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松娟
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廣泛而深入的應用于幼兒教育。為此,筆者踐行了解放生活學習場所,深入踐行幼兒園博物館的建設,有效地釋放了幼兒的學習空間,使幼兒在深入觀察和發(fā)現中,獲得有用的知識經驗。從目前的幼兒教育實踐經驗中我們能夠看到,幼兒對單一、機械的學習模式,持有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而對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內容,具有積極的學習欲望。因此,教師應當在認識到幼兒園博物館多樣性的同時,主動地發(fā)揮幼兒園博物館的價值,引發(fā)幼兒的問題意識,強化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等,以便幼兒在參觀博物館的展物時,參與博物館的活動中,形成別樣的精彩體驗,促進全面成長。
一、聯系生活背景,引發(fā)問題意識
現實生活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教師組織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強化幼兒的生活能力,讓幼兒更好地將掌握的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而博物館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場所,博物館中的內容也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僅有古今文物,也有衣食住行,對此,在組織幼兒參與博物館的活動時,教師也要主動地利用博物館,引發(fā)幼兒對生活的關注,激起幼兒關于生活問題的思考,以便幼兒在解決生活問題中,增強對生活常識的了解,不斷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
例如,在“毛線”博物館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媒體技術打造生活情景,引發(fā)幼兒的問題意識,使幼兒自主參與到博物館的學習活動之中。在活動剛開始時,教師為幼兒播放冬日的景象,營造冬日的氛圍。圍繞創(chuàng)建的情境,教師提出“當冬天來臨時,我們會換上什么,來讓自己暖暖的呢?”的問題,引導幼兒主動地說出“毛線衣”“毛褲”等答案。結合幼兒的回答,教師對幼兒設計“面對我們冬天穿的毛線衣、毛褲,你有什么想問的呢?”等問題,鼓勵幼兒提出自己的疑惑。在幼兒提出“毛線都有什么顏色呢?”“毛衣為什么可以保暖呢?”“毛線是如何制作成毛衣的呢?”等問題后,教師再順勢為幼兒引入毛線博物館“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毛線博物館,解開我們的疑惑吧!”,促使幼兒主動地跟隨教師的腳步走進毛線博物館。
顯而易見,教師先使用多媒體技術打造生活化的學習背景,引發(fā)幼兒有關生活問題的思考,能夠讓幼兒主動地對博物館產生興趣,促使幼兒積極地走進博物館之中,自主進行知識的獲取與建構。
二、注重幼兒參與,凸顯幼兒本位
現代教育體系中強調幼兒在整個活動中的參與性,期望教師在滲透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可以讓幼兒成為活動中的一分子,真正地彰顯幼兒的主體價值。所以,在幼兒園博物館活動中,教師也應當在活動中為幼兒尋找多個落腳點,讓幼兒自主參與到活動之中,并與博物館融為一體。但是,教師也要考慮到不同幼兒的個性、能力等,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對此,教師要主動地為幼兒創(chuàng)建多個崗位,促使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博物館活動,以便在獲得良好學習體驗之余,真正地體現自身的本位價值。
以機器人博物館為例,為了更好地彰顯幼兒的本位價值,教師便可以基于博物館的需求,為幼兒提供多個崗位,促使幼兒與博物館融為一體。在機器人博物館中包含“講解員”“活動區(qū)負責人”“接待員”等多個崗位,教師可以先為幼兒介紹不同崗位對人員的不同需求,如講解員需要具備一定的機器人知識,活動區(qū)負責人需要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接待員則需要性格較為活潑的幼兒。之后,每個幼兒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崗位,如對機器人有更深了解的幼兒,選擇擔任博物館中的講解員,動手能力較強的幼兒選擇成為活動區(qū)的負責人。這樣,每個幼兒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從而在機器人博物館的活動中“大放異彩”。
教師根據博物館的活動需求,為幼兒創(chuàng)建多個工作崗位,并告知幼兒每個崗位的要求,能夠讓幼兒基于自身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從而真正地凸顯自身的主體地位。
三、創(chuàng)建實踐活動,強化動手能力
在傳統(tǒng)幼兒集體活動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基礎知識的滲透情況,很少為幼兒創(chuàng)建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幼兒基于自己的雙手,完成對知識的感知。而在博物館活動中,教師已經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育空間,為幼兒帶來了許多不同的學習體驗,對此,教師也要借助幼兒博物館的場所,為幼兒創(chuàng)建多元化的動手實踐活動,促使幼兒在自主操作中完成對知識的感知。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讓每一個實踐活動都能夠被落實,幼兒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實踐活動,逐步加快實踐的進度。
比如,在“豆子”博物館中,為了讓幼兒以實踐的方式,從多個角度認識豆子,教師便可以設計“豆子探索園”“豆子親子吧”“豆子樂成長”等實踐活動。具體來說,在“豆子探索園”中,幼兒集體對豆子進行觀察、比較,以便透過實踐的角度,對豆子的外形、種類等,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緊接著,教師鼓勵家長參與博物館的實踐活動,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分解豆子,查看豆子的內部構造。之后,在“豆子樂成長”的活動版塊中,幼兒學習種子萌發(fā)的條件等知識,并與其他幼兒一起搭建培養(yǎng)環(huán)境,記錄豆子萌發(fā)的過程。在豆子萌發(fā)后,教師也要帶領幼兒回到豆子博物館中,組織幼兒介紹自己的培養(yǎng)過程和培養(yǎng)成果等,以便幼兒收獲滿滿的成就感。
教師引導幼兒對博物館中的展物進行觀察、比較、記錄和研究等,能夠真正地讓幼兒基于自己的雙手獲取知識,并讓博物館成為幼兒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場所,以便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得到相應地發(fā)展。
四、尊重幼兒個性,自主制定主題
幼兒與幼兒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不同幼兒感興趣的內容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如果教師直接設定幼兒博物館的主題,勢必會限制幼兒個性的發(fā)揮,影響幼兒參與博物館活動的動力。所以,為了更好地彰顯幼兒的個性,促使每個幼兒的潛力都能夠得到有效地挖掘,教師有必要為幼兒創(chuàng)建自由性的活動形式,讓每個幼兒都根據自己的喜好,搭建相應的博物館。在幼兒自選主題搭建博物館后,教師也要為幼兒提供展示的平臺,讓幼兒講述自己的靈感來源和自己的創(chuàng)建經過,以便幼兒在相互欣賞中學習到更多的內容。
例如,為了凸現幼兒的個性,教師便可以為幼兒設定自主選擇的博物館創(chuàng)建活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借由當地的博物館,引導幼兒認識博物館的存在價值、博物館的結構組成等,為幼兒自主進行博物館的創(chuàng)建,打下良好的根基。緊接著,教師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自主進行博物館主題的選擇,如有的幼兒對四大名著非常感興趣,就可以以此為主題搭建博物館,有的幼兒對植物非常感興趣,便可以創(chuàng)建植物主題的博物館。在幼兒確定了博物館的主題后,教師再組織幼兒自主進行博物館中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展物的設計與制作等,逐步形成帶有個人特色的博物館。當幼兒制作好博物館后,教師再鼓勵幼兒展示自己制作的博物館,讓幼兒之間進行分享與交流,促使幼兒打開自己的知識面,認識更多的博物館資料收集途徑,以及展報等素材的制作方法等。
教師先為幼兒搭建自主選擇的活動形式,再為幼兒創(chuàng)建相互交流的平臺,能夠讓幼兒在自選博物館主題的同時,綻放自身的個性思維,并讓幼兒認識到更多的博物館知識,從而助力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總而言之,幼兒博物館的存在,讓整個幼兒教育模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幼兒的活動場所,也從教室延伸到博物館中,幼兒的學習內容也從課本變成實物。但是,就目前的活動形式來看,幼兒博物館的價值卻沒有得到應有地釋放,仍舊存在許多細節(jié),致使整個博物館的教育價值大打折扣。對此,為了充分發(fā)揮幼兒博物館的價值,教師要繼續(xù)結合幼兒的成長需求,為幼兒挖掘多樣化的博物館主題,創(chuàng)建更加新穎的博物館實踐活動,并讓幼兒真正地參與到博物館的實踐活動中,以便幼兒擁有一條新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