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慧芬
(呂梁學院 歷史文化系,山西 離石 033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這段話對高等學校歷史學專業(yè)提出了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要求。如何在歷史學專業(yè)挖掘思政元素并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歷史學專業(yè)教育者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歷史學專業(yè)課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無論是古代歷史、近現代歷史,還是當代社會環(huán)境,都可以從中梳理歸納出眾多可資利用的思政元素,這對于當代歷史學科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持有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對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2]61。歷史學專業(yè)課程教學中這種家國情懷教育元素隨處可見,無論是古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還是近代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徐錫麟的“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無不體現了先人強烈的家國情懷。高校歷史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地方歷史文化中的這部分元素,如地方歷史中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名人志士、愛國故事,通過家國情懷的教育使學生對家鄉(xiāng)、民族、國家形成認同感。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先進的政治制度、先進的思想文化、發(fā)達的農業(yè)文明,影響了周邊的少數民族和國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大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容體系。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對這些資源的挖掘,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fā)展歷史,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通過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學習,可以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通過對中國近現代史中紅色革命文化元素的整理,增強學生的民族憂患意識,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通過現當代史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元素的梳理,使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3]。
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4]。歷史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要使學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在世界史教學中,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政元素比比皆是。學生通過學習世界歷史文化能夠認識到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都為創(chuàng)造人類文化做出了貢獻,能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多個國家的歷史學習和文化的比較之后,讓學生會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能夠以開放的心態(tài),認識到制度會隨著社會變遷而變化,任何一種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制度,應當從自身社會實際狀況出發(fā),互相取長補短,臻于完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前全國乃至全球的抗疫背景,及時調整和優(yōu)化教學方案,在中國史、世界史、民族史、專門史等相關教學中有機融入歷史上有關疫病傳播及衛(wèi)生防疫問題的講授,為學生準確把握中國抗疫的制度優(yōu)勢、理性反思疫情暴露的短板和不足、深刻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發(fā)揮史學獨特的思想價值引領功能。
歷史教學的現實意義就是通過學習,使學生能表現出對歷史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進而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5]古今中外悠久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無數愛國英雄、仁人志士。他們的英雄事跡、人生智慧和道德風范都可以作為高校歷史學專業(yè)課程的思政元素。通過對其解讀分析,學生能夠更全面認識歷史和現實的問題,進而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正處于三觀教育的重要時期,教師帶領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先人面臨選擇和誘惑時的定位和抉擇,使學生獲得人生的體驗和啟示,能夠逐漸體會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提高學生客觀全面、辯證發(fā)展地看待世界的能力。
課程是高校育人必要而且最為重要的載體。為了保證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真正實現三全育人的功能,歷史學專業(yè)在課程設置上應跳出傳統(tǒng)課程思政的視野,構建層級分明的課程體系。在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等專業(yè)核心課程之外,合理設置專業(yè)選修課程,重點利用地方資源開發(fā)地方史相關課程,在更大的領域和范圍之內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課程選擇;應該充分發(fā)揮集體教研的作用,在課程大綱設置和教學目標制定時,教研室應邀請專業(yè)教師和思政教師共同挖掘各門課程中可以承載思政教育功能的元素,破解傳統(tǒng)思政課程單兵作戰(zhàn)的困局,選擇適合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最終達到各門課程教師都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每位教師都能承擔育人的責任,每門課程都能達到協(xié)同育人的效果[6]。為防止課程思政的隨意性,推進歷史學專業(yè)“課程思政”科學高效的開展,教育主管部門、教務處和院系組織機構應堅持頂層設計原則,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組織部分優(yōu)秀教師打造具有鮮明思政特色的金課并進行交流推廣,形成精品課程示范效應。同時,也可以組織課程思政授課比賽、示范課堂等活動,提升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課程的教學能力。在教學評價中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評價標準,與教學考核掛鉤,以激勵各科教師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課堂是教師進行傳授知識的重要場所,更是教師闡述知識背后的價值和思想,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立場和觀點、發(fā)揮價值引領和思想引導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在具體的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通過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講解、鞭辟入里的分析帶領學生一起領略歷史知識的魅力,還要秉承“課程承載思政”和“思政寓于課程”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教師在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中要精準地設計每個專題、每個單元以及每個課時中思政的要素、載體及實施方法,充分體現教學內容和思政教育的有機對接,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起到知識傳授有溫度、價值引領有深度的育人效果。
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xù),因其形式多樣和內容廣泛等特點,在實現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編輯展覽、口述史的實踐等多種形式,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靈活采用、相互結合。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在實踐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
歷史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人文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很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都可納入歷史學專業(yè)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將歷史課程和信息技術有效整合,豐富課程交流的平臺來提升課程思政的針對性。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使課程思政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學校,而是走向更大的空間發(fā)展。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群、學習通等課程網站了解學生的知識需求、所思所想,有針對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針對學生學習中的重難點教師可以設計“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如何評價李鴻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帶來的影響”等諸如此類的學習主題。當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辯論時,教師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學生思想的動態(tài),及時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引導。當然,歷史學專業(yè)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利用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技術和教學形式,使高校歷史課程思政教學真正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第一主體責任人,是課程思政的設計者和實施者。課程思政的理念和目標最終要靠一線教師去落實。課程思政能否在高校歷史學專業(yè)中高效有序地進行,很大程度上要看各門課程的教師是否具備思政的意識以及能力。目前的狀況是雖然伴隨課程思政觀念的提出,各高校都已經展開轟轟烈烈的課程思政改革,但是部分歷史學專業(yè)課教師并沒有深刻認識到思政對學生發(fā)展的關鍵價值。他們片面地認為思想工作是思政課教師和專職輔導員的工作職責,與自身專業(yè)教育任務無關。在課程思政開發(fā)能力上,部分教師思政教育資源挖掘不深刻,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片面化。面對這種情況,教育部門和教務處的首要任務是搭建平臺、加強教師培訓,切實培養(yǎng)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提高專業(yè)課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培養(yǎng)高質量的課程思政優(yōu)質教師資源。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從習總書記的論述中可以看出,歷史學課程思政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學生才是高校歷史學專業(yè)實施課程思政的檢驗標準[7]。我們要通過歷史學專業(yè)教師的共同努力,實現專業(yè)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歷史學各類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在課程思政理念的引領下,培養(yǎng)具有愛國的情懷、正確的三觀,能夠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開放意識和國際視野的歷史學專業(yè)復合人才。為了使學生達到培養(yǎng)目標,真正落實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一方面高校歷史學專業(yè)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設計之初就應該加強對學生德育現狀的研究,借鑒OBE理念,根據學生畢業(yè)要求反向設計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目標以及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各級各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等專家學者應該從課程思政角度將學生畢業(yè)應達到的畢業(yè)條件納入到各種評價指標內,制定出科學多元可以量化測評的指標體系,真正體現科學評價的重要導向作用。
綜上所述,把思政元素滲透到歷史學專業(yè)課程教學中,貫徹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是一門重要的學問,也是每一位歷史學專業(yè)教育者應長期關注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