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曄
(中國人民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北京 100872)
“震旦”(梵文Cīna-sthāna)與“支那”(梵文Cina)同為梵文舶來詞,系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謂。梵文“Cina”本有“文物、思維、智巧”之意[1],“sthāna”意為“地點、位置、住宅、住所”[2],“震旦”與“支那”詞源相近,詞義相似,皆帶有對中國文明的贊賞?!罢鸬眰魅胫袊?,被用作超越各朝“國號”的中國“國名”[3]。然而,1897 年梁啟超《記東俠》“中國、日本,同立國于震旦,畫(劃)境而治,各成大一統(tǒng)之勢”[4],此處“震旦”近于“東亞地區(qū)”。梁啟超為何將“震旦”用作“東亞”,“震旦”一詞在中國派生出了哪些別義,是本文關(guān)注的要點。
同為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震旦”與“支那”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境遇迥異。一方面,學(xué)界對“支那”的研究開展較早且成果豐碩,而對“震旦”詞義流變尚無專文研究;另一方面,在“支那”被視作對中國蔑稱而遭到國人強烈抵制的同時,“震旦”卻被各界人士廣泛使用,如王拱璧主張以“震旦”取代“支那”作為中國的別名[5]。“震旦”何以被近代國人青睞,“震旦”一詞在近代中國又有怎樣的概念和意涵,是本文關(guān)注的另一要點。本文通過梳理“震旦”在中國的詞義流變,回答“震旦”被梁啟超用作“東亞”的原因,并對“震旦”一詞在近代中國的廣泛使用做出解釋。
“震旦”作為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隨佛經(jīng)漢譯與傳播流入中國。目前可見最早將“Cīna-sthāna”譯作“震旦”者(“Cīna-sthāna”一度被譯為“真丹”[6]),為東晉時期印度僧人帛尸梨蜜多羅所譯《佛說灌頂經(jīng)》:“閻浮界內(nèi)有震旦國,我遣三圣在中化導(dǎo)。人民慈哀禮義具足,上下相率無逆忤者。震旦國中,人民葬法莊嚴(yán)之具,金銀珍寶刻鏤車乘,飛天仙人以為莊嚴(yán)”[7]。經(jīng)文描繪的“震旦國”文明開化、經(jīng)濟富饒,既反映出古代印度對于中華文明的贊賞,也合乎梵文“震旦”文物之國的本義。
受“震旦”梵文本義影響,南北朝時期亞洲諸國給中國政權(quán)遞交的國書中,以“震旦”稱中國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對中國衣冠文物、先進經(jīng)濟文化的贊美。如:南朝宋元嘉十年,東南亞呵羅單國表文:“于諸國土,殊勝第一,是名震旦”[8]。梁天監(jiān)初年,中天竺國表文:“國中臣民,循行正法,大王仁圣,化之以道……于彼震旦,最為殊勝”;天監(jiān)十七年,東南亞干利國表文亦有“于諸國土,殊勝第一,是名震旦”;梁大通元年,東南亞盤盤國表文:“揚州閻浮提震旦天子:萬善莊嚴(yán),一切恭敬……道俗濟濟,并蒙圣王光化”等[9]。早期中國佛教論著,也不乏以“文物之國”釋義“震旦”者。如北宋僧人智圓《涅槃玄義發(fā)源機要》:“真丹者,或云:震旦、旃丹、指那、指難,皆梵音賒切也……此云文物國,即贊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10];南宋僧人志磐《佛祖統(tǒng)紀(jì)》:“震旦,又真丹、又支那。此云漢地。東方文物之國也”[1]330。
“衣冠文物之地”“東方文物之國”,體現(xiàn)著“震旦”本義對中華文明的贊賞,也反映該詞指代中國而不限于特定王朝。前文所引之宋、梁被稱作“震旦”,隋、唐亦可分享“震旦”稱謂?!独m(xù)高僧傳》記載,中天竺摩竭提國曾因地震偶獲一石碑,碑文云:“東方震旦,國名大隋,城名大興,王名堅”[12]。《舊唐書》記載,貞觀十五年尸羅逸多自稱摩伽陀王,太宗遣使賜予璽書,尸羅逸多問其左右“自古曾有摩訶震旦使人至吾國乎?”[13]。無論中國王朝如何更替,亞洲諸國仍以“震旦”稱呼中國,與宋、梁、隋、唐等國號并行不悖。
隋代學(xué)士費長房在《歷代三寶記》中明確解釋了作為國名的“震旦”與作為國號的“漢”“晉”之別:“東國,總言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蓋取聲,有楚夏耳。若當(dāng)稱漢,漢止劉氏。前漢、后漢兩代一號。后漢禪魏,魏弱三分政有吳蜀,魏雖吞蜀還復(fù)禪晉。自晉統(tǒng)馭,十割九州,島地各有主。譯經(jīng)依處,人處既異,翻則不同,須依帝王稱謂甄別”[14]。
南宋僧人志磐在《佛祖統(tǒng)紀(jì)》中,進一步闡釋了“震旦”國名與“周、秦、漢、晉”國號的區(qū)別:“贍部一洲在西為五印度……東則震旦?;释踔芸字菫榫又畤绱朔街芮О税賴?、春秋七十余國、秦七國、魏三國、晉十六國。或離或合,為國不一,要不出此一境也……同一震旦,而周、秦、漢、晉為號不同”[11]316。此處對“震旦”的解釋涉及兩個層面:文化層面,“震旦”繼承發(fā)展了周孔思想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地理層面:“震旦”為印度以東中華文明的影響范圍,其核心區(qū)域基本不變而具體邊界視歷代王朝控制能力有所變化。同書所錄《東震旦地理圖》[11]312(見圖1)可資佐證:
由此觀之,印度對中國的“震旦”稱謂,既被亞洲諸國采用,也得到中國士紳、僧侶接受,往往與對中華文明的贊美之詞相伴出現(xiàn),并被視作超越歷代政權(quán)國號的“國名”而存在。
陳寅恪提出,隨著佛教在華傳播與信徒激增,兩晉以降出現(xiàn)了僧侶借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資源解經(jīng)釋義的“格義”現(xiàn)象。如東晉竺法雅“以經(jīng)中事數(shù)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唐代圭峰大師宗密“疏《盂蘭盆經(jīng)》闡揚行孝之義,作《原人論》而兼采儒道二家之說”[15]。隨著“格義”現(xiàn)象流行開來,隋唐部分僧侶借《周易·說卦傳》“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16]的八卦方位理論和《周易正義》“以震是東方之卦,斗柄指東為春,春時萬物出生也”[17]思想釋義“震旦”。由此產(chǎn)生“東方日出之地”的別義,并在南宋佛學(xué)名著《翻譯名義集》采信后得到廣泛流傳,對近代國人的“震旦”認識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以“東方”釋義“震旦”,最早見于唐貞觀年間法琳《辯正論》:“《婁炭經(jīng)》云:‘蔥河已東,名為震旦’。以日初出,曜于東隅,故稱震旦……中天竺國則地之中,震旦自可為東”[18]。初唐道宣《廣弘明集》完整收錄了法琳以上文段[19];盛唐大覺《四分律行事鈔批》亦采信“以日初出,曜于東隅,故曰震旦”[20]之說。
伴隨“東方”釋“震旦”現(xiàn)象,“震旦”一詞逐漸褪去梵文“文物之國”本義,滑向由“震,東方也”派生出的別義“東方日出之地”,以至于南宋僧人法云完全以中華傳統(tǒng)思想資源釋義“震旦”,并斥《華嚴(yán)音義》的翻譯為“不善華言”:“震旦,或曰真丹、或云旃丹。琳法師云:‘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度A嚴(yán)音義》翻為‘漢地’,此不善華言。《樓炭經(jīng)》云:蔥河以東,名為震旦。以日初出,耀于東隅,故得名也”[21]。
《翻譯名義集》作為佛經(jīng)釋義的重要工具書,對“震旦”的定義深刻影響了后世僧俗,以至于明初僧人一如注釋《法華經(jīng)》時,引用上述文段后寫下“據(jù)此,則震旦非梵語矣”[22]按語。既然“震旦非梵語”,那么從中華傳統(tǒng)思想出發(fā)解釋“震旦”更顯理所當(dāng)然,以至于明清僧人直接引用儒家經(jīng)典和八卦理論解釋“震旦”。萬歷年間如愚《妙法蓮華經(jīng)知音》有“震旦(亦名真丹),西域謂中國之名,蓋中國在天竺之東。琳法師云:‘東方屬震’。日始出,曰旦。《易》注:‘一陽始生二陰之下,震而動也’;《詩》云:‘旭日始旦’”[23]。清康熙年間,大義《妙法蓮華經(jīng)大成懸談》載“震旦,即我國之名。按八卦東方屬震,為群動之首,故曰震。以震為雷,一陽初動義故。旦者,日出之始也,以此方乃日初出之處。故《詩》云:‘旭日始旦’。二義和合,故曰震旦”[24]。
從初唐法琳“以日初出,曜于東隅”[18]到清代大義“八卦東方屬震,為群動之首,故曰震……旦者,日出之始也,以此方乃日初出之處”[24],本為梵文舶來詞的“震旦”,在歷代僧侶的詮釋下褪去了“文物之國”本義,樹立起“東方日出之地”別義。國人對“震旦”的理解,也從文化層面上對中華典章文物的肯定,蛻變?yōu)榈乩韺用鎸χ袊佑跂|方日出之地的描述,而“震旦”釋義的轉(zhuǎn)變也使其概念邊界發(fā)生了變化,從而影響到梁啟超對“震旦”一詞的理解。
自漢魏以來,中國士人就已認識到日本處于中國以東。如《漢書·地理志》:“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25];《三國志·魏書·東夷傳附倭傳》:“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為國邑”[26]。晚唐時人韋莊《送日本國僧敬龍歸》的這種方位認識更加鮮明:“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保?7]。如果中國被稱為“震旦”只因“八卦東方屬震,為群動之首,故曰震……旦者,日出之始也,以此方乃日初出之處”[24],那么處于中國以東的日本也有理由被視作“震旦”或者“震旦”的一部分。在這種邏輯下,1897年梁啟超《記東俠》寫到“中國、日本,同立國于震旦”[4];同年《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又一次把“日本”置于“震旦”的空間范圍之內(nèi),提出“日本為二千年一王主治之國……蓋地球之運,將入太平,固非泰西之所得專,亦非震旦之所得避”[28]。不過,縱觀《梁啟超全集》,其將“震旦”用作“東亞”者并不多見,更多時候是與同時期張之洞、黃遵憲、嚴(yán)復(fù)、劉師培、章太炎等士人一樣①,將“震旦”用作中國的國名別稱。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僧俗在對“震旦”作“東方日出之地”解釋時,以“八卦東方屬震,為群動之首”解“震”字,以《詩經(jīng)》“旭日始旦”釋“旦”字[23-24]。二字結(jié)合,既有東方之地含義,又有旭日初升意象。近代以來,隨著民族危機逐漸加深,企盼中華復(fù)興的國人越發(fā)青睞“震旦”別義中“旭日東升”的元素,以東方冉冉升起的旭日,寄托民族復(fù)興的美好愿望。于是“震旦”一詞與英文“Aurora”(曙光)、法文“Auroram”(曙光)對譯而實現(xiàn)概念定型,而具有“中華復(fù)興曙光”新義的“震旦”更得到廣泛使用,一度成為時代熱詞。
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國人復(fù)興愿望越發(fā)深切的近代中國,“震旦”別義“東方日出之地”中原有的“日出”意象受到格外關(guān)注。人們將冉冉升起的旭日與必將崛起的中國相關(guān)聯(lián),使用“震旦”時往往配有“旭日”“雄雞”“醒獅”等圖案,暗含著對中華復(fù)興的美好祝愿。
民國初年,新興的共和政權(quán)一度給國人帶來無限希望,形成了一股組建政黨、參政議政的熱潮。1912年,統(tǒng)一黨成立政務(wù)討論會以參與憲法制定工作,“又以討論結(jié)果不可不發(fā)表于文字”,于次年創(chuàng)辦《震旦》月刊,“蓋欲大眾研究一定方針,俾本黨議員將來即可在議會提議實行,以謀國家幸福而為吾黨之光”[29]。統(tǒng)一黨人以“震旦”為刊名,取其“旭日初升”之義,寄托著中華復(fù)興的希望,這從《震旦》創(chuàng)刊號登載的各方祝詞中得以體現(xiàn)。財政總長周學(xué)熙寫到“東方未明,太白睒睒。旭日一暉,萬晦斯顯。獅夢既醒,龍戰(zhàn)亦偃……揚我國光,視此左券”;貴州都督唐繼堯更明確表示“《震旦》報出,日耀東方”[30]?!墩鸬吩驴饷娴摹靶袢铡焙汀靶血{”元素(見圖2),更直觀反映出“中華復(fù)興曙光”的時代新義。
與此相同,民國時期以“震旦”為名號者,常與“旭日初升”“雄雞報曉”的圖像元素相伴出現(xiàn)。如震旦機器鐵工廠的“雞球”商標(biāo)[31](見圖3):
圖3 震旦機器鐵工廠雞球滅火器商標(biāo)(1930 年)
上海震旦學(xué)院(后改稱震旦大學(xué))的?;眨ㄒ妶D4)和校辦刊物封面(見圖5、圖6):
圖4 《震旦學(xué)院章程》(封面印有?;眨?/p>
圖5 《震旦學(xué)院雜志》封面(1918 年)
圖6 《震旦雜志》封面(1933 年)
甚至汪偽時期的震旦化學(xué)制藥廠,其商標(biāo)(見圖7)中也含有雄雞和旭日等元素,并以“雞鳴震旦”自我標(biāo)榜[32]:
圖7 震旦化學(xué)制藥廠商標(biāo)(1944 年)
民國時期“震旦”一詞與“旭日”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體現(xiàn)了時人借旭日初升的意象,寄托中華民族復(fù)興希望的美好愿景。梁啟超1924 年為泰戈爾贈名“竺震旦”時的說明,也是這一心理的生動體現(xiàn):“印度人從前呼中國為‘震旦’,原不過是‘支那’的譯音。但選用這兩個字卻含有很深的象征意味。從陰郁暗淡的狀態(tài)中轟然一震,萬象昭蘇,剛在扶桑浴過的麗日從地平線上涌現(xiàn)出來(旦字末筆表地平),這是何等境界”[33]。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以“旭日初升”“曙光初現(xiàn)”解讀“震旦”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馬相伯所辦震旦學(xué)院,以“震旦”為中文名,以“Aurore”為法文名,“就是取‘中國之曙光’之意”[34],“校名寄托了馬相伯對學(xué)校的美好祝愿。馬相伯把‘震’卦圖形作為?;眨⒁詺W洲諺語‘Per Auroram ad lucem(從震旦到光明)’作為校訓(xùn)”[35]。震旦學(xué)院(震旦大學(xué))畢業(yè)生在回顧校史時,也以“中華曙光”解讀母校校名[36]。
除將“震旦”對譯法文曙光一詞“Aurore”外,英文單詞“Aurora”也與“震旦”實現(xiàn)對譯。如二戰(zhàn)中表現(xiàn)優(yōu)異,曾擊毀敵軍巡洋艦1 艘、驅(qū)逐艦10 艘的英軍Aurora 號輕巡洋艦,被中國《民國日報》《申報》《大公報》等各大報刊譯為“震旦號”[37]。教育學(xué)家魯潔回憶求學(xué)經(jīng)歷時,寫到“那個中學(xué)是震旦女中。震旦嘛,就是《圣經(jīng)》里面的Aurora,太陽升起的意思”[38],可見震旦女中的學(xué)生對校名的解釋就是“Aurora(曙光)”和“太陽升起”。
自此,“震旦”一詞在中國經(jīng)歷了由“衣冠文物之國”本義到“東方日出之地”別義,再到“中華復(fù)興曙光”的詞義流變,在與英文“Aurora”、法文“Aurore”對譯后實現(xiàn)了概念定型,被賦予“中華復(fù)興曙光”新義的“震旦”一詞,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在民國時期被廣泛用于各類企業(yè)機構(gòu)、校名院名、報刊名稱乃至個人姓名,成為時代熱詞。表1 記錄了民國時期“震旦”使用情況及相關(guān)文獻出處。
表1 民國時期“震旦”使用情況簡表
“震旦”一詞“中華復(fù)興曙光”時代新義,被普遍用作期盼民族復(fù)興、國家富強的絕佳寄托,得到廣泛傳播。1921 年,愛國學(xué)生莫國史離開清華大學(xué)后,改名“莫震旦”,認為此名含有“東方震動,旦日躍出”之義[39]。1934 年杭州震旦絲織公司在宣傳主打產(chǎn)品“復(fù)興綢”時,強調(diào)“維護國貨與復(fù)興綢業(yè)之意旨”,表示“特冠以復(fù)興二字為名……或足引起同業(yè)天良之激發(fā)、共同努力于國產(chǎn)綢緞之推銷、以期邁進于綢業(yè)復(fù)興之境域”[40]。發(fā)明家薛震祥創(chuàng)辦震旦機器鐵工廠,并為挽回利權(quán)、改變對進口消防器械的依賴,立志“用其創(chuàng)造精神與能力替中國自創(chuàng)一種藥沫滅火機來”[41]。經(jīng)過六年的反復(fù)試驗,終于發(fā)明了暢銷海內(nèi)外的“震旦雞球牌藥沫滅火機”[42]。滅火機以“雞球”為商標(biāo),旭日、雄雞為圖案,于廣告醒目處明確表示“完全國貨”[43],并積極參加政府舉辦的國貨展銷會,致力于實業(yè)救國事業(yè)[44]??箲?zhàn)期間,震旦機器鐵工廠隨政府西遷重慶,為長期抗戰(zhàn)和大后方建設(shè)貢獻力量[45]。
從“衣冠文物之國”本義到“東方日出之地”別義,再到“中華復(fù)興曙光”這一近代新義,“震旦”一詞在中國經(jīng)歷了千年的詞義流變并最終通過與英文“Aurora”(曙光)、法文“Auroram”(曙光)的對譯而實現(xiàn)概念定型。時至今日,以“震旦”為名的企業(yè)機構(gòu)如震旦(中國)有限公司、震旦(江蘇)企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上海震旦職業(yè)學(xué)院等,均以“旭日”為圖案、以“Aurora”為英文名稱。恩格斯提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chǎn)物”[46]。“震旦”的詞義流變背后,既受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深刻影響,也有人們在不同時代背景和內(nèi)外形勢下的主動選擇。
在“震旦”出現(xiàn)“東方日出之地”的別義后,也曾有僧人從梵文本義出發(fā)進行辨?zhèn)?。唐天寶年間,湛然揭示出法琳《辯正論》的“震旦”錯釋問題:“琳法師釋云:‘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缎缕派场吩疲骸恰??!段饔蛴洝吩疲骸聊恰?。此聲并與震旦、真丹相近故,故知并屬梵音”[47];五代吳越國景霄對以震卦理論釋義“震旦”的現(xiàn)象做出辨?zhèn)危骸拌笤普鸬?,或云真丹、栴丹、指那、指難,皆梵音輕重……望此為震宮,旦謂朝旦,以日初出照于東隅其如丹。亦云其丹等,此非故也”[48];北宋智圓為“震旦”正名:“真丹者,或云震旦、旃丹、指那、指難,皆梵音賒切也……或謂日出東隅、其色如丹,故云震旦、真丹者,此皆訛也”[49]。然而他們的努力并不能阻止“東方日出之地”別義對“衣冠文物之國”本義的取代?!皷|方日出之地”的別義被國人廣泛接受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更接近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資源且貼近“震旦”二字的字面意義[50]。
近代以來,隨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渴望中華復(fù)興的國人格外關(guān)注“震旦”別義“東方日出之地”中的“日出”意象。人們將冉冉升起的旭日與必將崛起的中國相關(guān)聯(lián),將“震旦”一詞與“旭日東升”圖案配合使用,將中文“震旦”與英文“Aurora”、法文“Auroram”對譯,派生出“中華復(fù)興曙光”的近代新義?!罢鸬币虼嗽谕砬鍟r期一度被士人用作中國國名別稱,民國時期更是被眾多企業(yè)、機構(gòu)、個人選為名稱,成為時代熱詞[51]?!罢鸬币辉~在近代社會派生出“中華復(fù)興曙光”的時代新義絕非偶然,而是反映了中華兒女追求中華復(fù)興、期盼國家富強的美好心愿。在“震旦”的“中華復(fù)興曙光”時代新義下,近代國人以不同方式為實現(xiàn)民族復(fù)興的共同夢想而貢獻力量。
注釋:
①分別是:(清)張之洞:《勸學(xué)篇·知類第四》,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年,第14 頁;(清)黃遵憲:《錫蘭島臥佛》,[加]施吉瑞:《人境廬內(nèi):黃遵憲其人其詩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256 頁;嚴(yán)復(fù):《<原富>按語》,《嚴(yán)復(fù)集》第4 冊,中華書局,1981 年,第894 頁;劉師培《攘?xí)分械摹罢鸬笔褂梅謩e見于《華夏篇》《苗黎篇》《溯姓篇》《瀆姓篇》《史職篇》《周易篇》和《正名篇》,民國鉛印本劉申叔先生遺書本;章太炎《訄書》中的“震旦”使用分別見于《原人第十一》《訂文第二十五·附正名雜議》《定律第三十八》,光緒三十年重訂本(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