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出版的《中國工人》雜志增加了一個與讀者互動的新欄目—“工人的話”。職工群眾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或煩惱都可以通過這個欄目進行反映,不少職工群眾所反映的問題也都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關注和解決。
當年出版的第7期《中國工人》刊登了一則“對本刊批評的反映”,其中提到,通過“工人的話”欄目反映的某夫妻鬧矛盾、某單位風氣不好、某單位工會會員檔案管理混亂等問題皆得到了改善和解決,還向讀者介紹了改進情況。
通過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足以看出《中國工人》在當時的影響力,以及對職工群眾的關心。
(每月20日,關注“中國工人小管家”微信朋友圈參與話題討論)
本期話題:我與第一份工作的故事
@河南讀者 曾麗 1997年7月,當?shù)貜V播電臺招聘播音員。對于剛走出校門、熱愛播音主持的我來說,機遇難逢。我立即征求母親意見?!澳闶遣ヒ魧I(yè)畢業(yè)的嗎?”“主持人需要能說會道,形象出色,你符合嗎?”“百余人僅有兩個名額,競爭激烈,誰幫你?”母親讓我不要奢望沒希望的事,但強烈的播音主持夢和大學四年苦練的播音功底給了我勇氣和膽量。當時,我最后一個上場,頭腦里突然冒出一個詞:出奇制勝??吹酱巴庖蝗盒』镒釉诖蚧@球,我就立即決定解說一場球賽。那天,不等我解說完,臺下已掌聲如潮。當天我就坐在了電臺主播的位置,一切應聘程序全部免去。從此,我無比堅信,只要奮斗,機會總會垂青于你。
@遼寧讀者 付洪敏 從師范學院畢業(yè)后,我被分配到離家不遠的一所中學,當了7年教師。教師生涯中最讓我難忘的回憶,是離開教師崗位前的最后兩節(jié)課。那年9月底,我考上了公務員,離校前我教的是職高一年級新入學兩個班的語文課。當我上最后一節(jié)語文課時,在距離下課還有10多分鐘的時候,兩個班的班長都不約而同地為我主持了一場送別會,齊聲為我唱了送別歌,全班同學都失聲痛哭。那一刻、那一幕,讓我無比感動。時至今日,回憶起當時情境,我心中依然充滿幸福和感動。
@黑龍江讀者 弓濤 我的父母在軍工廠工作,父親還當過炮兵,從小我就耳濡目染,感受到作為一名軍工戰(zhàn)士的光榮和神圣。就這樣,在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我選擇了軍工企業(yè)的技工學校,畢業(yè)后就進入了企業(yè)。如今,我已在企業(yè)工作32年,企業(yè)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谷,但都沒有動搖我對企業(yè)的忠誠。每當看著企業(yè)一排排整裝待發(fā)的產(chǎn)品,我的自豪感、責任感油然而生。我們?yōu)檐婈牻ㄔO、國防建設奉獻著一份力量。
@湖南讀者 魏亮 2007年,我成為省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講解員工作是辛苦的,一輪講解下來需要一個半小時,常常是口干舌燥,臨時接待任務常有,加班更是常事。在館專業(yè)老師的培訓和自身努力下,我的業(yè)務水平提高很快,曾多次擔任各級領導視察省博的講解員。印象最深的是給非洲毛里求斯總統(tǒng)講解,得到非方人員和館領導的一致肯定。后來,我還晉升為講解組組長。直到2013年,省博因提質改造閉館,我才離開這里。6年的省博工作經(jīng)歷是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讓我明白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使工作水平不斷提高。
@山東讀者 尹希東 我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當石油工人。施工的第一口井是在荒原深處,那里荒涼得只有一尊井架、一個野營房、一臺通井機。秋天蚊子成群,我和班里工友們就在“蚊子窩”里干活。艱苦的條件讓我產(chǎn)生了離開這里的想法。一天,某油井發(fā)生了井噴,巨大的氣流把十幾噸重的鉆桿噴上天,那場景驚心動魄。危急關頭,老石油人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硬是沖上去把井噴制服了……這一幕讓我的思想和靈魂都受到了巨大震動。從此,我扎根油田為祖國獻石油。
@湖北讀者 周建仁 還沒畢業(yè),我就已經(jīng)和現(xiàn)在工作的企業(yè)簽下協(xié)議,一畢業(yè)就直接去上班了。因為我在學校的專業(yè)是焊接自動化,到了工廠,就當上了一名焊接工。焊接是一個辛苦的工種,高溫、弧光、輻射,勞動強度也很大。枯燥辛苦的工作日復一日,我的心也漸漸有些動搖了,但每每看到師傅們堅毅的臉龐和不辭勞苦工作的身影,我覺得這是平凡中的偉大。他們?yōu)閲覈澜ㄔO貢獻著力量,我選擇了堅守。6年后,我因工作出色從車間調到了科室,崗位雖變換了,但我吃苦耐勞的品質已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能從容面對。
工人君:第一份工作是我們人生一段寶貴的經(jīng)歷,感謝大家分享。
(您關注的焦點熱點、正在經(jīng)歷的冷暖,歡迎告訴我們)
讓職工有報刊讀
陳曄
近幾年一些職工反映看不到報紙雜志了。原來單位給職工訂閱好多報紙雜志,有系統(tǒng)內的報刊,也有像《讀者》《青年文摘》之類的大眾刊物。職工們在工作之余可以看看雜志報紙,了解政策學習理論,非常有利于單位學習氛圍的營造?,F(xiàn)在很多單位不給訂報訂刊的理由是,手機上什么都有,在網(wǎng)上就可以瀏覽最新的新聞資訊,沒有必要訂閱報刊了。
但是手機有手機的好處,紙媒有紙媒的優(yōu)點。一些老職工用不慣手機,還保持著閱讀紙質刊物的習慣,尤其是很多單位要求在上班時間不能看手機,特別是與工作無關的。個別單位以降成本為由,減少支出,不再給職工訂閱報刊,或減少訂量,甚至與業(yè)務有關的報刊也不給訂閱,這不利于工作開展和業(yè)務提高。在過去,班組、車間一線都有報紙看,這項好傳統(tǒng)不能丟,我覺得還要繼承下來。
工人君:好傳統(tǒng)丟不得,誠然電子媒體方便快捷,但紙質的報紙和雜志更有其不可替代性。在此,工人君也有一個小小的心愿,希望《中國工人》可以收到更多職工群眾的意見建議,讓《中國工人》更貼近廣大職工群眾。
為小微企業(yè)工會辦實事
江志乙
從去年開始,各級工會開始落實小微企業(yè)工會經(jīng)費支持政策,讓不少小微企業(yè)受益。作為基層的工會工作人員,我深知政策運行過程中的難處:一是行政支持有限,某些企業(yè)領導對工會工作的認識不到位、不全面,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都不夠,從而導致企業(yè)工會被邊緣化,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二是人手有限,大多數(shù)工會干部為兼職,本職工作已經(jīng)傾注了大部分精力,對于工會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想做出特色、亮點則更難;三是經(jīng)費有限,相對而言,小微企業(yè)職工人數(shù)較少,即便正常收撥,可供支配的經(jīng)費也不算充裕。
針對小微企業(yè)工會的經(jīng)費支持政策是一個很好的不可忽視的契機。經(jīng)費返還只是手段,做實工會工作、做強工會組織是使命,引領職工聽黨話、跟黨走是初心。期待上級工會制定多元的持續(xù)的扶助良策,有效地為小微企業(yè)工會組織減輕壓力、增添動力、激發(fā)活力。
工人君:小微企業(yè)是國民經(jīng)濟主動脈上的“毛細血管”,毛細血管通暢、強壯了,肌體才能健康,前進的步伐才能矯健。