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慕君 張麗華 顧燕萍 黃惠珍 喬惠君
精神障礙患者的大腦機能出現(xiàn)紊亂,導致其認知、行為、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動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障礙。慢性精神障礙患者具有長期住院的特點,長期生活在病房內,增加了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依賴性和被動性,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精神衰退[1],臨床護理難度和風險較高。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等涉及的內容項目較多,而這些項目沒有醫(yī)囑的強制性,為了讓責任護士將基礎護理工作落實到位,制定護理工作周程表,將精神科護理工作、重點護理內容合理安排到一周工作中,每日進行有效落實,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的護理周程化管理,探索精神科護理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住院精神障礙患者的生活技能,改善其社會功能程度,進一步提升精神科護理服務質量及護理滿意度。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衛(wèi)生中心二病區(qū)住院的女性精神障礙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年齡27~79歲,平均52.11±12.19歲;病程2~60年,平均28.35±11.98年;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5例,初中及以上68例,大學及以上5例;病種:精神分裂癥66例,精神發(fā)育遲滯17例,興奮劑所致精神障礙2例,病毒性腦炎所致精神障礙2例,心境障礙1例。
1.2.1 實施前 遵醫(yī)囑給予患者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進行常規(guī)護理,落實精神科基礎護理、安全護理工作,保證飲食攝入量,創(chuàng)造良好睡眠環(huán)境等。
1.2.2 實施后 2020年2月開始在藥物治療、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開展從周一到周日每日都有護理重點的護理周程化管理24周。
1.2.2.1 護理周程化管理方案(表1)
表1 精神科護理周程表
1.2.2.2 護理周程化管理方案的實施 ①成立護理周程化管理團隊。由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護理員組成。將病區(qū)護士分成2個責任小組,由高年資責任護士擔任責任組長,帶領小組責任護士、護理員落實日常護理工作。課題組成員根據(jù)護理周程化管理安排抽查、評價。②護理周程化的具體內容安排。周一“安全巡查日”,著重落實護理安全,進行護理設施、環(huán)境設施、消防安全、用電安全大檢查,加強對Ⅰ級、高風險患者的監(jiān)控、護理措施的落實。周二“基礎護理日”,強化患者基礎護理,進行患者個人衛(wèi)生、床單位整潔、飲食護理執(zhí)行情況等檢查,規(guī)范患者日常生活用品消毒和管理,落實一人一巾,一人一杯,一人一盆等。周三“健康監(jiān)測日”,落實對患者血壓、心率、血糖等的監(jiān)測,做到早干預、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周四“康復宣教日”,通過視頻、講座、小組活動等形式進行心理和健康指導服務,內容包括如何管理情緒、怎樣正確處理負面情緒、堅持服藥的意義、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等等,并發(fā)揮患者的特長,讓患者擔任健康宣講老師參與宣教授課,進行日常安全常識、自我護理能力、疾病體會傳授等,提高患者的日常自我護理能力,既能強化正確行為又能提升自信心。周五“技能訓練日”,鍛煉日常生活技能,如料理個人衛(wèi)生、整理床單位、管理生活用品等,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展職業(yè)技能訓練,如圖書管理、點心制作、網(wǎng)絡購物等,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周六“家屬接待日”,聽取醫(yī)療護理需求,改進病區(qū)工作。周日“心靈關愛日”,開展冥想、閱讀、書畫、民樂、棋牌類等興趣活動,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在放松減壓的同時提高患者的社會生活興趣。
(1)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2]評分比較:共7個因子分30個項目,其中,社會能力5項,社會興趣5項,個人整潔4項,激惹6項,精神病表現(xiàn)4項,遲緩3項,抑郁3項。采用5級評分,0-無;1-有時是或有時有;2-較常發(fā)生;3-經常發(fā)生;4-幾乎總是如此??偡e極因素:1、2、3項因子分之和,總消極因素:4、5、6、7項因子分之和,總分:(128+總積極分-總消極分)??偡e極分、總分越高,總消極分越低,效果越好。
(2)實施前后護理質量比較:護理質量評分標準表由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護理質量控制中心制定,包含基礎護理、病區(qū)管理、護理安全、康復護理4個方面,每項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顯示護理質量越好。
(3)實施前后護理滿意度比較: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由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護理質量控制中心制定,分3個等級,非常滿意>90分,滿意60~90分,不滿意<60分。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等級資料比較采用自身配對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均數(shù)比較采用自身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周后患者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總積極分、總分高于實施前,激惹、精神病表現(xiàn)、遲緩、抑郁、總消積分低于實施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護理周程化前后患者NOSIE評分比較(分)
24周后,基礎護理、病區(qū)管理、護理安全、康復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實施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護理周程化前后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
24周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與實施前比較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護理周程化前后護理滿意度對比(例)
長期住院的精神障礙患者存在情感淡漠、生活懶散、興趣缺乏、行為退縮等陰性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24周護理周程化后NOSIE各項因子分均較實施前明顯改善,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總積極分、總分高于實施前,激惹、精神病表現(xiàn)、遲緩、抑郁、總消積分低于實施前,這與李桂云等[3-4]的研究結果相似。護理人員通過每周循環(huán)的方式進行指引、鍛煉,參與宣教授課等不斷加深患者的印象,矯正其不良行為,根據(jù)患者不同情況進行生活功能、社會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患者良好的生活習慣、激發(fā)其興趣愛好,并發(fā)揮患者的特長,參與宣教授課等提高對自身疾病的認識水平,促進心理社會功能的康復[5-6]。
護理周程化是從精神科管理目標出發(fā),將精神科護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與日?;A工作進行緊密銜接,使每日工作目標更加具體明確。通過責任制分組后,由高年資的責任組長帶領小組責任護士及其他護理人員落實日常護理工作,把基礎護理、康復護理等切切實實分配到組內,并在具體的時間段內完成,通過實時的指導、督查,保證護理的全面和完整性[7-8]。每周的循環(huán)重復,轉變以往單一的完成醫(yī)囑和治療為主的護理模式,通過基礎護理的落實滿足患者生理及心理需求,并根據(jù)患者的需求及時調整護理方案,不斷改進護理工作,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在解決問題中促進護理人員業(yè)務能力的提升,還能完善護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質量標準[9]。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健康宣教及高風險患者的評估監(jiān)控,有效減少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10]。實施主任、護士長接待日,暢通了與患者、家屬間的溝通渠道,能及時了解其需求,改進病區(qū)工作,改善患者的安全狀況,提高患者的滿意度[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護理周程化后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均優(yōu)于實施前,實施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通過每日都有護理重點的護理周程化管理,能夠提高長期住院精神障礙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促進其心理社會功能的康復,有效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護理服務質量。但本研究研究時間短,研究對象均為女性患者,存在局限性,在研究方法、內容上還需進行細化、調整,做進一步的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