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城
(福州市建設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福州350000)
本工程為福泉高速公路連接線拓寬改造工程(A段),始于螺城路,終止于烏龍江特大橋。路線與既有福泉高速公路一致,方向為東向,路線經過馬尾大橋南互通、三江路等重要地點。本工程主線設計總長度4.153 km,輔道設計總長度5.471 km,互通區(qū)主線修建長度為2.2 km,南互通修建范圍內輔道長度2.355 km,道路紅線寬度0.1 km。本工程方案平面圖如圖1所示。
圖1 本工程樞紐互通立交方案平面圖
與一般樞紐互通立交相比,樞紐互通立交不論在規(guī)劃方面還是在設計方面都有獨特之處,且二者存在較明顯差異。如果樞紐互通立交既要具備城市快速路功能,又要兼顧高速公路功能時,就會形成復合式形式,則該種情況則會更復雜[1]。
對于一般樞紐互通立交來說,其大多處于高速公路與一般公路連接之處,車輛駛入或駛出高速公路都要經過匝道與收費站,而復合式樞紐互通立交大多需連接2條以上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對通行能力要求較高,負載著較大轉換壓力,且要求地面交通需相對完備,同時要更好地服務于周邊地塊要求[2]。
復合式樞紐互通立交交通流向多,主線平、縱指標相對較高,且工程規(guī)模大、造價高。因此在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影響,如地形條件、地貌條件、高速公路既有狀況、城市快速路轉向交通功能等[3]。
對于樞紐交通來說,不同方向轉向交通量差異通常都較顯著,所以需在確定主交通流方向前提下,按較高標準來確定車速、平指標、縱指標、路基寬度等參數。
本工程中樞紐互通立交設計必須遵循的設計原則有:
1)以福州市城市規(guī)劃框架和三江口片區(qū)城市交通規(guī)劃框架為基礎,在施展其功能的同時必須確保安全:(1)規(guī)模不宜過大,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內;(2)要不斷提升管理水平;(3)盡量壓縮造價,且不能犧牲質量;(4)技術需先進合理[4]。
2)以DB31/T 997—2016《城市道路交通狀態(tài)指數評價指標體系》為引導,盡量融入沿線地區(qū)用地詳細規(guī)劃,與其保持和諧;概言之,設計時既要實現交通不斷發(fā)展的需求,又要為地域發(fā)展夯實根基。
3)交通量預測應有依據,且需全面考慮當前公路和城市道路規(guī)劃情況,從而使工程設計能兼顧技術可行性與功能全面性。也就是說,需結合近期和遠期發(fā)展目標讓造價更合理[5]。
4)平面設計應處理好直線與平曲線銜接,合理設置緩和曲線、超高、加寬等,以滿足GA/T 1391—2017《城市道路車輛平均運行速度計算方法》的規(guī)定來制定各平面線形指標,以保證行車安全、平順、快捷。
5)充分利用現狀道路路段線位的實際情況,并盡量擬合現狀老路中心線,從而盡量減少改造工程量和所需新增用地。
6)主線平面線位應盡量減少對周圍居民居住用房拆遷量,尤其要避開大型或已審批工業(yè)廠區(qū)。
在對福泉高速公路主線、馬尾大橋(被交路)、道慶州大橋接線(城市快速路功能)、烏龍江大橋接線(高速公路功能)交通量預測時,針對各規(guī)劃年限內,假定福州市城市道路網成型概況,在此基礎上進行交通流量分配。
在各規(guī)劃年內,對各項目的假定分已建成與未建設2種情況來分析,可取得的效果有:(1)定量地表明各項目在福州道路網中的功能與重要性;(2)全面了解幾座大橋的節(jié)點交通流量,以掌握未來動態(tài)的交通流特性,從而為確定樞紐互通立交建設規(guī)模提出科學依據。預測結果如圖2、圖3所示。
圖2 福泉高速南北的節(jié)點交通量測試結果圖(單位:pcu)
圖3 南江濱交叉節(jié)點交通預測結果圖(單位:pcu)
在設計前,要分析樞紐互通立交功能,主要包括:(1)南岸立交承擔過境和到發(fā)線功能;(2)環(huán)島路與福泉高速間快速系統(tǒng)轉換;(3)服務火車南站到發(fā)線交通;(4)區(qū)域路網與快速路系統(tǒng)溝通。
就立交主線上跨福泉高速及南江濱路而言,需在福泉高速設置樞紐互通立交。福泉高速在互通區(qū)前開叉,集散車道在兩側并行,輔道在地面層,馬尾大橋主線在第2層,共設置匝道14個。要實現該節(jié)點各部分功能,需做到:
1)馬尾大橋—福泉高速(福州市區(qū)):樞紐互通立交設置D(定向)、E(半定向)匝道使2個方向對接。D匝道起于C匝道,C、D合并段采用12.0 m斷面,D匝道分流后采用寬8.5 m斷面,匝道最小半徑305 m;E匝道終點接入A匝道,為超車所需,斷面設置10 m。
2)馬尾大橋—福泉高速(泉州):立交設置A(定向)、C(半定向)匝道使2個方向對接。A匝道為雙車道匝道,寬12 m,匝道最小半徑170 m;C匝道為雙車道匝道,寬10 m,匝道最小半徑120 m。
3)環(huán)島路—福泉高速(福州市區(qū)):立交設置F(半定向)、H(環(huán)形)匝道使2個方向對接。F匝道起于E匝道,合并段采用雙車道匝道,F匝道單車道匝道,寬8.5 m,匝道最小半徑140 m,F匝道分流后接入B、J合并匝道,;H匝道采用環(huán)形匝道,寬8.5 m,匝道最小半徑60 m。
4)環(huán)島路—福泉高速(泉州):立交設置B(半定向)、G(定向)匝道使得2個方向對接。B匝道前路段單車道,寬8.5 m,后路段與J合并后,設置單向2車道,寬10 m,匝道最小半徑121 m;G匝道匯入C匝道后接福泉高速集散車道,G匝道為單車道匝道,寬8.5 m,匝道最小半徑150 m。
5)馬尾大橋南連接線主輔路:立交設置I(定向)、J(定向)匝道作為南連接線主輔路出入口。I匝道起于G匝道,匯入FDB輔道,單車道匝道,寬8.5 m;J匝道起于FDA輔道,匯入B匝道后接南連接線主路,單車道匝道,寬8.5 m,匝道最小半徑120 m。
6)馬尾大橋—南江濱路:擬在南江濱西南側設置一對馬尾大橋上下匝道L、M,與FDA、FDB輔道銜接,通過高架橋下交通轉換后與南江濱平交。
設計輔道時,需遵循的思路包括以下5個方面:
1)符合城市總體與區(qū)域路網規(guī)劃。
2)路線布設以規(guī)劃確定線位為主,在有現狀道路段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適當調整,以減少拆遷。
3)在符合各項技術標準的同時,盡量少拆遷房屋;同時要注意與道路兩側規(guī)劃區(qū)塊、規(guī)劃道路建設和現狀已建成區(qū)域之間的銜接。
4)注意立體線形,處理好平縱面組合,確保行車舒適、安全、美觀;另外,線形應與地形、地質、水文等結合,并符合規(guī)定技術標準。
5)根據道路等級合理設置交叉口、沿線建筑物出入口、停車場出入口、分隔帶斷口、公共交通停靠站等位置。
在城市快速路網體系中,樞紐互通立交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職能在于承載高速公路與城市快速路之間轉換。對此,合理的設計方案可以有效保證樞紐互通立交取得理想轉換效果,與此同時成熟快速路服務水平也相應提高。通常來說,當實際條件較復雜時,樞紐互通立交方案也將面臨更大挑戰(zhàn);此時,復合式樞紐交通立交則會成為十分實用的選擇方案。由于方案的設計過程需要不斷改進與逐漸完善,因此要在充分探究交通需求基礎上,明確周圍環(huán)境特征與充分考量各類因素,從而制定出最合理、最優(yōu)質的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