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曉
(平遙縣朱坑鄉(xiāng)人民政府 山西 晉中 031100)
在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過程中,集體產權制度得到高度重視。在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入的過程中,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為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不斷進行變化與調整,從而促進農村經濟持續(xù)發(fā)展。但在傳統(tǒng)思想與體制的束縛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遇到一些問題,大多數(shù)改革都流于形式,沒有涉及到核心問題。
從產權制度改革實踐發(fā)現(xiàn),改革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困境,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在這種形勢下,探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困境和對策具有現(xiàn)實意義[1]。
在農村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農村集體資產不斷增多,產權制度面臨新的挑戰(zhàn)。在新時代背景下,對集體產權制度進行改革勢在必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雖然農村集體經濟持續(xù)增長,但是主體并不明確,對集體資金、資源等各類資產缺乏監(jiān)管,監(jiān)管制度不健全。有一些農村集體甚至沒有監(jiān)管制度,對集體資產缺乏有效監(jiān)管,導致農村集體財產流失。進行產權制度改革,能夠落實全面清產核資,明確集體資產數(shù)量。
同時,構建健全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有助于科學采購資產,而且使資產使用情況及去處都一目了然,有效防范集體資產流失[2]。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集體經濟建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經營收益不斷增加,集體的資產越來越多。這些資產應依據實際情況和標準進行分配,才能夠發(fā)揮激勵作用。這時就需要明確分配權限。如果沒有合理的產權制度,就會影響收益分配,出現(xiàn)少勞多得、不勞而獲的現(xiàn)象。只有不斷改革集體產權,建立合理的分配模式與制度,讓收益分配發(fā)揮激勵作用,才能讓農民從發(fā)展中獲得收益,真正享受集體經濟建設成果。
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能夠維護集體產權的完整性。在此基礎上構建產權交易平臺,利用集體資產進行交易及投資,使集體資產增值,為農村集體帶來收益,促進集體經濟快速發(fā)展[4]。
事實上,農村經濟發(fā)展涉及到多方因素,應不斷健全與完善農村經濟發(fā)展體系,才能夠真正促進經濟快速發(fā)展。要想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行改革,就要建立經濟組織,并不斷完善集體經濟組織體系,尤其是要確立法人的主體地位,從而進一步健全農村治理體系[5]。
隨著農村集體資產持續(xù)增加,產權制度面臨新挑戰(zhàn)。因此,產權制度改革成為必然趨勢。在改革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農村具體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農民綜合素質不高、文化水平較低,許多村干部都是初中學歷。國家為了將產權制度改革落到實處,出臺了相關政策與措施,但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許多村干部與農民無法透徹理解這些政策,存在錯誤認識。有些農村比較偏僻,傳統(tǒng)思想比較嚴重,會對改革造成一定影響。一些地方的農民甚至錯誤地認為,集體產權改革會對老百姓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
從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一些村干部認為隨著集體資產不斷增加,自己沒有能力管理好這些資產,從而產生畏難心理。這些問題會阻礙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也會影響農村經濟發(fā)展。
我國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后,將土地承包給農戶,有效調動了農民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這種方式弱化了集體的作用。雖然國家一直在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理措施進行調整,但是還未形成完善的股權替換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會增加實施折股量化的難度。
從目前的產權制度改革可知,農村還沒有制定出較為健全的股權機制,沒有完善股權分配與退出機制,這會影響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和農村經濟的績效評估,使得改革效果不明顯。
雖然政府主管部門對農村集體組成成員的界定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但是并沒有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實施方案,不適用于所有農村。
一些地方主管部門依據實際情況制定了實施方案,但外出務工人員多,農村人口不穩(wěn)定,流動性比較大,增加了集體成員界定的難度。對于外嫁人員的界定,國家并沒有制定完善的制度,為產權制度改革帶來困難。例如在城中村,一些已經出嫁的人為了讓子女上一個好學校,沒有將戶口遷出,這樣就會出現(xiàn)“空頭”戶口現(xiàn)象[6]。
隨著農村經濟水平持續(xù)增長,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為必然趨勢,但是在改革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應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加深農民對政策方針的理解。在宣傳過程中,要拓寬宣傳手段與渠道??梢酝ㄟ^微信公眾號、抖音等互聯(lián)網渠道大力宣傳產權制度改革相關政策方針,借助農村基層各種會議進行宣傳動員。通過大力宣傳,讓村干部與農民真正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意識到改革是集體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更是確保農民經濟利益的重要措施。只有從意識上徹底改變,才能夠確保改革有序開展。
其次,提高村干部的綜合素質??梢云赣脙?yōu)秀的干部人才,有效提高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同時,應該加強對現(xiàn)有干部的繼續(xù)教育,讓他們學習現(xiàn)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采取“走出去,接進來”的人才引入措施,真正培養(yǎng)出制度改革所需的人才,才能真正走出改革困境。
再次,要在村民中選出集體意識強、見識廣、文化水平較高的農民,將這些人作為典范,樹立標桿和榜樣。只有真正讓村民認識到農村產權的重要性,才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制度改革中,從而加快農村經濟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明確指出,要積極推動農民股份合作,這是集體資產股權改革的目標方向。由此可見,農民股份合作對于產權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改革的重要內容。健全股權機制能夠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進程,使改革順利進行。
同時,在改革過程中要保障農民的權益,這樣才能順應市場經濟發(fā)展。隨著經濟建設不斷深入,集體經濟所涉及的產權不斷增多,急需不斷改革與創(chuàng)新產權制度[7]。
此外,還要完善與健全股權機制,加強集體資產監(jiān)管力度,嚴格審核各種賬目,確保股權人的經濟利益,避免發(fā)生錯賬、漏賬。對于股份合作企業(yè)的集體產權,必須及時完善有關手續(xù),完善集體產權股份管理模式,明確集體資產的所有權及紅利分配。對于工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必須要深入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
集體經濟組織由眾多成員組成,組織成員也是集體經濟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合理界定成員身份能夠有效促進產權制度改革。要想開展產權制度改革,就必須明確集體成員的身份,制定明確的界定制度。在完善身份界定制度時,應根據界定原則綜合考慮其戶籍所在地、土地承包地等各種因素。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合理制定界定流程,在此基礎上有序開展界定工作。同時,必須明確成員權責,例如成員應在集體經濟中發(fā)揮什么作用、應該履行哪些義務等。要剔除只想分紅而不履行職責的人。
從農村經濟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傳統(tǒng)的經濟體制已經無法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產權制度改革是必然趨勢,也是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基礎。在新形勢下,產權制度改革必須要打破傳統(tǒng)經濟體制的束縛,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關系。必須要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從改革現(xiàn)狀中分析面臨的各種困境,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對策,促使農村經濟快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