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學 劉風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而言,興趣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學生對于信息技術有著越來越濃厚的興趣。教師在初中語文的教學當中也就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一點,將語文教材內容通過信息技術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從被動變?yōu)橹鲃?,在實現(xiàn)語文知識內容學習積累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如何基于核心素養(yǎng)目標,推動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融合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重點圍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探索。
物理學家楊振寧并不喜歡別人說他學習刻苦,原因在于對他而言學習是一個快樂的過程,他并沒有感受到其中的苦,反而感受到的是其中的樂。通過這一例子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學習是否具備興趣,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強烈,是否能夠激發(fā)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在語文課堂新內容的教學中,導入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在于結合課堂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為之后高效的教學效果打下基礎。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多元化利用,在課件設計過程當中就通過圖片、音樂、視頻等內容結合,創(chuàng)設一個更加真實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進而在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文本教學內容的同時,也激發(fā)其內在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興趣。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文《狼》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就通過這句名言來提問:“‘世界上幸福的事就是可以抓到一只羊,更幸福的事就是可以抓到兩只羊’,有沒有同學知道,說這句話的是誰呢?”有同學很快猜測是灰太狼。緊接著,筆者就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圖片展示在屏幕上,并組織學生闡述圖片當中的故事內容。這種與學生實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結合起來的方式,可以高效地抓住學生的眼球,使學生對于課堂內容更加關注,更是在引導學生表達的過程當中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生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講述之后,筆者就展開了總結:“喜羊羊和灰太狼之間的斗智斗勇大家都很清楚,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古人和狼是怎么斗智斗勇的吧?!边M而順利地進入該篇課文的學習,這種輕松愉悅氛圍的營造,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都是十分有效的。
教育學家斯賓塞曾經(jīng)說過:“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在快樂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睂τ凇独恰愤@篇課文的學習,為了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課文,筆者組織學生之間展開戲劇表演的方式,即在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播放背景音樂,借助道具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通過課文劇的表演,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該節(jié)課的教學也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
綜合而言,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使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圖片、視頻資料,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得到情感層面的教育,促進自身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但是他們的認知能力水平依然比較差,知識視野相對而言也比較狹窄,特別是在學習一些抽象性強、比較陌生的語言、比喻和事物的過程當中,更是會加大學生的理解難度。為了使學生更加形象地體會以上內容,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在學生和課文內容之間構建一座橋梁,將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化,進而降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難度。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課文《濟南的冬天》的教學當中,作者老舍對于濟南的冬天展開了細致的描述,表達了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表現(xiàn)出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很多學生對于濟南并不熟悉,也無法感受到濟南冬天的光景,更是對于作者所采用的比擬、比喻、雙關等修辭手法無法理解。課文中有很多形象的句子,如“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樹影”。對于這類描寫,如果僅僅憑借學生自己的想象力,很難深刻感受到其中的風景。此時,教師可以通過應用現(xiàn)代技術,將濟南的冬天相關景色通過圖片或者是視頻的方式展示在學生眼前,借助有聲有色的圖片和視頻,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欣賞濟南冬天的相關視頻的和圖像,學生會發(fā)現(xiàn),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和圖片是十分對應的,學生對于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進而,本節(jié)課程的難點也就輕松得到了解決。
再如,課文《黃河頌》的教學當中,教師也可以播放與黃河有關的視頻,使學生感受到黃河的澎湃和氣勢,帶著這種情感去學習課文,理解課文,感受作者的情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決心。對于很多學生而言,他們可能并沒有見過黃河,就算是見過黃河也沒有感受到黃河的波濤,如果在此基礎上就展開對課文的學習,可能會有學生質疑:黃河真的就如作者所說的那樣嗎?進而導致學生無法體會作者的情感,無法理解作者的想法。那么,通過黃河相關視頻的觀看,則能夠使學生對該篇課文、對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產(chǎn)生共鳴,以達到高效學習的效果。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所在,不僅可以使課文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眼前,更是可以使學生對于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產(chǎn)生共鳴,得到理想的語文課堂效果,并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中已經(jīng)指出,語文的學習要注重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實現(xiàn)對知識的運用,更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信息技術手段的充分應用。通常而言,語文課程資源主要分為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包括教科書、工具書、網(wǎng)絡資源、課外書等。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和應用,互聯(lián)網(wǎng)涵蓋了大部分的信息資源,實現(xiàn)了將多種教學資源集中為一體,極大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九年級課文《水調歌頭》和《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過程當中,如果學生對于蘇軾這位詞人的生平經(jīng)歷和詩歌寫作背景缺乏一定的理解,自然也就無法實現(xiàn)對課文的高效理解,無法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因此,為了達到更加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筆者就組織學生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進入學校圖書館的閱覽室,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搜集有關蘇軾的生平經(jīng)歷和這兩篇作品的寫作背景。對于這一活動,學生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不僅了解到蘇軾的坎坷從政經(jīng)歷,也感受到了蘇軾樂觀豁達的精神,同時收集了蘇軾的多首詩歌,了解了其他人對于蘇軾的評價。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及時地提供豐富、多樣、生動的資源,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更是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實現(xiàn)知識的延伸。此外,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不僅收獲了更加豐富的知識,也得到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學習了蘇軾樂觀豁達的精神,這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而言十分重要。以上教學案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已經(jīng)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借助信息技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鍛煉了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積累了一定的人文知識,實現(xiàn)了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這無論是對于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
總而言之,教師作為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課堂當中應用的主體,應該結合信息技術和語文教材內容,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深度融合,以達到人機合一的效果。可以說,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應該基于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學情以及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不斷地加以優(yōu)化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