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可興 瞿香坤 唐 超 曹利芳
安徽理工大學附屬亳州市人民醫(yī)院(安徽 亳州 236800)
自2019年12月始,一種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2019-nCOV)的新型傳染病開始在全球蔓延,WHO于2020年1月12日將其命名,國家衛(wèi)計委將其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類別但采取甲類傳染病的應對措施[1-2]。目前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大規(guī)模的流行,我國經積極抗疫,全民參與抗疫戰(zhàn)斗,目前已取得階段性勝利[3],但對于疫情的警惕程度仍不能松懈。目前國內外關于新冠肺炎的研究較多,前期大都以區(qū)域內流行病學為熱點,后續(xù)以該疾病的治療、各種模型的建立為主[4-6],但各區(qū)域內上述研究關注點的特征均有細節(jié)性的差異,對于確診患者臨床資料的分析仍以治療性研究為主要組成部分,但臨床指標之間的相關性研究對于臨床醫(yī)務工作者而言仍然是未完全解開的謎團。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區(qū)域性確診患者臨床特征學的基礎,利用相關性分析對確診患者的入院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旨在進一步探討本地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征,對疫情的早期識別、及時處理、預后的正確判別提供參考。
1.1研究對象 我院收治的依據(jù)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診斷的該類肺炎患者[7-11]。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所有納入病例于收集資料起已為本院非在院患者,資料收集截止日期為2020-02-29日,共收集符合條件病例102例。收集資料包括:首次核酸檢測陽性(確診日期)、入院日期,收集第1例患者確診日期(2020-01-26日)、第1例患者入院日期(2020-01-31日)并設為起始時間,通過相減得出每例患者確診轉換時間、入院轉換時間以利于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一般資料包括患者年齡、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入院主要癥狀。臨床檢驗指標包括:WBC、LY%、CRP、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T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Fib、D-D、電解質鈉離子(Na+)、電解質氯離子(Cl-)。所有臨床檢驗指標均為入院24小時內首次送檢。對臨床檢驗指標進行描述性研究,統(tǒng)計分析其各指標升高病例數(shù)、正常病例數(shù)、降低例數(shù)。以患者主要入院癥狀分組,兩兩比較各組間上述計量資料是否存在差異。各計量指標分別兩做雙變量Pearson相關分析,探討其潛在聯(lián)系。
2.1臨床檢驗指標一般特征學 共收集患者102例,WBC計數(shù)有效病例數(shù)101例,80例正常病例數(shù),異常病例中以WBC計數(shù)降低為主;LY%異常病例數(shù)總共47例,其中LY%降低例數(shù)23例;CRP降低人數(shù)52例,大于其正常病例數(shù)33例。生化指標包含ALT、AST、Cr、BUN、LDH、CK、CK-MB,除LDH升高病例數(shù)為32例外,余指標異常病例數(shù)均較少。凝血指標中除PT、TT無異常病例外,余指標升高均升高病例數(shù)多于降低病例數(shù)。電解質指標包括Na+、Cl-,其中Cl-有較多升高病例數(shù),Na+異常的患者以降低為主。58例患者于2周內核酸可轉為陰性,30例患者轉陰時間集中在14~20天;12例患者1周內核酸轉陰,大于20天以上者2例。見表1,圖1。
表1 臨床檢驗指標一般特征學
圖1 確診至核酸轉陰時間頻數(shù)
2.2不同癥狀組間計量資料差異性分析 以患者入院主要癥狀為依據(jù)進行分組,組間各計量資料分別進行兩兩比較提示多組間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發(fā)熱組與無癥狀組間存在差異性的指標數(shù)較多,余有癥狀組與無癥狀組之間亦存在較多差異性指標。經分析提示,具有癥狀的患者在會得到更早的確診,入院時間相對靠前(P<0.05);發(fā)熱組CRP高于無癥狀組(P<0.05);Fib、BMI、花費也均高于無癥狀組(P<0.05)。其他癥狀組WBC計數(shù)高于咳嗽組及發(fā)熱組(P<0.05)。見表2、表3。
表2 不同癥狀組間臨床計量資料差異性比較匯總
表3 不同癥狀組間臨床計量資料差異性比較
對各計量資料進行兩兩之間的相關分析,經研究提示:LY%計數(shù)越低,CRP、ALT、AST越高的患者能夠越早被確診;WBC、CRP、Cr較高的患者LY%有降低趨勢;年齡越大、花費較高的患者LY%較低;LY%較低的患者Cl-、TT也減低,但Fib有升高趨勢?;颊週DH升高有CRP、ALT、AST、CK升高的趨勢,同時Fib有升高趨勢,Cl-有降低趨勢,花費也越高;BUN與Cr的升高有正相關性,同時可伴有PT升高的趨勢,花費也越多。CRP升高的患者往往年齡越大,花費越大,伴有TT的減低和Fib的升高,有Cl-減低的趨勢。ALT、AST較高的患者D-D也有升高趨勢。CK-MB升高的患者有TT、PT升高的趨勢,APTT和PT有正相關性,Fib升高時患者TT有減低趨勢。年齡越高的患者往往BMI越高,并有花費較高、Fib較高的趨勢,年齡和BMI升高與Fib的升高有密切正相關關系,同時Fib升高的患者Cl-更容易減低。Cl-越低的患者花費越高。年齡越高、住院時間越長的患者花費越高。
表4 臨床各計量資料間相關性分析
表5 臨床各計量資料間相關性分析(續(xù)表)
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tǒng)綜合癥冠狀病毒(SARS)與中東呼吸系統(tǒng)綜合癥冠狀病毒(MERS)后,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又以其極強的感染性、傳染性提高了人們對傳染病的警惕,與其他病毒性肺炎類似,目前對于2019-nCOV尚無特效的治療方式[12-13]。因此,目前防控疫情的重點仍以預防為主,關于該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性研究日益增多,對于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做出可巨大的貢獻。但患者入院后若能盡早的發(fā)現(xiàn)其臨床資料的相關聯(lián)系,總結確診患者入院后規(guī)律,對疫情的防控工作至關重要。因此,本研究通過對本地確診患者的入院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旨在總結其早期規(guī)律,對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病毒性肺炎時淋巴細胞計數(shù)及淋巴細胞百分比對病情的初步判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多項研究提示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患者淋巴細胞以降低為主[14-15]。本研究納入患者均為新冠肺炎核酸陽性確診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分析提示大部分患者淋巴細胞百分比為正常值,升高及降低例數(shù)大致相等,研究結論與既往關于病毒性肺炎結論存在差異,考慮本市收治患者中95%以上均為普通型及輕型患者,病毒感染時機體免疫系統(tǒng)未遭受損傷,能夠及時對病毒感染產生反應有關。相關研究表明,淋巴細胞的減低與機體免疫力、是否存在細菌感染、病毒類屬、病情程度等密切相關[16],通過臨床資料之間的相關分析亦證實年齡越高、CRP越高者淋巴細胞百分比減低。因此,本研究結論與目前國內外關于新冠患者淋巴細胞的研究相似。
C-反應蛋白作為反應感染程度的常規(guī)指標在臨床上意義重大,CRP的升高不僅是細菌性感染的特點,病毒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時亦可明顯升高[17]。CRP的升高程度某種意義上可作為病情嚴重程度的判斷指標,本研究納入患者均為確診患者,均已排除細菌性肺炎可能,經過分析可提示大部分患者CRP均有升高,正常例數(shù)中以無癥狀者多見。相關性分析提示CRP與多個指標間存在相關性,能夠作為評估患者初始住院后對住院時間、病情程度、經濟負擔的評估指標。
本次研究生化性指標包括ALT、AST、Cr、尿素氮、LDH、CK、CK-MB,其中以LDH升高例數(shù)多見,余指標以正?;颊呃龜?shù)多見。LDH普遍存在于人體的組織器官中,以腎臟中最多,其不僅能夠反應機體的組織代謝情況,在發(fā)生疾病時亦能夠反應組織的受損程度[18],本次研究提示LDH于機體代謝方面與ALT、AST、CK呈正相關,提示感染新冠病毒肺炎后存在組織的損傷。同時,LDH越高的患者淋巴細胞白分比越低,提示病情嚴重程度可能越高,亦需更多的住院費用,從側面提示病情愈加嚴重的可能性。
通過本次研究能夠發(fā)現(xiàn)更加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新冠患者凝血指標及電解質的變化。本次研究經分析后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的凝血指標包括TT、PT、APTT、Fib、D-二聚體;電解質主要包括Na+、Cl-。Fib升高主要提示血液高凝狀態(tài),常見于急性疾病或疾病的急性時相,如急性細菌感染或急性傳染病[19],CRP升高、LY%減低與病情的進展密切相關,本次研究提示此類患者Fib值越高,提示血液高凝存在,符合上述Fib升高的機制特點。TT的延長可見于低纖維蛋白原疾病,本次研究提示TT與Fib存在負相關,亦能夠解釋TT與CRP存在負相關、與LY%存在正相關的研究結果。本研究提示D-二聚體的升高與ALT、AST的升高呈正相關,而ALT及AST能夠反應機體組織的損傷程度。因此,值得深思的是病毒感染后是否可導致病變部位有出血性肺泡炎改變繼發(fā)導致Fib增高,或病毒感染病灶處有易發(fā)生微血栓的可能性,新冠肺炎確診者是否可常規(guī)抗凝治療,尤其是高齡或存在血液高凝性心腦血管性疾病的患者,上述問題仍需后續(xù)研究進一步證明。本研究提示新冠肺炎患者電解質易發(fā)生紊亂的主要為Cl-,研究提示感染指、ALT、AST、LDH越高的患者Cl-越低,整體考慮上述指標均與病情嚴重程度發(fā)生相關,且發(fā)熱患者上述生化指標升高愈明顯,發(fā)熱組與其他癥狀組間比較臨床指標間存在較多差異,考慮與發(fā)熱患者病情較重相關。另外,高齡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花費較多考慮與高齡患者基礎疾病較多、機體一般情況較差、新冠病情較低年齡組較重等有關。
綜上,本研究立足于新冠確診患者臨床資料的一般特征,重點探討各癥狀組間各臨床指標間差異,提示發(fā)熱患者病情較重,與其他癥狀組間具有較多的差異性指標,各臨床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重點揭示了淺表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臨床指標間的潛在規(guī)律,提示病情較重者有機體損傷明顯、更易發(fā)生血液高凝、住院時間及更高的花費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