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長征 陳朝興 黎 卓 梁聚興
肇慶醫(yī)學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口腔診療中心(肇慶 526000)
牙列缺損是一種口腔科常見病、多發(fā)病,是指部分牙齒存在缺失現(xiàn)象,引起恒牙牙列不完整,對患者咀嚼能力、面部美觀度、發(fā)音功能均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1-2]。近年來,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推進下,牙列缺失的發(fā)生率明顯增高[3]。常規(guī)修復治療對患者口腔、咀嚼功能改善效果不理想,且僅適用于牙列缺失數(shù)目較少、牙床健康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近年來,隨著我國口腔修復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口腔種植修復技術被應用于臨床,通過將人工材料制作而成的種植體植入牙骨組織,起到固定、支持上部牙修復體的作用[5]。基于此,本文選定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診的120例牙列缺損患者,分組予以不同修復技術。
選定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診的120例牙列缺損患者,已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根據(jù)修復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組。實驗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齡22~64歲,平均(43.62±6.05)歲;病程1~15 年,平均(8.62±3.41)年;發(fā)病原因:牙周病29例、齲病16例、外傷15例;缺失位置:前牙24例、后牙36例;體質(zhì)量43~90 kg,平均(66.92±10.34)kg。參照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24~63歲,平均(43.58±6.01)歲;病程2~14 年,平均(8.64±3.38)年;發(fā)病原因:牙周病30例、齲病14例、外傷16例;缺失位置:前牙26例、后牙34例;體質(zhì)量45~88 kg,平均(66.86±10.31)kg。兩組相比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X線、CT檢查確診“牙列缺損”;②性別不限,年齡在18~70周歲;③無認知功能障礙;④病歷資料完整、齊全;⑤均知情,已同意并自愿參與此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頜骨異常病變、骨髓炎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處于妊娠、哺乳期女性;④口腔衛(wèi)生狀況較差者;⑤咬合異常者;⑥中途從此項研究退出者;⑦磨牙習慣嚴重者;⑧口腔黏膜存在急慢性炎癥者;⑨配合度、依從性較差者;⑩合并嚴重營養(yǎng)不良者。
參照組采納常規(guī)修復治療:常規(guī)消毒、鋪巾處理口腔及周邊皮膚,予以2%的利多卡因麻醉,將牙殘留清除后,告知患者3月后復查,對于牙窩愈合良好的患者,根據(jù)個體差異性牙模型,并指導患者佩戴。
實驗組采納口腔種植修復:常規(guī)消毒、鋪巾處理口腔及周邊皮膚,予以2%利多卡因、碧蘭麻局麻,在牙槽嵴項部位做一切口,呈“H”或“L”形,翻粘骨膜瓣,將牙槽骨暴露出,完成定位后,以先鋒鉆備洞,對于D1或者D2類骨質(zhì)的患者,進行攻絲,確保頸部成型,植入種植體,以螺絲進行封閉處理,對軟組織縫合后,結(jié)束手術,修復治療后予以抗生素連用3 d,并告知患者每日采用漱口液漱口,縫線在1周后可拆除。在植入種植體3~6個月后,修復種植義齒,修復之前通過X線檢查,確認無疼痛、松動現(xiàn)象。根據(jù)植入方向、殆合關系、齦距離完成種植體修復,選擇最佳的冠修復、基臺,確保手術順利完成。
兩組臨床療效均在治療3月后評價,觀察指標包括:(1)臨床療效評價標準:語言以及咀嚼功能復常,未出現(xiàn)牙齒松動為顯效。雖然未出現(xiàn)牙齒松動,但語言以及咀嚼功能恢復欠佳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60 100.00%[6]。(2)齦溝炎癥因子水平:采用寬為 2 mm、長為20 mm的濾紙對齦溝液采集,將濾紙置入齦溝液1 min后,取出濾紙,置入100 mL生理鹽水中,保存在-70 ℃的環(huán)境下,以ELISA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8(IL-8)、白細胞介素-6(IL-6),試劑盒均由上海聯(lián)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一切操作謹遵相關說明書完成。(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牙齦炎、修復體掉落、刺痛發(fā)生率。(4)滿意度評分:以科室自制的問卷對滿意度展開調(diào)查,包括舒適度、美觀度、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語言功能,每項總分為10分,滿意度越高,分值越高。
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6.67%)高于參照組(78.33%),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比較 [n=60,n(%)]
治療前齦溝TNF-α、IL-8、IL-6因子兩組比較,P>0.05;實驗組治療后齦溝TNF-α、IL-8、IL-6因子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齦溝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67%)低于參照組(13.33%),P<0.05,見表3。
表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60,n(%)]
治療前滿意度評分兩組比較,P>0.05;實驗組治療后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4。
表4 滿意度評分比較
近年來,在我國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飲食結(jié)構改變、人口老齡化進程推進的背景下,由于食物殘渣殘存在牙周,牙周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清潔,導致牙列缺損發(fā)生率明顯增高[7-8]。頜骨疾病、外傷、發(fā)育障礙、牙周疾病、牙齦疾病等均為牙列缺損的致病因素,會對患者咀嚼、發(fā)音功能、日常生活等造成嚴重不良影響,部分牙列缺損患者由于口腔美觀度受到影響,普遍存在不同程度自卑心理,其生活質(zhì)量明顯降低[9-10]。常規(guī)修復治療雖然可糾正牙列缺失等情況,但選擇的支撐材料由金屬環(huán)制作而成,佩戴之后牙齒之間相互摩擦,患者舒適度、咀嚼功能、發(fā)音功能均較差,整體治療效果一般,且只適用于牙列缺失較少的患者,修復治療后患者還容易出現(xiàn)斷裂、義齒松動等情況,整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11-12]。
本研究顯示: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6.67%)高于參照組(78.33%),實驗組治療后齦溝TNF-α、IL-8、IL-6因子均低于參照組,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67%)低于參照組(13.33%),實驗組患者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表明口腔種植修復在牙列缺失治療中效果確切、安全性高。分析如下:(1)口腔種植修復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口腔修復技術,采用與人體牙齒結(jié)構、組織相容性較好的材料,植入到患者牙床中,極大地提高了美觀度、舒適度以及牙齒穩(wěn)定性,可促進患者發(fā)音以及咀嚼功能及早恢復[13]。(2)口腔種植修復在缺損部位的粘骨膜以及骨面進行鉆孔處理,將種植體植入到鉆洞中,提高周圍組織的粘合能力,達到分壓效果,提高了植入之后牙齒的堅固程度以及患者舒適度[14]。(3)口腔種植修復不會對患者殘余牙齒造成不必要的損傷,修復期間可保持牙齒與種植體之間緊密結(jié)合,進食時可有效阻斷食物殘渣進入,降低感染風險,減輕術后齦溝炎癥反應。在羅靜[15]等研究中,接受常規(guī)修復治療的常規(guī)組總有效率是90.38%,接受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的口腔種植組總有效率是98.00%,口腔種植組高于常規(guī)組,P<0.05,與本研究結(jié)果接近,證實了口腔種植修復在牙列缺失治療中的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牙列缺失患者采納口腔種植修復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發(fā)音、咀嚼功能,減輕齦溝炎癥反應,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患者滿意度,臨床推廣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