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文,夏從羊,王德陽,馮曉強(通訊作者)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影像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阿爾茨海默病為臨床常見認知功能障礙性疾病,在中老年群體中多發(fā),目前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患者可表現出記憶力減退、定向力降低及抽象思維能力下降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早期診斷并治療為阿爾茨海默病臨床干預的重點[1]。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無特異性指征,通過影像學圖像定量分析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部結構改變,可為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提供有效依據,進而為臨床治療奠定基礎。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r tomography, CT)可通過X射線束對腦部層面進行掃描并重建圖像,可立體反映組織結構變化,為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常用影像學檢測方案,但目前其定量檢測在阿爾茨海默病臨床鑒別中的應用價值尚未完全明確。本研究對2017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及健康體檢人群進行對照研究,均行頭顱CT檢查,旨在探究阿爾茨海默病患者CT測量參數變化,現將結果整理報道如下。
將2017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56例納入阿爾茨海默病組,另擇同期健康體檢人群56例作為健康對照組,均接受頭顱CT檢查。阿爾茨海默病組男26例,女30例;患者年齡60~78歲,平均(67.35±2.31)歲;健康對照組男28例,女28例;患者年齡60~79歲,平均(67.80±2.0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標準:①阿爾茨海默病符合《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2]中相關診斷標準;②具有完整影像資料者;③未合并抑郁、焦慮等其他精神疾病者等。排除標準:①合并腦部感染者;②對檢查方式不耐受者;③既往合并神經系統疾病或損傷病史者等。
CT檢查:儀器選用飛利浦64排128層螺旋CT(荷蘭飛利浦),行常規(guī)頭顱CT掃描,測量時要求患者體位正,左右兩側對稱,設置管電壓參數為120 kV,管電流參數為380 mAs,層厚及層間距參數均為5 mm,按OM線進行掃描,均采用徑線測定法測量腦部結構,由兩位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yī)師進行閱片,閱片前經統一培訓,以閱片共識為判斷依據。
①觀察并比較兩組外側裂寬度、額角指數(兩額角間最寬距離/同一平面內板間徑)、尾狀核頭間徑;②觀察并比較兩組第三腦室寬度、腦溝寬度、大腦縱裂寬度變化;③兩組影像學圖像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阿爾茨海默病組外側裂寬度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額角指數、尾狀核頭間徑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外側裂寬度、額角指數、尾狀核頭間徑比較(±s)
表1 兩組外側裂寬度、額角指數、尾狀核頭間徑比較(±s)
分組 例數 外側裂寬度/mm 額角指數 尾狀核頭間徑/mm阿爾茨海默病組 56 5.31±1.47 0.30±0.08 21.83±4.78健康對照組 56 1.13±0.23 0.37±0.06 45.11±4.52 t 26.053 6.492 32.817 P<0.05 <0.05 <0.05
阿爾茨海默病組第三腦室寬度、腦溝寬度、大腦縱裂寬度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第三腦室寬度、腦溝寬度、大腦縱裂寬度比較(±s)單位:mm
表2 兩組第三腦室寬度、腦溝寬度、大腦縱裂寬度比較(±s)單位:mm
分組 例數 第三腦室寬度 腦溝寬度 大腦縱裂寬度阿爾茨海默病組 56 7.32±1.41 4.50±1.38 6.02±1.34健康對照組 56 4.55±1.46 3.01±0.41 4.59±1.53 t 12.656 9.598 6.520 P<0.05 <0.05 <0.05
研究[3-5]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群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為3.21%,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該病已成為嚴重公共衛(wèi)生問題。阿爾茨海默病雖然并不致命,但患者表現出記憶力降低、認知障礙,可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6]。及時診斷阿爾茨海默病,并采取措施進行治療,為阿爾茨海默病臨床研究的重點,探究高效、精確的影像學診斷方案可提高阿爾茨海默病臨床控制效果,本研究采用CT定量分析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與健康人群腦部結構差異,為定義病理閾值提供依據,取得一定成果。
人體衰老后腦組織可表現出生理性萎縮,但既往研究[7]顯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組織含鐵量顯著增加,可增加腦組織損傷,催化自由基形成,加重機體氧化應激反應,促進腦萎縮的發(fā)生,也有研究[8]指出,阿爾茨海默病腦組織損傷以海馬、頂葉退行性病變?yōu)榛A。CT可直接行任意方向切層,對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可獲得精細清晰的腦血管重建圖像,可充分表現腦形態(tài)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CT阿爾茨海默癥早期影像學特征以腦萎縮征象為主,其次是腦灰質白質界限模糊較明顯及腦室擴大征象,阿爾茨海默病組外側裂寬度高于健康對照組,額角指數、尾狀核頭間徑低于健康對照組,提示相較健康人群,阿爾茨海默病患者CT測量參數定量檢測結果發(fā)生變化,可作為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診斷鑒別的依據。外側裂寬度可反映顳葉的萎縮程度,額角指數為額葉萎縮程度的指標,阿爾茨海默病大腦神經凋亡、細胞數減少,可導致認知功能異常,在腦組織結構中表示為顳葉的神經元喪失,海馬萎縮并側腦室顳角牽扯擴大明顯,增加外側裂寬度,縮短尾狀核頭間徑,降低額角指數[9]。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阿爾茨海默病組腦溝寬度、大腦縱裂寬度、第三腦室寬度高于健康對照組,提示腦溝寬度、大腦縱裂寬度、第三腦室寬度可作為阿爾茨海默病定量檢測的指標之一。腦溝為大腦皮質在大腦表面形成眾多皺褶,第三腦室寬大部分位于兩側丘腦之間,呈狹長間隙,前上方經室間孔與側腦室溝通,后下方與中腦導水管相連,大腦縱裂為大腦中線結構,而CT上大腦縱裂是腦正中的細長的低密度帶,腦溝寬度、大腦縱裂寬度、第三腦室寬度增加提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組織萎縮嚴重,絕對體積與正常健康人群存在差異,使得神經功能惡化[10]。
綜上,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與健康人群CT測量參數定量檢測存在差異,可為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診斷及治療效果判斷提供依據。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如研究樣本量較少,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偏倚,因此,臨床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研究阿爾茨海默病患者CT測量參數變化,以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