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惠,江 慧,蔣永雪
(河北省臨西縣教師發(fā)展中心;河北省臨西縣第二小學;河北省臨西實驗中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線上教學方式走進了中小學教師的教學世界,滿足了社會形勢發(fā)展特別是突發(fā)狀況下對教育教學的需求。我們深知,線上教學不只是一種短期的危機應對措施,也是中小學教師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教學能力。因而,審視線上教學,進一步改善線上教學理念、整合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管理、深化線上教學變革,成為中小學教師提升專業(yè)能力和技術素養(yǎng)、回應教育訴求的時代課題。
線上教學方式與直接、實時、現(xiàn)場互動的課堂教學相比,最本質的區(qū)別在于“教”的行為與“學”的行為在時空上的分離,師生之間的交互、生生之間的交互、學生與學習資源之間的交互,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比各有其特點,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探索與線上教學形態(tài)相適應的教學方式。
線上教學把教師由“臺前”推向了“屏幕”。線上教學對于教師是一種陌生的教學方式,但萬變不離其宗,目的仍然指向促進學生學習,就這要求教師開展線上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運用線上資源組織開展教學。
對于活潑好動的中學生群體來說,長時間的單向信息傳播的網(wǎng)絡教學,容易使其感到疲憊,很難堅持。所以,線上教學要從學習方式的設計入手,想辦法讓學生的思維有效地活躍起來。常常有教師反映一些學生不按時上線、中途離堂、不回答問題甚至不上線學習等現(xiàn)象,這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只考慮自身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有關。線上教學更需要以學生為主體,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在不具備現(xiàn)場用情感、肢體、表情、聲音等多種方法結合指導的情況下,如何關注學生的學習、如何提出問題、以怎樣的技術呈現(xiàn)、如何進行評價等直接影響著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例如,在線上“雙師”課堂教學方式中,教師不僅要提供優(yōu)質資源,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服務和輔導答疑,解決個性化、差異化的問題。
又如,不同年齡段學生對沒有教師持續(xù)關注的在線學習具有不同的適應性,這就決定了我們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在什么時間節(jié)點、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xiàn)給他們。只有教學方式富有變化,適合學生,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其自主、有深度地學習。
線上教學常用的方式有同步直播學習、異步點播學習、混合多元學習、項目式學習、“雙師”課堂教學等,教師要善于依托信息技術手段,根據(jù)不同學生現(xiàn)狀、不同學習需求、不同學習內容等,恰當?shù)剡x擇適宜的“線上學習”模式。
首先,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例如,同步直播學習適合基礎薄弱的學生;異步點播學習適合自學能力強的學生。
其次,根據(jù)不同的學習節(jié)點可以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例如,教師“課前”可利用名師的微課、慕課、優(yōu)課等優(yōu)質教育資源讓學生先異步點播學習,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碎片化學習的可能,需要小組討論、教師指導時,則再采用同步直播學習方式。
再次,學習方式?jīng)]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宜與否的問題。例如,同步直播很重要,但是異步點播等方式有時甚至比同步直播更重要,因為它能為學生提供補學、復習、多次學等個性化學習的機會。
此外,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個性特征、學習習慣等,研究線上教學規(guī)律,靈活應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善于注入“幽默”“愉悅”的因子,吸引住學生的目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線上學習中來。
線上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實際上處于一種“準分離”的狀態(tài),這就需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類型及要達成的目標作以調整和甄選,做到揚長避短。
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與劣勢并存。由于學生與教師、班級同學是準分離狀的,互相之間缺少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和具身體驗。學生面對手機、電視機、電腦等電子終端設備,難以進入真實的學習場景,容易產(chǎn)生隔離感、弱化情境感。這就要求教師統(tǒng)籌教材,調整教學內容順序,從課程的角度去選擇內容、設計教學,把適合線上教學的教學內容采用線上教學,不適合線上教學的內容調整到線下進行。教師可以某一章或某一個單元為單位進行教學設計,且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資源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方法、內容、練習、評價等。
例如,小學語文學科“口語交際”教學中,口語交際的案例分析與討論可采用線上教學,但如果是口語交際實踐課,線上教學的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谡Z交際實踐課的目的在于交際,交際的本質是有來有往,具有情境性、互動性、場域性,要觀察別人的需要、理解別人的心情、關注對方的情感和回應,教學中不單單是口頭語言的交流,還要用到自己的情緒、音調、體態(tài)語言等。對于這類課來說,線上教學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由于每個學生學習的基礎與能力具有差異,加上缺乏師生面對面教授,教師難以直接關注到每位學生是否真正在學習,學生也無法真正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考慮到學生接受程度不同,教師需要綜合考慮該班實際情況對學科課程進行融合,整合不同學科的教學資源,加強“學科與學科”“線上與線下”“能力與習慣”“學習與生活”的融合,讓學習內容與生活貼近、與時政形勢貼近,調動更多學生參與其中。不同學科教師加強協(xié)作,結合居家學習環(huán)境,設計多學科、跨學科主題式學習、藝術創(chuàng)作、居家體育、勞動實踐等活動,優(yōu)化學生線上學習內容,難度不宜過大,內容不宜過繁。
例如,設計防疫、防災綜合實踐活動,將信息技術、科學、美術、數(shù)學、道德與法治等多學科知識有效融合,讓學生學得津津有味,感受多學科融合的價值以及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貫通的價值與意義。
線上教學使得傳統(tǒng)單向的師生班級組織和管理失去了固有環(huán)境的依賴,線上教學的學生管理、教學秩序的維持及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對于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新的挑戰(zhàn)。此時,教師、學生、家長三方依約而行,變單向管理為家校協(xié)作,共同履職盡責顯得尤為重要。
加入釘釘或微信管理群,建立家長通信錄。對于鄉(xiāng)村留守兒童,則需臨時監(jiān)護人具備基本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和監(jiān)護能力,如果臨時監(jiān)護人沒有這樣的條件,則要找到學生身邊親近的、有能力的成年人擔當這一角色,使學生全覆蓋地受到家長或監(jiān)護人的管理和關愛。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先充分與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家長的基本情況以及家長與學生相處關系如何,做到教師與家長之間知彼知己,相互信任,交流暢通,共同探討學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根據(jù)家長的各自優(yōu)勢和特長提出科學的預期管理目標、策略和方法,為形成實現(xiàn)有效的學生管理和教學秩序奠定基礎。
班主任和科任教師要善于與家長溝通,可利用打卡小程序,讓家長線上反饋孩子每日學習情況,形成學習追蹤制度,實現(xiàn)無縫對接管理。還要不定期地利用家長群或電話與家長進行溝通,一方面反饋學生線上學習情況,另一方面了解學生的居家線下學習、生活狀況。
線上教學雖然失去了一些線下教學獨特的優(yōu)勢,但也為改善家長與學生關系、實施家庭教育提供了契機,如通過親子共讀、親子游戲、共同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等,改善、加深親子的情感關系。
此外,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中要注意溝通方式,豐富溝通內容,體現(xiàn)人文關懷,根據(jù)家長反映的問題,誠懇地提出合理化建議,激發(fā)家長參與學生管理的智慧、熱情和能力。
中小學教師一般教授兩個或兩個以上班級的課程,線上教學時,為提高效率大都采取同步聯(lián)播形式,但卻增加了管理學生的難度。探索學生自我管理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管理途徑。我們可以根據(jù)學業(yè)水平、學習態(tài)度與習慣、家庭條件等情況,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并推選出小組長,實行學習小組管理制度。各組組內互相監(jiān)督、互助學習,一些落實、反饋任務則由小組長執(zhí)行。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師從繁重的管理任務中獲得解脫,把精力集中到教學上來。教師要以保護興趣為宗旨,以不加重學生負擔為前提,指導開展線下實踐活動。例如,鼓勵學生主動承擔家務,線上交流感想;寫一篇小短文;畫一幅簡筆畫;當一次志愿者等;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團結合作、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引領。同時,發(fā)揮好教育教學評價的作用,在線上互動中滲透人文精神,通過對學生學習表現(xiàn)的關心、細致和熱情的鼓勵和評價,讓網(wǎng)絡另一端的學生時時感受到教師就在身邊且一直關心著自己,使之成為他們自我約束、主動學習的動力之一。
無論從未來的社會具有“不確定性”的可能性,還是從信息技術發(fā)展促進教學方式變革的必然性上來講,都需要中小學教師具備宏遠的視野、成長性思維,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yǎng),諳熟、掌握、應用各類教學技術,前瞻性地研究線上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方法,開發(fā)自身教學潛能,積累教育教學智慧,不斷豐富專業(yè)知識,完善、優(yōu)化能力結構,既能從容應對外部突發(fā)危機事件對教育教學的沖擊,又能適應新時代基礎教育形勢變革的訴求。因此,培養(yǎng)教師具備應對危機、面對未來、主動迭代的專業(yè)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