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幼兒園 劉欣甜
對于幼兒來說,中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的故事太過復(fù)雜深奧,《水滸傳》的故事過于兇險,《紅樓夢》中的是非曲折不是孩童所能理解的,只有《西游記》因故事跌宕起伏、豐富多彩而深受幼兒的喜愛。在班級閱讀時間,總能看到孩子們吵著鬧著要老師講《西游記》的故事,如果問孩子們?yōu)槭裁聪矚g《西游記》,他們的回答總是多種多樣,比如:“因為孫悟空很厲害,可以打妖怪?!薄皫煾缸顓柡?,他還可以念緊箍咒呢!”“還有還有,豬八戒好吃懶做、老偷懶,哈哈哈……”這個問題猶如打開了孩子們的話匣子,引得他們爭先恐后地各抒己見。
那么,幼兒為何會如此喜愛《西游記》的故事呢?本文結(ji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與發(fā)展目標,對《西游記》深受幼兒青睞的原因進行以下分析。
每個孩子天生都喜歡天真頑皮、活潑好動的小動物,這也是為什么幼兒喜歡童話故事的原因——童話故事關(guān)注兒童生活的幼小天地,且多以動物為主角表現(xiàn)出兒童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另外,小動物幼小脆弱的特點也容易讓孩子們產(chǎn)生愛惜保護的欲望。
《西游記》中的人物角色大多都是動物形象,比如讓我們印象最為深刻的大師兄孫悟空就是一只頑皮、淘氣的猴子,這一形象很符合孩子的性格特點——3~6歲的孩子不就是整天上躥下跳嗎?
以兒童的視角看世界,周圍的事物就都是新鮮的、可喜的,他們對所有好動的事物都好奇且感興趣。因此,無論在家里還是幼兒園,孩子們總會表現(xiàn)出不聽話、任性、破壞力很強的狀態(tài),于是爸爸媽媽們經(jīng)常喋喋不休地嘮叨:“你不可以這樣!”“這件事你又做錯了!”這個時候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性格竟與孫悟空如此相像,原來每家都有一只“小猴子”,而父母的嘮叨就像是悟空頭上的緊箍咒,時不時念一念、敲擊敲擊這只“小潑猴”。
那二師兄豬八戒呢?好吃懶作,總喜歡偷懶,這也很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對成人的依賴性很強,能偷的小懶他們絕對會偷,一遇到困難首先想到找媽媽,就像豬八戒有事總找大師兄一樣。
電視劇《西游記》中幾乎每一集都會出現(xiàn)一個妖怪,而這些妖怪大都是由動物變成的,每個動物都有一個生動具體的形象——它們夸張的表情動作符合幼兒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與想象力,使得幼兒觀看學習時樂在其中,同時也培養(yǎng)了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
《西游記》的故事之所以精彩,不單單是故事的情節(jié)緊湊和富有童趣,而且每一集都是一個新篇章,充分滿足了幼兒不斷探索的好奇心。此階段的幼兒正處于對周圍事物好奇、感興趣的階段。一個神通廣大、無所不能、活潑頑皮的猴子,一個嘮嘮叨叨、好吃懶做的長耳豬,一個一心想要去西天取經(jīng)的師父,一匹可以變成白龍馬的小白龍,各種妖魔鬼怪、飛禽走獸,還有天上的各路神仙以及天兵天將,他們一會上天入地、下海鉆山,一會騰云駕霧、飛檐走壁,一個個變化無窮、本領(lǐng)高超,這些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滿足了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時候孩子們會想也許他們的身邊就有這么一只神通廣大的猴子,還有一些渾然天成的本領(lǐng),也會認為自己有一天也可以變得這么厲害。
孫悟空是一只出身貧微卻不服天命的石猴,無父無母,但他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自卑,反而英勇無畏、不受禮法的約束,西天取經(jīng)途中一路幫助師父降妖除魔、戰(zhàn)勝邪惡,還總是為他人著想、不求回報。正是因為孫悟空的正義,才讓他成為了孩子們內(nèi)心崇拜的偶像。孩子們在戶外玩耍時很喜歡把自己想象成孫悟空幫助師父打妖怪,這時候孩子們也會自主代入相應(yīng)角色,保護同伴不受欺負;二師兄豬八戒雖然好吃懶做,卻也是個性格單純、憨厚可愛的人,遇到困難尤其是師父遇到危險時,他總會奮不顧身地保護師父和師兄的安全;當然還有一直默默跟在師兄身后的沙師弟,他不怕辛苦,總是默默付出卻不求回報……
孩子們在閱讀、觀看、欣賞《西游記》的故事時,這些故事人物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他們勇敢無畏、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孩子們也能受到故事中歷史文化的熏陶,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精神品質(zhì)。
幼兒有極強的觀察力和模仿力,他們能通過觀察很快掌握人物或事物的某一特點,并且能夠繪聲繪色地進行模仿表演。在模仿過程中,孩子們可以扮演他們渴望扮演的故事角色,并在角色扮演中獲得成功和喜悅。
在《西游記》的故事中,孫悟空有“七十二變”的本領(lǐng),他可以變化成房子、小狗以及太上老君,甚至變成一個小姑娘,這些角色的變化充分考驗著孩子們的模仿表演能力。師徒四人從東土大唐一路向西,三打白骨精、大鬧天宮、降服紅孩兒、真假美猴王……每一個故事都精彩絕倫,每一個人物都活靈活現(xiàn),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孩子們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
我在班里看到過一群孩子表演《西游記》的故事,一個女孩身上披著紗巾當唐僧,后面跟著三個徒弟,扮演孫悟空的男孩學著小猴子走路的樣子,神態(tài)也表演得惟妙惟肖;孩子們還專門挑選了一個胖乎乎的孩子扮演豬八戒躺在地上假裝大口大口地吃西瓜;“沙和尚”則假裝很吃力地提著兩個大筐子,這時不遠處有一群妖怪要借機抓師父。“妖怪,你敢動我?guī)煾冈囋?!”“大師兄,師父被妖怪抓走了……”孩子們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了自己的角色中,每一個角色都詮釋得非常生動形象,雖然沒有觀眾,但是他們樂在其中、玩在其中,也學在其中。
《西游記》給孩子們呈現(xiàn)了一場視覺盛宴,無論是孩子的認知發(fā)展水平,還是看到他們?nèi)绱讼矏畚覈慕?jīng)典名著,我心里都很是欣慰。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將最大限度地挖掘更多適合孩子閱讀的經(jīng)典名著,讓孩子們切身感受中國文學的藝術(sh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