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潘曉麗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市花橋集善小學)
素質教育發(fā)展到今天,全面發(fā)展已成為教育的終極目標?,F(xiàn)在體育課越來越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關注,體育教師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不斷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知識和教學能力,力求課堂上每位學生都有所收益。
教師應減少復雜的教學內容。在體育運動項目中,沒有一個動作能靠身體單一部位完成,就拿籃球雙手胸前投籃來說,上下肢協(xié)調配合身體有序發(fā)力,球才能有效進框。教師在教動作時要講清要領、標準并示范,可無論教師說得多詳細,個別學生的動作也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教師要調整思維,對能糾正的學生要盡可能糾正,對待實在糾正不了的,可適當放寬要求,降低動作難度。其實投籃的最終目的就是進球,這樣降低要求,對那些困難學生來說是種心理負擔的減輕,能讓他們真正享受運動樂趣,教學效率自然提升。
教師應增加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小學體育教師應該把體育教學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可以選擇一些有趣的游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笆^、剪刀、布”游戲是學生課間喜愛的一種活動方式,剛學武術各種步法時,教師可用這個游戲讓學生練習弓步、馬步,簡單的游戲使原本枯燥的武術教學變得有趣,互動感變強,學生學練欲望大大增強。不僅生活中的小游戲能夠進入課堂,學生幼時的歌謠也能進入課堂,比如兒歌“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就能成為學生練習反應游戲的口訣;“炒炒炒豆子,炒了一鍋大豆子”使專項翻肩翻背練習也變得有趣起來。諸如此類的練習內容還有很多,學生覺得親切沒有壓力,練習效果自然會顯著改善。
教學手段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溝通,即教師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練習器材等,使學生快速掌握所要學習內容的方式總和。如果說教學內容是學習的最終歸屬,那教學手段就是開山石。好的教學手段能讓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小學體育教師應因材施教。
教師可采取發(fā)展探究學習法。常規(guī)而言,成績好的學生能夠勇于發(fā)言、自信活潑,成績不太理想的則往往缺乏信心和想象力。探究學習法就是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教師拋出問題后由小組討論,討論結束教師點名發(fā)言,著重關注那些平時表現(xiàn)較為內向的學生,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也會養(yǎng)成大膽發(fā)言、勤于用腦的好習慣。教師讓學生討論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如在各種姿勢起跑中小組討論探究出屬于本組的獨特跑姿,學生參與度高、動腦性和實施性強,全員興趣提升,課堂效果自然好。同時教師還可以巧用合作學習法為學習困難者安排“小老師”,幫助其提升動作質量,發(fā)展樂于助人精神。
教師應鼓勵自主學習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不僅要教授書面知識,更要教授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方法,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進行體育合作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對自主合作體育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體育課上,很多東西教師都可以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充分體現(xiàn)。有時候教師的教學方法并不適合全體學生,這時候不妨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嘗試練習,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內容是課堂學習的指南,所有教學手段都圍繞其開展。然而學生體質和體能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六年級的雙手向前投擲實心球項目,很多女生力量弱,投不了1 公斤的實心球,而男生則覺得重量正好。因此教師要做出適當調整與變通,在女生練習時換成壘球或小籃球,以練習動作為主,然后對女生手臂力量加以鍛煉,待其手臂力量增長后再正常練習。
教師可鼓勵學生自制教學器材。目前學校里的教學器材都有一定標準,然而器材的設計并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和帶領學生一起自制教學器材。如在障礙走中,學生可將家里不用的舊鞋盒引入課堂充當“擋路石”,又或者將廢棄的橫幅作為合作跑的紐帶。學生用著自己親手制作的教學器材,練習起來也會特別有動力。
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教師要豐富自身見識,開闊眼界。在教學過程中,多想、多思、多聽、多看、多學、多悟,只有考慮得多,才能更了解學生的情況,教學才更有針對性。此外,教師應勤于思考、勇于改變、學會創(chuàng)新,做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