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順春
【關鍵詞】膽囊結石;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肝功能
膽囊結石多見于40歲人群,且常并發(fā)膽囊積液、膽管結石等多種疾病,對患者的生活、學習及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嚴重時可危機患者的生命安全[1]。以往常用的手術治療方式為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其雖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在該治療過程中易對患者的膽囊功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患者的接受度普遍較低[2]。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有時間短、痛苦小等優(yōu)勢。本文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囊結石患者肝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膽囊結石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39例。納入標準:符合膽囊結石診療[3]標準者;自愿者。排除標準:不同意者;含腫瘤者;功能不全者。兩組資料無差異(P>0.05),詳見表1。
1.2方法 對照組行開腹膽囊切除術,麻醉后于右上腹肋緣處切口,長約8~10cm,分離組織,解剖膽囊三角,并切斷膽囊動脈后雙重結,摘除膽囊,關腹。
觀察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臍緣做1cm切口,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三孔法解剖膽囊三角,膽囊動脈及膽囊管夾閉、切斷。剝除膽囊后電凝止血,置腹腔引流。
1.3觀察指標 ①圍術期情況;②肝功能:取靜脈血5mL,分離血清,用酶聯(lián)免疫法測丙轉移酶(ALT)、總膽紅素(TBIL)及天冬轉氨酶(AST);③外周血CD3+、CD4+、CD8+水平:用流式細胞術測。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有差異。
2 結果
2.1圍術期情況 觀察組圍術期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3肝功能 觀察組肝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2.3免疫指標 觀察組免疫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3 討論
膽囊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膽道系統(tǒng)疾病之一,又常被稱為結石性膽囊炎,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膽絞痛等癥狀,其發(fā)病機制較復雜,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患者常經腹部B超而確診[4-5]。開腹膽囊切除術因本身創(chuàng)傷較大,且恢復慢,導致大多數(shù)患者以出現(xiàn)免疫功能下降及機體出現(xiàn)嚴重的應激反應,從而影響患者的預后[6-7]。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通過特制導管插進腹膜腔,且孔代替口,減小創(chuàng)傷,同時三孔法解剖膽囊三角,且手術醫(yī)師不進入腹腔內,采用具有放大作用腹腔鏡直視下操作,應激反應小,促進患者的腸道功能恢復[8-9]。本研究中,觀察組圍術期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加速膽囊結石患者的康復,與魯?shù)卤蟮萚10]研究結果一致。肝功能是檢測患者肝臟是否受到損害常用檢測指標,具有較高的靈敏性[11]。本研究中,觀察組肝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改善膽囊結石患者的肝功能,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醫(yī)師不進入患者的體內,減少了對肝臟的刺激,進一步縮小了對肝功能的損害[12]。免疫指標常用的檢測指標包括外周血CD3+、CD4+、CD8+水平等,其在患者的機體內呈現(xiàn)異常表達的狀況,且手術本身就屬于一種創(chuàng)傷的方式,導致患者機體的抵抗力出現(xiàn)問題,免疫功能出現(xiàn)嚴重的問題[13]。本研究中,觀察組免疫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調節(jié)膽囊結石患者的免疫力,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促進患者的康復,減少患者的出血量,促進腸道屏障功能的恢復,早期進食為患者提供了足夠的免疫物質[14-15]。
綜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加速膽囊結石患者康復,改善肝及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