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到了某一個階段,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喜歡什么,討厭什么。下一個階段,就是看到自己“也可以做什么”。人越大,變化的余地越大。
別急著拿鋸子把自己一分為二。
我不想做這樣的人,我看不起那樣的人,就是把自己一鋸兩半。
因為說不定,你偶爾也需要做那樣的人。
比方說,有人堅決不吃生肉,不喝生水,這是健康的習慣,值得好好遵守。但如果落難到原始森林,面對不干凈的水,坐等餓死渴死,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所以,就算說不喝生水,也不要太上綱上線。最好加一句,急的時候也說不定。
人具有太多的可能性。你滿意現(xiàn)在的自己,也是出于適應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一變,選擇就隨著變,無所謂好或糟。十年前這樣是好的,十年后那樣更好;這個語境里正確,換一個語境說不定就成了謬論。拋開環(huán)境變化,抽象地定義一半是善的,一半是惡的;一半是美的,一半是丑的;一半是你想成為的,一半是你堅決排斥的……你就封鎖了自己一半的變化空間。
精神治療大師米紐慶指導他的學生做治療,常常推動他們采用他們自以為“不可能”的工作方式:溫和的人學會跟來訪者吼叫,嚴肅的人學會開玩笑,講話多的人要保持沉默,只講道理的人偶爾也要跟人胡攪蠻纏。
你會說胡攪蠻纏也是好的嗎?當然不好了。按照大多數(shù)人的判斷,不如講道理好。但大多數(shù)人的判斷就可以限制你嗎?
問題根本不在于好不好,在于“只能”兩個字。一旦你覺得自己“只能”如何,你就在限制自己,就會在某些時刻,比別人少一些求生工具。我們需要多一些工具,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
你在態(tài)度上允許不一樣的“可能”,這就是成長。成長就是不斷拓寬,讓自己具備更多的可能。
可能性是好東西,不要拒絕它。
你一直很有個性,你喜歡這一點,就先保留。同時你還可以從“流水線上制造的人”身上學點東西。在《喜劇之王》里,跑龍?zhí)椎难輪T太有個性搶戲,會拖累整個團隊;反倒是像流水線一樣毫無花哨的基礎表演,是另一種敬業(yè)。
你心胸大度,就保留,同時還可以從那些“渾身帶刺的人”身上學點東西。你在和多數(shù)人交往時,大度帶來善意的回報,但也有的人會得寸進尺,讓你吃虧。
遇上后面那種人,你說不定就要讓自己看起來不好惹。
你從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勤懇工作,需要保留。同時你也可以從那些厭煩和懶散的情緒里學點東西。你做的有一些工作沒那么帶勁,你只是出于慣性不敢拒絕。說不定你需要放棄一些完美主義,才能專注在更有價值的工作上。
你看到的越多,成長的空間才會越大。
所以在沒想清楚之前,多留一些可能不礙事。你想怎么做都好,但不要急著說“不想”。我不想做這樣的人,也不想做那樣的人……最后剩下“我只能成為某一種人”。無論這種人多么好,一加上“只能”兩個字,就已經(jīng)在無形中束縛了自己。
每當你想到“我不想做這樣的人”,不妨換一個句式,叫“我還不理解這樣的行為”。我不理解,這是我的局限。我會學著理解,去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成長、學習。
那些我還不理解的行為身上,說不定就有我還未打開的可能。
(摘自“李松蔚”微信公眾號,張云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