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
臺靜農(nóng)(1902—1990),字伯簡,晚號龍坡叟,安徽霍邱人。1922年就讀于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1925年春結(jié)識魯迅,參與組織未名社,為新文學作家。1927年后至抗戰(zhàn)期間在大學任教。1946年去臺灣,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臺靜農(nóng)青年時期就喜書法和篆刻。他與魏建功、莊尚嚴等都是浸淫金石的好友。居臺四十年,“教學讀書之余,每感郁結(jié),意不能靜,惟時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愿人知”(《〈靜農(nóng)書藝集〉序》)? 。
臺靜農(nóng)留下的印章不多,但為好友張大千(1899—1983)刻制的幾方卻很著名。臺與張相識于20世紀30年代,交誼長達半個多世紀,晚年尤多過從。1968年,張大千七十壽辰,臺靜農(nóng)送的賀禮是兩方印章。一是“大千長年”,邊款是“歡樂長年,壽比金石”;一是“髯公長樂”,邊款是“辟混沌手,得天地心”。大千七十晉八時,臺靜農(nóng)的祝賀仍是一方印章,印文為“以憂延年”。
張大千1949年離鄉(xiāng)去國,先后有三次遷居。臺靜農(nóng)或著文,或治印,或題字,都有翰墨印痕留世。
張大千的第一處住宅是在巴西圣保羅附近購地建造的。這里原是種柿子的農(nóng)場,類似畫家故鄉(xiāng)四川成都平原,膏壤沃野,宜蒔花木。唐人典中載“柿有七德”,即一壽,二多蔭,三無鳥巢,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張說:“后來我又知道柿樹的葉子泡水,吃了可以治胃病,再加一德,故稱八德園?!保ā稄埓笄鳌罚┧矚g的樹木花果,一定要故國所有者才種植。大千在八德園生活了將近二十年。臺靜農(nóng)在《〈張大千巴西荒廢之八德園攝影〉序言》中說,張氏“長離故國,棲遑海外,謀求一靜適地,潛心藝事,以終老焉”。體念大千的鄉(xiāng)土之戀,與老友心跡相通。
1969年張大千到了美國,1971在加州卡梅爾小鎮(zhèn)構(gòu)筑新居。1973年竣工,名環(huán)蓽庵?!蹲髠鳌罚骸昂`路藍縷,以啟山林。”這里似有著創(chuàng)業(yè)艱難、勇于進取之意。不過張大千的解釋是蓬門蓽戶,意思是窮苦人家。臺靜農(nóng)為大千刻治的“環(huán)蓽庵”巨印,接近6厘米見方。張大千稱道氣宇宏大,“直當與鄧石如、吳讓之、趙叔孺抗衡”。
張大千于1976年回臺灣定居,“萬里歸遲總戀鄉(xiāng)”。1979年居所摩耶精舍在臺北外雙溪落成。精舍,書齋、學舍,引申為精神上的最后歸宿。門額巨幅牌匾上“摩耶精舍”四字,正是臺靜農(nóng)的手筆。臺靜農(nóng)的行書臨寫明人倪元璐,出神入化,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張大千極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