開始,隨著西方社會進入現代時期,出現了與古典藝術和近代藝術不同面貌的現代藝術,它的突出特征是在藝術形式上不再以寫實的風格為主,而是體現藝術家個性的觀念和形式語言,并且形成了許多藝術流派,一個時期以某種藝術流派為主導。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受到沖擊,很多傳統(tǒng)表現手法得不到繼承,這也表明了新時代文化和古文化是存在一定的沖突性,作為現代藝術家,既要學習現代藝術也要繼承傳統(tǒng)藝術,對藝術創(chuàng)新是一定要在傳統(tǒng)藝術上,藝術在追求創(chuàng)新過程中,也是需要回頭看看傳統(tǒng)藝術發(fā)展史。在新時代,傳統(tǒng)的寫意、工筆、沒骨也要隨時代發(fā)展,這樣才不會被淘汰。
在中國繪畫史中被稱為線條的藝術,對于沒骨的“骨法用筆”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精髓,但不容忽視的是,與“骨法用筆”相異的“沒骨法”向來都是夾在工筆與寫意之間,常常被人忽視,雖然艱難卻一直向前發(fā)展著。在當代,傳統(tǒng)繪畫面臨種種危機的時候,在夾縫中艱難生長的“沒骨法”更加艱難了,這需要我們當代藝術家們不斷去探索。“沒骨法”繪畫如何在當代保留傳統(tǒng)并創(chuàng)新,這是留給現代藝術家們一個難題,很多藝術家受到西方藝術的沖擊,對傳統(tǒng)沒骨法越來越陌生。在當代,當傳統(tǒng)受到挑戰(zhàn)而面臨危機的時候,如果想要實現重生,在傳統(tǒng)中尋求依據,在現實中尋找支持,走古今結合的道路是可行的。在當下,藝術的多元發(fā)展是必然的。藝術“復古者”不必惟古人馬首是瞻,而“改革派”也大可不必視傳統(tǒng)為糞土。藝術或是要保護傳統(tǒng)或是要改革創(chuàng)新抑或是走中間路線,都是應該允許的。重溫“沒骨法”的發(fā)展過程,其現代意義就在于對它的藝術精神的堅守及堅守中的創(chuàng)新。
沒骨畫不是一個新概念,歷代沒骨花鳥畫也非常多,這需要學者們去傳承和發(fā)揚,在眾多畫作中,沒骨畫有了非常好的前景,在工筆畫寫意畫下脫穎而出。在清朝惲壽平畫的沒骨(偶爾出現撞水撞色)、清末居廉居巢(大多數以撞水撞色作為特點)跟西方水彩畫相似,原因二居待在廣東當時開放口岸與外國西方藝術交流多,變化大膽新穎尤其是用色上,不再拘泥于幾種常見的中國畫顏色變得豐富多彩。在這個現代化時代,國際藝術文化交流密切,沒骨畫非常融合和中西文化的畫風,從而走向了民間,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