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剛 王松太 高雪峰
新密市中醫(yī)院(河南 新密 452370)
肺彌漫性疾病是臨床常見限制性、破壞性肺部疾病,會累及全部肺部組織,且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上升,會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早期進行準確診斷、及時治療[1]。由于肺彌漫性疾病類型復雜、表現(xiàn)相似,且臨床分類不斷發(fā)生變化,診斷難度增加,檢出率較低。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檢查能減少圖像組織重疊,分析病灶位置與類型,臨床應用廣泛[2]。其中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是采用薄層厚、高空間分辨率對圖像進行重建,觀察病灶細微結構,為臨床提供準確、有效診斷[3]。本研究選取我院肺彌漫性疾病患者97例,旨在探討HRCT檢查的診斷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肺彌漫性疾病患者97例(2019年2月-2020年2月),其中男50例,女47例;年齡48~79歲,平均(63.21±6.89)歲;病程1~5年,平均(2.58±0.76)年;肺彌漫性疾病類型:肺纖維化43例、間質性肺水腫16例、小葉肺氣腫21例、支氣管肺炎17例。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均經(jīng)肺部活檢確診為肺彌漫性疾??;均伴有不同程度咳痰、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發(fā)熱、痰中帶血;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肺部腫瘤、肺結核、肺部感染等其他肺部疾??;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嚴重精神或認知障礙;惡性心律失常。
1.3方法 采用CT機(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取仰臥位,進行胸部檢查。
1.3.1 普通CT檢查 設置掃描參數(shù):掃描電流為250mAs,掃描電壓為120kV,層厚為8mm,掃描時間為3s,層距為10mm,矩陣為340×340,窗位為600HU,窗寬為1200HU,采用標準算法重建圖像,掃描范圍為肺尖至肺底。
1.3.2 HRCT檢查 設置掃描參數(shù):掃描電流400mAs,掃描電壓為120kV,層厚為2mm,掃描時間為3s,層距為2~10mm,矩陣為512×512,窗位為600HU,窗寬為1200HU,采用骨算法重建圖像,掃描范圍為肺尖至肺底。
1.4觀察指標 (1)HRCT、普通CT檢查肺彌漫性疾病的診斷征象對比,包括小葉間隔增厚、磨玻璃影、肺纖維化、結節(jié)影、支氣管擴張、胸膜下線、蜂窩征。(2)HRCT、普通CT檢查對肺彌漫性疾病類型檢出率。(3)HRCT檢查影像學特征。(4)HRCT、普通CT檢查肺彌漫性疾病的閱片滿意度,包括邊緣、病灶密度、偽影、形態(tài),其中圖像清晰度、對比度好,床位正確、窗寬,無劃痕、污染則為滿意,反之為不滿意。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HRCT、普通CT檢查肺彌漫性疾病的診斷征象 HRCT檢查對肺彌漫性疾病的診斷征象檢出率高于普通CT檢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肺彌漫性疾病的診斷征象對比[n(%)]
2.2HRCT、普通CT檢查對肺彌漫性疾病類型檢出率 HRCT檢查肺彌漫性疾病類型對肺纖維化、小葉肺氣腫檢出率88.37%、90.48%高于普通CT檢查58.14%、57.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RCT檢查對間質性肺水腫、支氣管肺炎檢出率為75.00%、82.35%,普通CT檢查檢出率為50.00%、52.94%,二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肺彌漫性疾病檢出率對比[n(%)]
2.3HRCT檢查影像學特征 所有患者均可見彌漫性肺部病灶分布于兩肺下葉、胸膜下等部位,其中小葉間隔增厚表現(xiàn)為胸膜下小葉出現(xiàn)細網(wǎng)狀、細線狀陰影;磨玻璃影表現(xiàn)為左下、右下肺野后外基底段、外帶背段的邊緣較模糊;結節(jié)影多為微結節(jié)、小結節(jié);支氣管擴張主要呈囊狀或柱狀進行擴張;胸膜下線多見于背段、外基底段、肺下葉,與胸膜呈平行或垂直關系的不均勻線性影;蜂窩征分布于肺野中外帶,呈強聚集或彌漫性分布;另外還包括氣腔樣實變、線樣影、肺大泡、肺氣泡等特征。
2.4閱片滿意度 HRCT檢查對肺彌漫性疾病邊緣、病灶密度、偽影、形態(tài)等閱片滿意度88.66%、90.72%、94.85%、91.75%高于普通CT檢查76.29%、74.23%、73.20%、70.1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閱片滿意度對比[n(%)]
肺彌漫性疾病是由于肺間質纖維化引起,會嚴重影響肺部功能,多伴有低氧血癥、通氣障礙、呼吸困難,臨床進行早期診斷治療、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4]。
肺彌漫性疾病類型繁多,且普通CT影像學表現(xiàn)復雜又相似,同一疾病在不同病期表現(xiàn)不一,而不同疾病特別是在疾病后期可能出現(xiàn)相同表現(xiàn),即“同病異影、異病同影”,難以區(qū)分,診斷困難[5]。臨床應采用更加清晰影像學診斷方法,潘祖軍[6]學者研究表明,高分辨率CT診斷肺彌漫性疾病能為臨床提供更多影像學特征及信息。另有學者研究表明,高分辨率CT對彌漫性肺疾病影像學質量優(yōu)于普通CT,且閱片者對病灶邊緣、密度、偽影等均較滿意[7]?;诖?本研究采用HRCT檢查,結果顯示HRCT檢查對肺彌漫性疾病的診斷征象檢出率高于普通CT檢查,肺彌漫性疾病類型中對肺纖維化、小葉肺氣腫檢出率88.37%、90.48%高于普通CT檢查58.14%、57.14%(P<0.05)。HRCT是結合薄層掃描,并采用骨算法重建圖像,并提高電壓電流、矩陣,在掃描層面中能顯著降低局部容積效應,提升空間分辨率,清晰顯示肺部組織細微結構[8]。正常健康者HRCT圖像表現(xiàn)為肺小葉呈多邊形、邊緣不規(guī)則、輪廓清晰,間隔呈網(wǎng)狀或線狀,小葉周邊平滑,小葉核呈星芒狀,小血管、肺泡清晰可見[9-10]。而肺彌漫性疾病患者由于肺小葉范圍內(nèi)的間隔間質、軸心間質異常導致小葉內(nèi)間質增厚,且常合并胸膜增厚,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狀、結節(jié)狀或光滑;且肺泡壁間質發(fā)生病變特別是疾病活動期會出現(xiàn)磨玻璃密度影像,邊緣較模糊,出現(xiàn)輕度間質增厚,是由于肺小葉范圍內(nèi)軸心間質及間隔間質異常,且常合并胸膜增厚,呈結節(jié)狀、光滑、不規(guī)則狀;同時由于血管周圍間質纖維化或發(fā)生炎癥反應,導致支氣管血管束增厚;纖維組織牽引會擴大支氣管,累及段、亞段支氣管,導致牽拉性支氣管擴張;細支氣管周圍間質、肺內(nèi)間質會發(fā)生增生,多位于胸膜下1cm以內(nèi),形成與胸膜平行的線形影像表現(xiàn)胸膜下線[11-12];另外,蜂窩征是由于廣泛性肺纖維化在HRCT下的特征性囊狀表現(xiàn)。因此,HRCT檢查對肺彌漫性疾病的診斷征象檢出率較高,且能完全暴露肺間質細微形態(tài)與病變,有助于區(qū)分不同疾病之間的影像學特征,提高肺彌漫性疾病類型檢出率。本研究結果還顯示,HRCT檢查對肺彌漫性疾病邊緣、病灶密度、偽影、形態(tài)等閱片滿意度88.66%、90.72%、94.85%、91.75%高于普通CT檢查76.29%、74.23%、73.20%、70.10%(P<0.05),表明HRCT檢查對肺彌漫性疾病影像學邊緣、病灶密度、偽影、形態(tài)等特征表現(xiàn)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醫(yī)師閱片滿意度較高,有助于疾病準確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詳細影像學資料。
綜上所述,HRCT檢查肺彌漫性疾病對診斷征象、類型檢出率均較高,能準確顯示病灶影像學特征,提高閱片滿意度,為臨床診斷提供詳細影像學信息,具有重要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