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意義]學科交叉有利于解決社會問題,產生科學研究前沿和重大科學突破,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也是學科發(fā)展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學科期刊分級目錄式人才評價模式,讓高校學科交叉研究成果得不到全面評價,進而影響對擁有相關成果學者的評價。[方法/過程]以西南交通大學機械學院X教授為例,從論文在學校期刊分級目錄和論文學科方向歸屬兩個角度,分析該學者論文的學科以及學院分布,揭示傳統(tǒng)期刊分級目錄與學科交叉研究成果評價的矛盾。[結果/結論]從采用更完善的學科交叉期刊評價方法、設置多維度靈活評價方式、開展多學科合作評價以及設立學科交叉評價小組4個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學科交叉? ? 交叉學科? ? 期刊分級目錄? ? 人才評價? ? 學術評價
分類號:G250
引用格式:朱維鳳. 學科交叉背景下人才評價問題及對策探索: 以西南交通大學X教授為例[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21, 6(5): 263-270[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259/.
1? 引言
隨著大數(shù)據(jù)等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重大問題的解決需要超越固有的傳統(tǒng)學科邊界,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研究越來越呈現(xiàn)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發(fā)展趨勢。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是高校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產生創(chuàng)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徑[1]。加強學科交叉融合發(fā)展是國家推進高?!半p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2]。
然而,目前我國高?,F(xiàn)有的科研成果評價體制,使高??蒲腥藛T在學科交叉研究上所產生的成果在歸屬上具有不確定性、交叉性以及復雜性[3]。各高校為了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對科研人員的學術成果評價方式主要采用學術期刊和學術成果分級目錄的方式。筆者在對各高校進行調研時發(fā)現(xiàn),四川大學[4]在進行職稱評審時,根據(jù)學科的不同設置兩套評級評價方案——人文社科及理工醫(yī)科期刊分級;浙江大學[5]將學術期刊分級目錄作為審核教師等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專業(yè)技術職務晉升和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發(fā)表學術論文是否達到要求的重要依據(jù),2005年公布了《浙江大學國內一、二級學術期刊名錄》,并在2016年進行了更新;上海交通大學[6]在文科“雙一流”建設配套培育與激勵辦法的通知中,明確將各級學術期刊論文的獎金按《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學術期刊分級辦法》有關學術期刊分級進行分配;西南交通大學在2014年經(jīng)學術委員會審議通過了《西南交通大學學術期刊分級目錄》,該目錄按一級學科進行期刊分級。2017年在對之前的分級目錄進行更新,目前該學術期刊分級目錄是教師進行職稱評審、績效考核、論文獎勵的重要依據(jù)。綜上,國內部分高校存在利用學校期刊分級目錄在職稱評審、學位論文答辯資格審查、論文獎勵、績效考核時對申請者期刊論文進行評價的現(xiàn)象。然而,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創(chuàng)新性,決定了使用期刊分級目錄對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進行評價時的不適應性。因此,如何對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進行科學評價,這對固有的學術期刊分級目錄標準、界定跨學科性等提出挑戰(zhàn)。
筆者以西南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X學者評價為例,利用《西南交通大學學術期刊分級目錄》,對該學者SCI學術論文進行分析,從論文在學校期刊分級目錄和論文學科方向歸屬這兩個角度,研究該學者的論文在學院的分布以及學科分布情況,從文獻計量學角度揭示學科交叉關系,揭示其學術成果在傳統(tǒng)的期刊分級目錄評價與學科交叉融合之間的矛盾,并針對期刊分級目錄和學科方向歸屬的矛盾,從圖書館學科服務的角度為相關評價提出相應建議,為決策者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jù)。
2? 學科交叉相關概念及研究進展
目前,與學科交叉概念相關的術語較多,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概念有“學科交叉”“交叉學科”“交叉科學”“跨學科”等。其中,交叉學科(interdisciplinary)最早出現(xiàn)在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會議紀要的文字記錄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R. S. Woodworth在1926年最早公開提出:交叉學科是指突破一個已知學科邊界而進行的涉及兩個或多個學科的研究活動[7]。美國國家科學院在《促進交叉學科研究》報告中指出學科交叉是個人或團隊的一種研究模式,它把來自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或專業(yè)知識的信息、數(shù)據(jù)、技能、工具、觀點、概念或理論綜合起來,用以解決那些超過單一學科范圍或研究領域的問題[8]。關于學科交叉、交叉學科和交叉科學的關系,路甬祥院士指出,學科交叉是眾多學科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交叉形成的理論體系構成交叉學科,眾多交叉學科構成了交叉科學[9]。學科交叉屬于交叉科學的部分研究內容,它以交叉科學的理論知識為指導,通過一定方法和實踐使得交叉學科相關問題得以解決或促使新的交叉學科形成,是交叉學科形成的方式和途徑,有些學科交叉活動慢慢發(fā)展壯大,形成交叉學科[10]。通過對國內外文獻調研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者對于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的闡述和解釋,都對應國外interdisciplinary一詞。20世紀80年代最早國內開始研究時,部分學者的譯法為跨學科,在1985年首屆交叉科學學術研討會上,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在研討會上的主題報告將其譯為交叉學科,后來大多數(shù)學者開始沿用交叉學科這個譯法,由此可見跨學科和交叉學科二者本質相同,只是不同時代、不同學者使用習慣的差異。
傳統(tǒng)的文獻計量方法不能有效研究學科交叉的成果,對學科之間整合或交叉的強度與廣度、學科交叉成果的學術影響力評價等問題日趨得到基金資助部門和研究者關注。學科交叉測度在科學計量學領域以具體數(shù)值大小來表示學科交叉度的強弱,能更準確地描述出更豐富的學科知識來源與差異化,可以打破現(xiàn)有的基于研究成果所在期刊質量的評價方式。目前,國內外學科交叉測度研究主要從個人學術背景、合作者、目標文獻本身和參考文獻4個方向展開。通過學者學科背景和研究領域[11]以及合作者的機構、學科[12-13]來進行學科交叉度的分析,都需要基于人進行測度分析,學者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繁瑣復雜,正確性無法保證并且存在一定主觀性。目標文獻內容能夠直接反映論文學科交叉程度,基于文獻內容的學科多樣性測度主要是采用文本挖掘等技術,分析文獻內容的主題分布[14],以及結合目標文獻、參考文獻、施引文獻的多維指標進行學科交叉度測量[15-16]。但是目標文獻的測度指標和來源相對單一,而參考文獻的多樣性可以很好地測度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因此目前基于參考文獻的學科交叉測度的研究成果也最多。測度指標從之前的一維指標發(fā)展完善到三維綜合指標,一維指標[17-18]主要測度的是研究對象涉及的學科數(shù)量,二維指標不僅測度研究對象涉及的學科數(shù)量還加入了學科分布均勻程度,主要指標有Shannon信息熵指標[19]、Simpson指標[20]、Brillouin指標[21-22]等。三維指標考慮了學科的豐富性、平衡性、差異性等[23-25]。
3? 研究方法與數(shù)據(jù)來源
針對西南交通大學在對學者進行評審、績效考核、論文獎勵等方面,存在學者的學科交叉的相關研究成果無法認定的情況,對各學院學者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西南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X學者研究方向為摩擦學,摩擦學是涉及表面界面、生物仿生、微納制造以及機電控制等多個學科的交叉學科,該學者的研究成果涉及多個學科,動、靜摩擦的研究涉及機械工程,潤滑膜、摩擦表面的材料涉及材料學,角蛋白組織摩擦、關節(jié)摩擦涉及生物學,流體潤滑狀態(tài)的滑動軸承涉及流體力學,摩擦化學涉及化學,金屬物理涉及物理學,學科分級最復雜,而且該學者是該學院SCI論文數(shù)量最多的學者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筆者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運用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的科研績效評估工具InCites,對西南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X學者的論文進行學科的歸屬分析。依據(jù)《西南交通大學學術期刊分級目錄》和學院與學科對應關系,利用Excel相關函數(shù)分析整理其論文所刊載的期刊在學科、學院的歸屬和等級劃分。
首先利用SCI-E數(shù)據(jù)庫獲取X教授的“Web of Science Researcher ID”以及“Alternative names”,結合“Organization-Enhanced”限定來獲取X教授的學術成果情況,將檢索獲得的數(shù)據(jù)經(jīng)過清洗整理并經(jīng)X教授核對后進行分析。
4? 數(shù)據(jù)分析
4.1? 學者論文學科方向分析
在SCIE中檢索獲得X教授1999-2020年發(fā)表的論文共145篇(見圖1)。在InCites的SCADC體系中,對這些論文的學科方向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X教授的145篇論文期刊學科分布非常廣泛,涉及SCADC學科分類中的12個學科。其中分布最多的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期刊,論文量為81篇(占比55.86%);其次才是機械工程學科期刊,論文量為59篇(占比40.69%)。此外,X教授論文所屬主要學科還有物理學學科,論文量為37篇(占比25.51%)?;瘜W25篇(占比17.24%)。若在人才評價時,機械學院僅認可機械工程學科的研究成果,就會造成其余85篇論文無法得到相應評價。
4.2? 學者論文所屬學院學科對應分析
利用《西南交通大學學術期刊分級目錄》,對X教授1999-2020年發(fā)表的145篇論文對應的學科和學院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145篇論文中只有132篇論文在期刊分級目錄中。如表1所示,X教授的論文涉及期刊分級目錄的18個學科,涉及學科面廣,與InCites分析一致,X教授的論文最多的學科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論文量為91篇;其次是力學學科,論文量為68篇,而InCites分析力學學科論文近3篇,相差較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InCites沒有的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學科發(fā)文量為50篇,是論文數(shù)較多的學科。除此之外,電子科學與工程學科發(fā)文量為35篇,而InCites分析中該學科發(fā)文量為0。
根據(jù)西南交大《分級期刊目錄所對應學院》,通過學科與學院的對照,進一步對論文對應學院進行分析(見表1),X教授的論文最多對應的學院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共有91篇;其次是力學與工程學院68篇;歸口第三的學院是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共56篇;而能夠對應到該教授所在的機械工程學院的論文僅49篇。這意味著該教授的成果,即使對應到最多的材料學院也只能有91篇論文。而該教授的論文僅有49篇能夠對應到其所在的機械工程學院,其余96篇論文不在機械學院對應學科的學科分級目錄。
4.3? 問題及其討論
從上述結果不難看出,X教授的145篇SCIE論文中,僅有49篇能歸屬到所在學院,剩下的96篇論文無法按照期刊分級目錄的對應原則確定歸屬,學院無法直接進行認定評價,在學院工作量計算、論文獎勵認定時無法進行認定,在職稱評審時只能通過提交校學術委員會進行認定,認定結果具有不確定性。這說明與學科交叉的發(fā)展相比,學院認定評價所用的學科分類體系相對滯后。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學院領導以及學院教師等相關人員在一定程度上也認識到本學院的學術期刊分級目錄與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向無法匹配,但都只是主觀感受,沒有準確而充分的數(shù)據(jù)支撐,從事學科交叉研究的學者在進行研究時,受到很大限制,對于自己以后的研究成果能否正確評價也具有不確定性。訪談中還發(fā)現(xiàn),對于學科交叉研究的學者而言,他們的成果缺少科學有效的評價,也缺乏學科交叉研究的學術論壇來促進國內外學科交叉研究成果的交流與互動,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學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傳播。
5? 對策及建議
2020年11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交叉科學部,打破傳統(tǒng)學科間的壁壘,在促進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融合方面邁出新的一步。學科交叉研究缺乏相對獨立的交叉學科群體[26],從事學科交叉研究的科研人員在項目申請、論文發(fā)表、獎勵申請時更難成功[27]。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從事學科交叉研究學者涉及的領域豐富、學科更多,很難有研究領域對口的專家進行評定,但是傳統(tǒng)的同行評議,需要從確定的學科領域中選擇評審專家,專家們對自己的學科有很高的學術造詣,但對學科交叉的成果卻并不一定熟悉,因此在評審中往往只看評審項目或成果在本學科中的水平,對成果評價不高,或很難做出合理的判斷[28]。目前的學科交叉評價方法和相關實證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期刊,以論文所在期刊質量為依據(jù)進行相關科學實體的評價具備一定的現(xiàn)實合理性[29]。如何解決學科交叉下研究成果及其學者的評價與學術期刊分級目錄的矛盾,涉及學科建設、學科體系、學科評估機制等各個方面。筆者僅從圖書館學科服務的角度,依據(jù)文獻計量學相關理論,提出以下對策:
5.1? 采用更完善的學科交叉期刊評價方法
當前高校在研究人員進行工作量考核、獎勵申報、職稱評審時,更多是通過其研究成果所在期刊級別來進行評價,然而期刊分級目錄作為一種客觀文獻計量學評價方法,對學科交叉研究成果的評價存在某種不適應。隨著學科交叉評價越來越迫切,國內外很多學者聚焦于學科交叉期刊的評價研究,與單一學科期刊相比,學科交叉性質的期刊因為學科領域的不同,其被引量差異較大,無法單一地將其歸口到某一具體學科進行評價。因此,需要根據(jù)學科交叉的特殊性完善這種評價方法。學科交叉期刊評價未形成成熟的期刊評價指標和方法體系[30]。學科交叉期刊評價指標主要有整合度I指標和專業(yè)度S指標[15]、影響因子百分位[31]、PR8指數(shù)[32]、Z指數(shù)[33]、PRP指數(shù)[34]以及P指數(shù)[35]等,通過歸一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科差異帶來的影響,對學科交叉的期刊進行評價。學科交叉期刊評價指標不能僅局限于傳統(tǒng)指標的修正與改進,還需結合學科交叉期刊的自身特點,不斷地對比分析和優(yōu)化指標。以促進學科交叉研究成果評價的不斷完善,實現(xiàn)對有相關成果的學者更公平、準確的評價。
5.2? 設置多維度靈活的評價方式
學科交叉的研究在組織形式和質量產出上表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點,研究成果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期刊論文,也包括新技術、新產品、新設計、專利等。在評價時要根據(jù)不同類型成果的特點,靈活調整評價方式。交叉學科比單學科研究周期更長,涉及理論更為復雜,學科交叉研究的長期效果和成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產生,需要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段內對教師的學科交叉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同時,具有社會問題導向的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應該不僅要考慮其學術價值,還應考慮其應用價值,這就意味著在評價中即要認可學術上取得的成就,又要看解決實際問題中的貢獻[36],。美國大學在學科交叉學者績效評價過程中,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充分考慮教師可能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37]。評價方式的靈活性還應體現(xiàn)在從科研、教學能力、社會服務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在制定評價標準時,應該考慮到學科交叉研究的不確定性,考慮到研究中可能的變化,讓學者受到了公正、合理的評價,更好地投入到科學研究中。
5.3? 開展多學科合作評價
學科交叉的研究涉及多個學科,而且每個學科都有自身特殊的研究方法、學科語言、價值體系和自身的學科文化。學科價值和文化的多樣性使得學科交叉研究人員的評價[38],也需要綜合協(xié)調不同學科差異,形成多學科視角下的不同學科價值認同、不同學科文化認同的平衡。國外一些機構同意申請人提供相關研究領域的可以評審該課題的專家名單作為參考[39]。K. Shimada等[40]還提出在評審過程中申請人通過研討會聽取不同學科的專家意見,更好地完善他們的計劃。綜合不同學科價值特點的價值體系,學科價值取向重疊的部分得以保留或加強,學科價值取向不同的部分相互補充,成為可以涵蓋學科交叉研究中所涉獵學科價值取向的新價值體系[41]。這樣,在學者評價中才能充分認可學科交叉研究成果,認可學者在本專業(yè)以外的期刊和會議,或者交叉學科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以及其他相關研究成果。在多個學科視角下融合各個學科知識,平衡不同學科間的聯(lián)系,有利于更公平公正地對不同學科交叉成果的學者進行評價。
5.4? 設立學科交叉評價小組
通過對相關院系和學者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學院出于學科評估等考慮,存在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都希望學院研究人員在進行發(fā)文時能夠對口到學院所負責的學科,獲得更好的評估結果,于是學院發(fā)表的學科交叉成果難以歸并到其他相關學科。從事學科交叉研究的學者的研究成果涉及多個學科合作以及不同應用領域,評價必然會涉及到學校、多個學院、多個學科或者其他機構等多個主體。筆者在進行調研時發(fā)現(xiàn),很多高校也都設置了專門的學科交叉評價小組,協(xié)調各方利益相關者,指導相關評價工作[42]。各學院內部不能評價的學術研究成果,提交到評價小組,由評價小組成員協(xié)同各學院共同提出評價辦法進行評價。因此,評價小組的權限應高于各學院,評價小組的主體不僅有學者所在學院,學科交叉涉及學科所在學院,還應包括學校評價的相關部門人員,并搜集各個學院意見,不斷完善評價機制。這些評價小組,提高了學科交叉成果評價工作的有序性和效率,解決學科交叉成果評價中所遇到的學院這樣單一主體難以解決的評價問題,最大程度地客觀公正地對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學者進行評價。
6? 結語
相對于單一學科研究成果的學者評價來說,對擁有學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學者進行評價,學科背景復雜、評價主體多、評價透明度要求高,這些因素都使得學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學者評價更具有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正確認識擁有學科交叉研究成果與學術期刊分級目錄的矛盾,肯定學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價值,采用更加多元的數(shù)據(jù),拓展更多類型的研究對象,采用同行評議和文獻計量評價相結合辦法,建立合理、完善的學科交叉研究成果的評價體系,才能客觀、公正地對從事學科交叉研究人員進行評價,才能更好地鼓勵他們進行學科交叉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鐵成.當代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概況及特色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 2015(S2): 83-84.
[2]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印發(fā)《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EB/OL].[2021-02-21].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
[3] 管翠中, 范愛紅, 曾曉牧.學科評估中院系設置與學科交叉的矛盾與對策——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科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9, 37(6): 85-88.
[4] 外國語學院關于2020年度專業(yè)技術職務評聘工作安排意見的通知[EB/OL].[2021-02-21]. http: //flc.scu.edu.cn/info/1052/7889.htm.
[5] 國內學術期刊名錄2016 年版[EB/OL].[2021-02-21]. http: //grs.zju.edu.cn/attachments/2019-04/07-1555639480-180406.pdf.
[6] 上海交通大學關于印發(fā)文科“雙一流”建設配套培育與激勵辦法的通知[EB/OL].[2021-02-21]. http: //www.sugli.sjtu.edu.cn/upload/file/20181217/20181217154752.pdf.
[7] 劉仲林.交叉科學時代的交叉研究[J].科學學研究, 1993, 4 (2): 11-18, 4.
[8]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R].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4.
[9] 路甬祥.學科交叉與交叉科學的意義[J].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5(1): 58-60.
[10] 張雪, 張志強.學科交叉研究系統(tǒng)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 2020, 64(14): 112-125.
[11] 劉仲林, 趙曉春.跨學科研究: 科學原創(chuàng)性成果的動力之源——以百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獲獎成果為例[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5(6): 107-111.
[12] 張琳, 孫蓓蓓, 黃穎.跨學科合作模式下的交叉科學測度研究——以ESI社會科學領域高被引學者為例[J].情報學報, 2018, 37(3): 231-242.
[13] KARLOVCEC M, MLADENIC D. Interdisciplinarity of scientific fields and its evolution based on graph of project collaboration and co-authoring[J]. Scientometrics, 2015, 102(1): 433-354.
[14] 魏建香, 孫越泓, 蘇新寧.學科交叉知識挖掘模型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2, 35(4): 76-80.
[15] POTTER A L, COHEN A S, ROESSNER D J. Measuring researcher interdisciplinarity[J]. Scientometrics, 2007, 72(1): 117-147.
[16] 黃穎, 高天舒, 王志楠, 等.基于Web of Science分類的跨學科測度研究[J].科研管理, 2016, 37(3): 124-132.
[17] PORTER A L, CHUBIN D E. An indicator of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J]. Scientometrics, 1985, 8(3/4): 161-176.
[18] ZHANG L, ROUSSEAU R, GLANZEL W. Diversity of references as an indicator of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journals: taking similarity between subject fields into account[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67(5): 111-112.
[19] HUANG M H, CHANG Y W. A study of interdisciplinarity in information science: using direct citation and co-authorship analysi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37(4): 369-378.
[20] SIMPSON E H. Measurement of diversity[J]. Nature, 1949, 163 (4148): 688.
[21] BRILLOUIN L, HELLWARTH R W.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heory[J].Physics today, 1956, 9(12): 39-40.
[22] 成心月, 劉逸云, 葉鷹.物理學和化學熱點論文的跨學科性分析[J].圖書與情報, 2020(3): 55-60.
[23] STIRLING A.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diversity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007, 4(15): 707-719.
[24] 陳賽君, 陳智高.學科領域交叉性及對其測度的Φ指標——以我國科學學研究領域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4, 35(5): 3-12.
[25] POTTER A L, RAFOLS I. Is science becoming more interdisciplinary? measuring and mapping six research fields over time [J].Scientometrics, 2009, 81(3): 719-745.
[26] 章成志, 吳小蘭.跨學科研究綜述[J].情報學報, 2017, 36(5): 523-535.
[27] BROMHAM L, DINNAGE R, HUA X.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lower funding success[J]. Nature, 2016, 534(7609): 684-487.
[28] MANSILLA V B. Assessing expert interdisciplinary work at the frontier: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J]. Narnia, 2006, 15(1): 17-29.
[29] 張學梅.科學計量學視域下跨學科學術評價方法研究進展[J].情報理論與實踐, 2020, 43(7): 171-178.
[30] 張慧玲, 董坤, 許海云.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方法研究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 2018, 62(16): 132-143.
[31] 俞立平.“影響因子百分位”指標的特點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 2016, 60(10): 103-107.
[32] 劉雪立, 魏雅慧, 盛麗娜, 等.期刊PR8指數(shù): 一個新的跨學科期刊評價指標及其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 2017, 61(11): 116-123.
[33] 陳衛(wèi)靜, 張宇娥.改進Z指數(shù)的跨學科期刊評價[J/OL].圖書館論壇: 1-8[2021-02-22].http: //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01228.0915.004.html.
[34] 張學梅, 李華.跨學科領域期刊評價指標PRP指數(shù)及其改進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6, 39(2): 50-53.
[35] 陳衛(wèi)靜, 張宇娥, 藺梅芳.引文分布視角下期刊評價的P指數(shù)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 2017, 61(17): 122-130.
[36] 劉凡豐, 余詩詩, 羅芬.跨學科研究評價的原則與指標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 2013(5):42-44.
[37] 耿益群.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研究教師績效評價的原則、途徑與特點[J].現(xiàn)代教育管理, 2017(4): 41-45.
[38] 錢俊.NSFC交叉學科項目資助模式與評價研究[D].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 2016.
[39] 魏巍, 劉仲林.國外跨學科評價理論新進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1, 32(4): 20-25.
[40] SHIMADA K, AKAGI M, KAZAMAKI T, et al. Designing a proposal review process to facilitat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J]. Research evaluation, 2007, 16(1): 13-21.
[41] 魏巍.“跨學科研究”評價方法與資助對策[D]. 合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1.
[42] 劉凡豐, 余詩詩, 羅芬.跨學科研究評價的原則與指標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 2013(5): 42-44.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lent Evaluation under the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Taking Professor X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u Weife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Library, Chengdu 611756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s conducive to solving social problems, generating frontier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ducing major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and promoting scientific innovation, is also the need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talent evaluation model of classified catalogue of subject journal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prevented achievement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rom being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and then influences the evaluation of scholars with relevant achievements. [Method/process] Taking Professor X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rom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the graded catalog in school journals and the disciplinary direction of paper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disciplinary and institute of the scholar papers, and reveal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aded catalog of traditional journals and the evalu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Result/conclus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of adopting better evaluation methods of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s, setting up multi-dimensional and flexible evaluation methods, conducting collaborative multidisciplinary evaluations and establishing interdisciplinary evaluation panels.
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 classified catalogue of journals? ? talent evaluation? ? academic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