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天鳳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80)
冠心病在心內科較為常見,主要是因冠脈血管粥樣硬化造成血管腔狹窄甚至阻塞,從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患者常會突感心前區(qū)疼痛,且通常為發(fā)作性絞痛或者壓榨痛,對其生命健康威脅極大[1]。目前,介入治療是臨床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可有效改善其癥狀,但治療后很多患者易出現(xiàn)腹脹、腰痛、尿潴留及低心排綜合征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預后[2]。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干預方法減少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對90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進行循證護理,觀察對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療的180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90例。180例患者均滿足《缺血性心臟病命名與臨床診斷標準》中關于冠心病的診斷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時排除治療依從性不佳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者。研究組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 46~76歲,平均年齡(64.74±4.56)歲;心功能等級:Ⅲ級 47例,Ⅳ級 43例;病程 5~18年,平均病程(9.63±2.84)年。參照組中男47例,女43例;年齡44~75歲,平均年齡(64.82±5.22)歲;心功能等級:Ⅲ級49例,Ⅳ級41例;病程4~16年,平均病程(9.40±2.6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心功能等級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參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案進行干預:(1)生命體征監(jiān)測: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心率、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對于使用呼吸機進行輔助呼吸者,需持續(xù)監(jiān)測其胸廓呼吸運動情況,同時聽診雙肺呼吸音;(2)引流管管理:持續(xù)觀察引流管的通暢性,同時監(jiān)測引流液的顏色、量,注意引流管水封瓶上的水柱波動,一旦出現(xiàn)異常立即通知臨床醫(yī)師,積極預防心包填塞、活動性出血等并發(fā)癥。
1.2.2 研究組 采用循證護理方案進行干預:(1)循證問題:責任護士需根據(jù)患者及其家屬的實際需求,同時結合臨床經驗提出護理問題,這也是護理工作開展的前提條件,提出問題如下:①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及其家屬如何進行心理干預,從而讓其更好地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②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采取何種有效的護理措施,從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循證支持:將上述問題輸入中國知網、萬方等數(shù)據(jù)庫,查找相關文獻,從而獲得相關實證;同時,責任護士也可將上述問題輸入各個搜索引擎來查找相關文獻。(3)循證觀察:按照文獻的科學性和可靠性進行等級劃分,等級越低代表文獻科學性、可靠性越高。劃分標準如下:在此領域內由部分專家提出的意見或總結的結論定為5級;非實驗性質,同時均屬于研究組定為4級;屬于實驗性質,且設計嚴謹可靠,但非隨機性對照定為3級;有一定樣本數(shù)量,屬于隨機對照,且設計合理定為2級;屬于隨機對照實驗,實證、有力、嚴謹定為1級。(4)循證應用過程:①心理干預:對患者加強心理疏導、安撫工作,盡可能緩解其心理負擔;對患者及其家屬加強冠心病、介入治療等知識的宣教,提高其認知;持續(xù)關注患者的實際需求,并滿足其一切合理需求;術中和患者保持輕聲交流,分散其對介入治療的注意力。②并發(fā)癥預防:腹脹:由于平臥是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后出現(xiàn)腹脹的主要誘因,便秘、精神緊張、傷口加壓包扎等均屬于其次要誘因,所以責任護士需明確患者出現(xiàn)腹脹的誘因,進行針對性護理,主要措施包括腹部保暖、熱敷以及按摩等。腰痛:由于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年齡偏大,常伴骨質增生、腰椎病變等,所以術后腰痛概率較高,所以術后責任護士需對患者加強體位護理干預,可在其腰部放置軟墊并對其腰部進行適當按摩。尿潴留:雖冠心病介入治療采取的局部浸潤麻醉方式不會影響排尿反射中樞系統(tǒng),但患者臥床、排尿姿勢不合理及心理負擔重等因素均可能導致尿潴留,特別是男性患者,所以責任護士需于介入治療前耐心指導患者進行正確臥床、排尿練習,同時在介入治療后鼓勵患者每次排尿時盡量排盡尿液。若患者較為緊張,責任護士需先疏導其情緒,并指導其進行放松訓練,然后指導患者排尿。低心排綜合征:對于心房缺損嚴重者,需囑咐其充分休息,確保其大便暢通,并采取吸氧、合理調節(jié)靜脈補液速度等措施改善其心功能,避免低心排綜合征的發(fā)生。
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情緒變化,并觀察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焦慮情緒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展開評估,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焦慮情緒越嚴重;并發(fā)癥包括腹脹、腰痛、尿潴留及低心排綜合征等。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本研究中計量資料(HAMA評分)、計數(shù)資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給予處理,前者用(±s)表示,進行t檢驗,后者用百分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兩組HAMA評分均下降(P<0.05),且研究組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HAMA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HAMA評分比較(±s,分)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t P參照組研究組15.585 27.238<0.05<0.05 tP 21.71±4.29 22.42±4.89 0.983>0.05 12.36±3.74 7.06±2.17 11.760<0.05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參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n(%)]
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在中老年群體中發(fā)病率較高,對患者生命健康的威脅極大[3]?,F(xiàn)階段,介入療法成為臨床治療冠心病的一種新型的治療方式,大量臨床研究指出[4-5],介入療法因具有安全、高效等特點,現(xiàn)已被廣泛應用于冠心病的治療中,受到廣大患者和臨床醫(yī)師的一致好評[6]。臨床發(fā)現(xiàn),雖然介入治療效果確切,但并發(fā)癥較多,不利于患者預后。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7],給予介入治療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循證護理是指將科研結論與臨床經驗、患者個人情況相結合,獲取相關證據(jù),尋找一種科學、優(yōu)質的解決策略[8]。近年來,臨床上有諸多研究指出[9],在臨床護理中應用循證護理可更直接且高效地解決患者在治療期間遇到的各類問題,干預效果較為理想。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HAMA評分均下降(P<0.05),相比而言研究組更低(P<0.05),提示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進行循證護理可有效改善其焦慮情緒。分析原因可能為開展循證護理期間,責任護士通過臨床經驗及患者需求提出有關問題,積極查閱文獻資料,可更快、更有效地搜集相關科研依據(jù),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其專業(yè)知識結構,還可有效促進其專業(yè)知識更新與綜合能力提升。同時,責任護士嚴格按照循證護理思維,將搜集到的科研依據(jù)作為指導思想,對患者加強心理干預,此舉有助于改善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比如,責任護士積極與患者進行交談、溝通,做好其心理安撫工作,可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其心理負擔;同時,責任護士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指導,可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冠心病、介入治療等知識的認知,進而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與護理的配合度。
臨床發(fā)現(xiàn),雖然介入療法是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冠心病患者普遍年齡較大,血管較為脆弱且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治療期間并發(fā)癥較多,這些并發(fā)癥不僅增加治療難度,還會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進而影響患者預后。因此,有效減少冠心病介入治療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提升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而在開展循證護理期間,責任護士通過參考相關文獻中冠心病介入治療常見的并發(fā)癥預防措施,對90例患者加強并發(fā)癥預防干預,有效降低了腹脹、腰痛、尿潴留以及低心排綜合征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參照組低(P<0.05),可見,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進行循證護理有助于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其對于患者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