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生
在宣紙發(fā)源地安徽涇縣小嶺,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被尊封為民國宣紙狀元的曹廷柱曾到江西傳授宣紙制造法,一度獲得成功,后由于各種原因又停產。其具體情況,一直未詳。戴家璋等著《中國造紙技術簡史》(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4年)中說:“抗戰(zhàn)時期,曹廷柱以其古稀之年,還受聘于江西贛州遂川縣盆袒鄉(xiāng)造紙廠,傳授宣紙制造法,開江西造宣紙之先河?!备釉敿毜那闆r,語焉未詳。不過,小嶺曹氏族人口碑相傳與研究專著提及的給我們留下了調查這一情況的寶貴線索。
關于遂川造宣紙的記載
2016年8月1日下午,我們在遂川縣地方志辦蔣燕先生的幫助下,查閱到《遂川縣志》中有當?shù)卦旒埖挠涊d:
土紙生產,為縣內民間傳統(tǒng)工藝。清道光年間,已具相當規(guī)模,后逐漸發(fā)展成為全縣一大宗土特產品,主要產區(qū)分布于碧洲、橫嶺、衙前、營盤圩、巾石、上坑、大汾、禾源、草林、盆珠、五斗江等10多個鄉(xiāng),尤以碧洲鄉(xiāng)為縣土紙生產的重要地區(qū)??h產土紙的主要品種有:毛邊紙、表芯紙、綿紙、草紙等。民國期間,土紙生產繁榮。民國23年(1934年),全縣有紙槽668戶,從業(yè)1710人,年產草紙12.8萬擔,表芯紙2.4萬擔,重紙、宣紙、粗紙各1.2萬擔,以及書皮紙、連史紙、楮紙等共21.79萬擔。三十年代,今碧洲鄉(xiāng)境內,有三分之一農民從事土紙生產,更優(yōu)常年和季節(jié)性紙槽420個,年產土紙2.25萬擔,最高可達3萬擔。而安之前、豐林又為全鄉(xiāng)產量之冠。高垣、大坑、漢坑、九姑仚、赤坑還聯(lián)合建立過紙張生產運銷合作社。
此中明確記載了遂川縣土紙生產的起源和抗戰(zhàn)時期各種紙張生產的地點、品種和產量等,其中提及產有宣紙1.2萬擔。
《遂川縣志》還記載了民國時期該地宣紙生產的簡要情況:
民國30年(1941年),安徽難民17人,在盆珠上煙坑辦起造紙廠,置有洗料、碓屋、槽房、焙屋、剪紙、堆房、曬場等設施。以稻草和洋桃藤為原料,制造宣紙,月產100余刀,成為縣內土紙生產由家庭作坊向專業(yè)生產廠家發(fā)展的開端,后因原料不足,改制書畫紙,月產800刀。
這段記載了制作宣紙的人員來源、地點、制紙廠房、原料、產量,以及停產原因等。
縣志中記載宣紙“以稻草和洋桃藤為原料”是不準確的。宣紙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為原料的,楊桃藤(也稱洋桃藤)是制作宣紙的植物藥料(紙藥),其汁液在抄紙中起均勻懸浮作用??h志中這樣寫,可能是對宣紙制作所用材料等情況不甚了解。至于當年月產100余刀,這產量是非常小的,通常一簾槽至少要生產260刀四尺宣紙。月產這么少,推測是離開原產地到外地生產,環(huán)境條件不充分、原料不充足、技工人員經驗不足等所致。
根據所查到的材料,大家交談之中,發(fā)現(xiàn)兩個問題:
第一,《中國造紙技術簡史》上說的江西造宣紙的地點在“盆袒鄉(xiāng)”,而我們并未查詢到這個地名,蔣主任等人也明確表示遂川只有盆珠鄉(xiāng),沒有盆袒鄉(xiāng)。盆珠鄉(xiāng)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當下,都是該縣產紙的地方。那么,盆袒鄉(xiāng)會在哪兒呢?
第二,宣紙制作,其原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撈紙時所用懸浮劑材料是楊桃藤。而1996年版《遂川縣志》上卻并未提到青檀皮,何故?
我們在1996年版《遂川縣志·民國時期的行政區(qū)劃》中查到:民國28年(1939年),遂川縣實行新縣制,“30年(1941年)1月,全縣為6區(qū)、31鄉(xiāng)、377保、3873甲。4月,增設一鄉(xiāng)為32鄉(xiāng)?!逼渲性谝粎^(qū)中,分別設有“水北、水南、鵬摶、裕塘、禾源”,到民國36年(1947年)5月,對保甲做出調整,全縣轄31個鄉(xiāng)鎮(zhèn)262保3342甲。其中有“鵬摶鄉(xiāng)”,鵬摶鄉(xiāng)駐地在“鵬摶書院”。我們認為,“盆袒鄉(xiāng)”應是“鵬摶鄉(xiāng)”的誤寫。鵬摶鄉(xiāng)在1950年4月歸轄藻林區(qū),以后便不再有這個名字的行政建制。第一個問題就這樣解決了,剩下來的問題就只有到實地考察解決了。
上煙坑宣紙作坊遺址
8月2日上午8時,我們一行三人在縣城乘坐出租車來到泉江鎮(zhèn)盆珠村,然后向人打聽新中國成立前造紙的地方,路旁的知情者熱情地給我們指路。我們沿著鄉(xiāng)間公路步行1公里來到坑口村,走進一家開始調研。
王正蓮和李代稱夫婦接待了我們。談起新中國成立前造宣紙的事情,主婦王正蓮說道,她知道造紙的那個地方,但那個地方不叫“盆袒”,也不叫“鵬摶”,而叫“上煙坑”,她原來的家就在山里距離當年紙廠不遠的地方。說著,她便帶我們去見同村時年81歲的劉傳發(fā)老人。劉傳發(fā)告訴我們,他們家父祖輩曾在宣紙廠干過,地點就在上煙坑,距離坑口村2公里不到。他那時還小,長輩們經常抱他到廠子里玩。后來,他在當?shù)氐谋硇炯垙S也做過紙。他說,上煙坑還有一位叫劉家茂的老人,他的家就在原來的宣紙廠所在地,當時他家里也住了不少工人,他家對面的一片地方就是原來的紙廠所在地。
告別劉傳發(fā),王正蓮大姐要帶領我們實地考察。我們四人沿著公路向山里走,王大姐向我們介紹,她1969年從外地嫁到上煙坑村更向里的一個村子,20世紀80年代從山里搬到交通方便的坑口村,平時進出山里都要經過上煙坑。這方圓幾十里地稍有一點兒年紀的人也都知道1949年前這里造過宣紙。
大姐還給我們介紹了當?shù)氐孛慕蟹ǎ骸斑@個地方叫上煙坑的‘坑字,當?shù)厝四頺āng(康),而不念kēng(坑),當?shù)匾恢倍际沁@個叫法。”我們一道出來考察的都是涇縣人,因為在宣紙發(fā)源地涇縣小嶺乃至涇縣全縣,凡是地名“坑”,都發(fā)“kāng”(康)音。
上煙坑宣紙紙廠遺址所在地還住有兩戶人家。其中一家住著劉家茂老人,老人拄著拐杖,行動稍有不便,語言表達清楚,對當年的事情記憶猶新。
這兩戶人家位于公路路北的山腳邊,公路右邊石磡下部分是水田,部分是荒地?;牡厥窃浀脑旒垙S工棚所在地。在平地的南面有一條山溪流過。在溪流南和對面山腳之間又是不大但連片的水田和地塊,當年是水碓舂碓、洗料的地方。
劉家茂講:我是1932年生人,從沒有離開過這個地方。1940年至1941年,我當時八九歲了,已經記事了。記得為了造紙,來了十幾個人,是從安徽來的。他們造的紙很好,是用來印鈔票的。這里辦宣紙廠時,我經常在廠里玩。我們家里那時也住過造紙的人。我也經??此麄冊谝黄鸪燥垺?/p>
我們問了劉家茂、王正蓮和當?shù)刂心陭D女幾個問題。
問:他們在此造紙的時間為什么這么短?
劉:造紙期間,工人中有人害病,死了好幾個。
問:這個造紙的地方有沒有碓臼?
劉、王和當?shù)貗D女異口同聲地答:有!山溪旁原有一個大碓臼。
問:他們當時造紙用的是什么原料?
劉:用稻草做紙。
問:當?shù)赜袥]有青檀樹和楊桃藤?
劉:我們當?shù)刂挥刑袋S樹,也能用來造紙。什么是青檀樹?我們不曉得。楊桃藤到處都是。
我們在附近山上和在路邊尋找,果然未見有青檀樹蹤跡,楊桃藤確實見到幾株。
問:造宣紙要有曬灘,你們這里有過嗎?
劉:有。就在我家屋后山上,我見他們在上面曬了許多的稻草,白色的。
問:請您回憶一下當時造紙的規(guī)模。
劉:當時有碓臼,碓臼屋是很簡易的草屋,還有紙槽、曬紙焙、檢紙房、堆房等。當時還聘請了不少當?shù)厝舜蛳率?,如洗草、砍山毛柴等。那個劉傳發(fā)的上人就在這里干過。后來廠房這些東西還存在很長時間,可惜現(xiàn)在都沒有了,只有這塊空地了!
問:后來這個地方還造過紙嗎?
劉:沒有!我們縣很多地方都造竹紙、草紙,但這里從那以后就再也沒有造過紙,70多年過去了,時間過得真快!
問:您知道什么原因嗎?
劉:那些安徽人到這里造紙期間,不知怎么搞的,發(fā)生了瘟疫,死了不少人,后來就撤走了??赡苋藗兒ε逻@件事,所以安徽人離開后,也沒有人在這個地方接手造紙,很長時間東西(指廠房、碓臼、碾盤等)也沒有人動??赡芘c那個瘟疫有關。幾十年慢慢倒塌破壞,現(xiàn)在影子都很難找到了,要不是我還在,還知道這些情況,不然,哪個能想象當年這兒還有一個宣紙廠?誰還知道安徽人來造印鈔票紙的那些事?
問:您了解造紙人是從安徽哪里來的嗎?
劉:不知道!不過我知道安徽涇縣那個地方造宣紙。
問:您知道造紙人姓什么嗎?
劉:有曹師傅、張師傅,還有王師傅等。好幾個姓的人。
問:您怎么知道?
劉:聽他們喊呀!比如,曹師傅,吃飯啰!張師傅,吃飯啰!我就記住他們了。
問:安徽人在這兒造紙,這個地方是租用的還是買的?
劉:聽說是買的。這幾片山和這門前到山腳那邊都是他們買的。
下午1時,我們在上煙坑的考察結束,告別了劉家茂老人、王正蓮大姐等人。
總結與猜想
根據在江西遂川的考察,結合之前所掌握的材料,上煙坑制作宣紙的情況就較為明晰了。
1.在上煙坑制作宣紙的時代背景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由于宣紙銷路中斷,安徽涇縣的宣紙生產受到打擊,宣紙生產由鼎盛期轉向衰落,紙槽歇業(yè),工人紛紛遠走他鄉(xiāng)。可能是通過親友介紹等原因,安徽涇縣有十幾個宣紙技藝人員來到江西遂川上煙坑建廠造紙。為何選擇在上煙坑,應該是這里的地理環(huán)境和涇縣造紙區(qū)極為相似,具備造宣紙的基本條件,而且在山區(qū),較為隱蔽,不易受到外界干擾。
2.上煙坑造紙廠的規(guī)模和產量
上煙坑造紙廠的規(guī)模和產量,十多人的口述和《遂川縣志》載“安徽難民17人”是高度吻合的。17人的技術力量,可以形成較為完善的原料制作、撈紙、曬紙、檢紙、焙燒等工種搭配,可以形成2簾槽的生產規(guī)模。按在涇縣正常生產的標準,2簾槽可以年產12噸紙。據記載,當時月產100刀,而且用于印刷紙幣,考慮到實際情況,推算實際年產能力為3噸左右。
3.上煙坑生產宣紙的原料問題
無論縣志還是當?shù)厝酥v述,都是說用稻草做原料造紙,沒有提到青檀皮,我們考察當?shù)匾泊_未見有青檀樹,但宣紙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為原料的?!端齑h志》記載當?shù)厥?941年生產宣紙的,此說有一個問題需要解釋。稻草加工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至少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如果1941年生產宣紙從做原料開始,至少要到1942年才能生產出產品。如果1941年就產出了宣紙,至少應在1940年開始制作原料。二者必居其一。如果是后者,似乎不可能,因為縣志記載和劉家茂的回憶都沒有提到1942年造紙之事,而且當?shù)囟嗳硕继岬桨l(fā)生人瘟,后迅速停止造紙,這樣1942年以后該地沒有造紙這是肯定之事。
這樣有了另外幾種可能:
一是1940年安徽難民先到上煙坑制作造紙所需的稻草原料,然后于1941年正式生產,縣志紀事就是以1941年正式生產時間來記載的。從口碑相傳造紙人用當?shù)氐静菰旒垇砜?,此說法從時間上成立。但考慮到所造紙是用來印制紙幣的,質量要求高,僅僅用稻草是不行的,此紙必定摻用了樹皮,而青檀皮纖維最佳,當然桑皮、楮樹皮、三椏皮等的纖維也較適宜。1941年生產的宣紙極有可能是摻和了其他皮料的,否則紙張質量難以用來印制紙幣。
二是安徽難民帶著原料干燎皮和干燎草先來到當?shù)?,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簡易廠房后于1941年迅速生產紙張,同時也開始制作宣紙原料燎草。后因發(fā)生人瘟變故放棄。
三是稻草在上煙坑先行加工制作,安徽難民帶來青檀皮紙漿干料,然后合制宣紙。從安徽涇縣運送制漿干料到江西遂川,路途遙遠,成本太大,不可能持久。他們在此實際制作的時間并不長,僅一年時間便歇業(yè),也不是沒有可能。如在封建時代,涇縣宣紙作坊也是經常奉詔帶原料到宮廷中進行現(xiàn)場制作的。即便是當代也有這種情況,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當時的中國宣紙集團就組織運送宣紙紙漿原料到北京做現(xiàn)場操作表演。
四是如果安徽難民用在當?shù)刂谱鞯膯我涣遣葜苯由a所謂“宣紙”(只有青檀皮和稻草的結合才能稱宣紙),無論色面還是整體質量都遠遠超過當?shù)氐娜淼炔菁?,再加上這些制紙人都來自安徽,因此被誤認為就是真正的宣紙。在我們今天看來,當年遂川所產宣紙,應是用制作宣紙的辦法制作出來的“仿宣紙”。這種仿宣紙由于采用了適合的皮料,是可以用來制作紙幣的。
4.曹廷柱與上煙坑造紙
我曾走訪宣紙發(fā)源地涇縣小嶺雙嶺坑人、民國期間擔任涇縣宣紙公會主席,被后世人公認為宣紙?zhí)┒凡芡⒅暮笕耍弥芡⒅庞谕钅鲜伦儼l(fā)生的那日,也就是1941年1月6日。據《小嶺曹氏宗譜》記載,曹廷柱出生于清同治壬申年十二月十六日,即1873年1月14日,到1941年去世時,還差幾天滿70周歲??梢詳喽?,鑒于曹廷柱的權威,安徽難民一定是由于他的社會關系而帶到江西上煙坑的,廠址的選定、設計,生產過程的組織,一定與他的出謀劃策分不開。曹廷柱晚年身體不佳,因長期生病且脾氣暴躁,他不可能長期住在上煙坑,有可能住在遂川縣城等條件稍好的地方,完成指導任務后便回到涇縣雙嶺坑老家,不久去世。至于曹廷柱是否曾感染當年發(fā)生在紙工們中間的瘟疫,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